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凡人的眼中,頂級科學家都是神一樣的存在,聖人一般的屹立。
還記得在中學寫作文談夢想嗎,問你長大了最想做什麼?可能最多的同學夢想都是當科學家。什麼教師、作家都是其次。因為科學家在人們的心中都有一種神奇的想像,好像他是神人一般。
其實,在頂級科學家中,他們的成長經歷,和我們凡人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是,他們都有一顆執著的不服輸的掘強心,這可能才是他們從凡人走向“神人”、走向“聖人”的關建。
比如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薛其坤:三十五歲就晉升為教授,四十二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四十七歲當上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四十九歲帶領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楊振寧稱為“中國本土實驗室裡出現的首個諾貝爾獎級別的實驗”。
要知道,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量子霍爾家族中最後一個重要成員,是全世界很多科學家把發現它看成自己的一個奮鬥目標。
別看他取得了這麼多成績,戴上了這麼多桂冠,其實他的學術人生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屢次考研失敗,博士更是讀了七年才完成。
他在央視《朗讀者》欄目中接受董卿採訪時曾透露。他在第一次考研時,高等數學才考了三十九分,第二次,連他最擅長的普通物理,也叫大學物理,也只考了三十九分。可想而知,他此時的學業成也不怎麼好的。為此,他還為自己感到鬱悶過,以為自己天資如此,技不如人了。
但是,他與常人不同的是。可能一般人幾次三翻的考不好,不說放棄,也會洩氣了。但他呢,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後,卻是在每一次的失敗中去找到自己的缺點和短處;把每一次的失敗當成了又一次打牢基礎知識的機會,然後契而不捨的繼續努力,到第三次終於考上了研究生。
有多少大學生在畢業後都沒有考研的動力了,學生時代的書生意氣,霎那間就淹沒在現實生活裡,從此也從天之嬌子墜入凡塵俗人。
想想平凡如我等想在自媒體發展的人,一提筆就想寫下全網爆文,一朝就想成為一個網紅;整天只把心思放在如何快速增粉,去研究頭條的這樣爆文秘笈,那樣增收渠道,哪像一個玩文字的人應該做的呀。感覺一個個不是在玩文字,而是在玩弄文字。把寫文章都當成經商了,把讀人家的文章當成走親戚、送人情了。想來是滑稽,又好笑,其實是一種庸俗與可悲。他們在玩弄文字的同時,也在被文字玩弄。
1992年,薛其坤在自己不會日語的情況下竟然去日本仙台的東北大學研究所去讀物理學博士。可想而知,這個博士會有多難,也說明他對專業知識的渴求。只要能學到專業知識,去了再說,先站一個位置。
這一點有點像如今的自媒體人,管它懂不懂,也不問自己幾斤幾兩,去了再說。在夢想的道路上,敢衝敢撞的勇氣也是必不可少的,誰天生就是專家?專家不都是用書本為磚,知識為漿而築起的塔嗎。
果然,去了日本東北大學,因為不會日語,朋友也交不上。朋友交不上還是其次,關建是聽課聽不懂,怎麼學呀。因此,經常受到導師的批評,和一些蔑視的眼光。倒至他在一段時間裡,都想放棄學業,想回國、回家了。
什麼樣的神都是從精變來的,精呢,是從小蟲小鬼磨成的。
終於克服了語言關,經過堅苦的努力,千萬次的實驗,他做的第一個課題在一年半以後取得了非常重大的突破。這個突破是他所在的實驗室在日本東北大學接近三十年來最重要的成果。
這一突破,就讓薛其坤一下子成了他導師眼中的王牌,成了學校的明星,也為中國人爭回了面子。
數年冷暖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導師也為他取得的成就而高興,而感動,還自掏腰包請他吃了一餐飯,還請他喝酒,吃日本生魚片。
看來世界上所有老師們對學生的心是真的不分國界的,只要你在他的教異下取得了成就,就是為作為老師的他增了光,為學校贏得了名譽。
老師是唯一希望你能超越師傅的人,其它師傅到最後總會留一手防止你背叛師門的殺手鐧,唯有老師能將自己一生所學傾囊而授之與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