一、馮德英
生活在膠東半島昆嵛山下的馮德英出生在1935年。艱苦的歲月裡,父母含辛茹苦地拉扯著一家六口。雖然只上了五年小學的馮德英,在他14歲入伍後的第四個年頭開始,一門心思地想寫一部關於抗日題材的小說,而且還是部長篇。從小對母親印象猶為深刻的馮德英,有記憶的時候從沒有看見她穿過帶顏色的衣服,要不是黑要不是灰,補丁落補丁,整天在田間地頭勞作。儘管母親才三十多歲儼然就是個老太婆的形象。
四十萬字的小說完成後,名字叫《母親》。馮德英悄悄地寄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幾經修改終於定稿,可出版社建議他把小說名字換一個,理由是與蘇聯作家高爾基的雷同了。再三考慮的馮德英想起小時候滿山遍野的苦菜花,苦菜味雖苦,開出的花卻是香的。淡黃的根,蔥綠的葉,和豆腐拌在一起當菜團,那時候很多人家把它當做救命菜。
於是小說名字改成《苦菜花》。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準備投拍《苦菜花》,馮德英親自擔任了影片的編劇。
二、山東人
影片講述膠東軍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中,主人公馮大娘在嚴峻複雜的形勢下,體現了她對民族和個人、生與死的抉擇面前的崇高情懷,完成了由普通農村婦女到革命戰士轉變的故事。
影片正式開拍了,湊巧的是主要的三位女演員都來自山東。
曲雲在十七歲的時候就在舞臺上扮演了《白毛女》中的王大嬸,此後她的藝術生涯中和大媽、大嬸結了緣。這次導演也不出意料地把馮大娘這個角色交給她。
出生在膠東牟平農村的曲雲和影片中的馮大娘一樣不但挖過苦菜,也吃過苦菜。還見證“三光”政策下的日本鬼子的殘暴,也見證了親人的殺害。
有戰爭的地方就有流血就有生命的付出。為了表現得知大兒子鐵功犧牲訊息的場景,曲雲設計的馮大娘沒有眼淚沒有哭泣,只有默默地坐在織布機前織布的動作,從而來展示內心的悲痛。
為了這個十幾秒中的鏡頭,曲雲四處詢訪向老鄉請教。正值寒冬臘月,她不顧手腳凍的麻木,最終熟練地掌握織布技術,還織出了三丈多布送給了幫助她的老鄉。不懈的努力和生活的經歷賦予角色豐富的內容,使得曲雲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銀幕上有血有肉、值得尊敬的母親形象。
來自濟南的楊雅琴扮演馮大娘的閨女娟子。
她是漂亮大方的村婦救會長,話不多,幹實事。搞支前,動員參軍,站崗放哨,事事都帶頭。娟子的原型其實是馮德英的大姐叫馮德清。
黃縣出生的演員袁霞是影片中馮大娘的兒媳星梅,一個為掩護群眾犧牲的女幹部。
這個角色正符合袁霞兒時對她們的印象,剪著短髮,扎著皮帶,打著綁腿,挎著盒子炮,個個都是英姿颯爽的勁頭。袁霞用爽朗笑聲把這個精明能幹的女幹部塑造的真實可信。
三、王柬芝
《苦菜花》裡壞人叫王柬芝,表面是個溫文而雅的教書先生,他真實身份是個躲藏在學校裡給日本鬼子提供情報的間諜。空政話劇團的著名演員顧嵐把這個人物刻畫的不露聲色、入目三分。
“苦菜花兒開遍地兒黃,烏雲當頭遮太陽…”《苦菜花》的主題歌響起了,影片也公映了。馮德英難忘的母親和曲雲塑造的母親疊加在一起,觀眾們更願意相信那是千千萬萬中國母親的縮影。連同生命力頑強的苦菜花一起見證了中國軍民浴血奮戰,英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取得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