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名醫用好藥,好藥助名醫”,而在如今的中醫臨床中,名醫和好藥,究竟是誰成就了誰?沒有好藥,名醫還能是名醫嘛?金華佗為你帶來獨家分析。
名醫為何是名醫?
很多年輕中醫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或者聽聞:同樣的處方、同樣的疾病、同樣的患者,如果面對的是兩個不同的醫生,尤其是其中一位是“老中醫”時,即使給出的治療方案完全一致,似乎也總是“老中醫”的效果更好一些,這裡面誠然有一些“心理因素”,正如一位老師所說——如果掛了老中醫的號,在排隊等待的過程中,可能這個病人的病就“好了一半”,不得不說,老中醫的溝通能力、診斷能力相比年輕醫生和非著名醫生的確優異許多,而即使拋開藥物不談,我們發現,在針灸推拿的領域裡也有類似的現象:雖然大多數針灸醫生在臨床上都會使用電針來增加刺激強度以保障療效,而同一所醫院的“老中醫”,依然可以不依靠電針,純依賴手法實現良好的療效,不得不說非常神奇。那麼,名醫的背後是什麼呢?
我們拿出首屆國醫大師的評選條件來分析一下(出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網http://www.satcm.gov.cn/renjiaosi/zhengcewenjian/2018-03-24/2040.html):
“國醫大師”人選應為省級名中醫或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同時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遵紀守法,品德高尚,獲得社會廣泛讚譽;
(二)熱愛中醫藥事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發展中醫藥事業做出突出貢獻;
(三)中醫藥理論造詣深厚,學術成就卓越,學術思想或技術經驗獨到,在全國及行業內具有重大影響;
(四)從事中醫臨床或中藥工作55年以上,具有主任醫師或主任藥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經驗豐富,技術精湛,在群眾中享有很高聲譽;
(五)無私傳授獨到的學術經驗,積極培養學術繼承人。
其實這裡面的“定量”條件只有一條,那就是從事本行55年以上,這也難怪人們都更加相信“老中醫”。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也能間接體悟到:需要用55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將所開方劑裡的中藥的各種效能充分熟悉和反覆應用,這裡面蘊含的經驗一定是非常多的。
名醫絕對依賴於好藥嗎?
記得曾經有一位名醫說過,中藥的質量是中醫療效的根本,沒有好藥,即使名醫也怕是難為“無米之炊”。
這其中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枇杷葉,這一味藥物的炮製方法可以說是具有代表性的。
《肘後方》:“拭去毛。”
《本事方》:“溫水浸,刷去毛。”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洗,刷去毛淨。”
《衛生寶鑑》:“去毛尖。”
《活幼心書》:“淨刷去葉後毛,銼碎。”
《瑞竹堂方》:“去毛陰乾。”《溫熱
《枇杷葉·經緯》:“去毛筋。”
……
我們看到不同時代不同醫家對枇杷葉的炮製方法都有一個重要的點:刷毛!
枇杷葉必須去毛,若去毛不盡,能令人咳。其實枇杷葉的絨毛與葉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絨毛中並不含有能致咳或產生其他副作用的特異化學成分,只是葉中皂苷的含量明顯高於絨毛中的含量。所以古代本草書籍所謂“去毛不淨,射入肺令咳不已”,主要是由於絨毛從呼吸道直接吸人刺激咽喉黏膜而引起的咳嗽,但即使這樣,我們依然看到了古法對於中藥炮製的嚴格要求,即使並不改變有效成分,也要防止因為炮製的不專業而導致患者服用過程出現的“使用者體驗不佳”。而為了追求療效的炮製方法就有更多的故事了:比如馬錢子,它的炮製就是為了減低毒性——《綱目》:"或雲以豆腐制過用之良",而更多的中藥都是需要經過細緻的炮製過程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所以說,好藥助名醫,名醫不能缺少好藥。
點個贊,再走吧~
關注@金華佗,瞭解更多中醫知識,下期更精彩!
學習更多的中醫知識,中醫考證,師承、專長諮詢點選→金華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