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空調企業一直在發漲價函,但商家提貨價和終端零售價一直沒漲起來;有的空調企業幾乎沒有發過函漲價,但提貨價和終端售價確實漲起來了。空調價格並不是靠一張漲價函就能漲起來的,還要有相應的品牌、產品和營銷等要素。
常偉||撰稿
寒冬中的空調市場,再次迎來一輪產品的漲價潮。2022年初,來自頭部陣營的領軍企業,以及尾部陣營的中小企業,不約而同開啟一輪漲價動作。家電圈獲悉,與過去2021年的多輪漲價相比,2022年初的空調漲價幅度有所減少,漲價態度有所模糊,更多地在於釋放出企業面對新年度市場走勢和變化的一種訊號和方向。
眾所周知,原材料價格上漲,運營成本保持高位,甚至晶片等核心部件週期性缺貨,當前已經成為空調企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一座座大山”,最終也逼著很多企業只能選擇漲價一條路,來應對如此艱難的市場環境。其實過去的2021年,空調市場就上演多輪空調品牌的漲價潮。
那麼,不少家電企業選擇在2022年初,這一傳統空調市場的銷售淡季選擇“逆勢漲價”動作背後,到底是為了助力新年度的市場開盤,透過現在的漲價為未來的市場降價促銷騰挪出更多的空間,還是原材料漲價、核心部件缺貨等經營壓力,已經讓很多空調企業無法自我消解和應對,或是隱藏著其它的原因和隱情?在家電圈看來,原因頗為複雜,應該是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的。
過去的2021年,雖然空調市場出現了多輪的漲價、調價動作,但是在618、雙11等重要促銷節點上,眾多品牌的空調產品價格仍然在低位運營,一些空調廠商為了賭價格上漲在當年3、4月份的囤貨價,比618電商平臺的空調促銷價還要高。同樣當年雙11期間,雖然頭部空調企業迫於原材料成本的壓力,並未打出一輪超低價格戰,但很多經銷商反映,空調零售價格與年初相比並不貴。
也就是說,一些空調企業的漲價函雖然一直在發,但是他們的商家提貨價、終端促銷價,並未真正漲起來。否則在一些促銷節點,不少渠道經銷商反饋,零售價比當初漲價函上的提貨價還要便宜。在家電圈看來,這正是當前很多空調企業的“難言之隱”。
一方面,所有空調企業都面臨著原材料成本上漲的經營壓力,很多企業的出貨價與成本價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賣一臺空調只賺20塊、50塊的工廠並不少見。即便是頭部空調企業的商家提貨價,已經低於中小空調企業的成本價。其實,不管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在2021年的空調市場上,都面臨著利潤走低的現實處境。
另一方面,一線市場空調需求低迷、商家市場爭奪白熱化,甚至一些強勢的家電零售商為了搶市場,會主動補貼平臺上的大品牌促銷讓利,導致一些主流品牌的電商零售價,低於線下經銷商的提貨價。最終這也倒逼著更多的空調企業為了平衡不同渠道商家的利益關係,只能在漲價通道中暗中以政策補貼商家讓利。最終這也導致了空調市場在漲價函滿天飛和讓利降價促銷紅海中跌宕起伏,趨勢撲朔迷離。
正是在這種局面下,面對高位運營的原材料價格,以及運營成本等諸壓力,同時2022年空調一線市場的消費需求還將在低位徘徊,最終讓一些空調企業意識到:漲價不只是一種動作、盈利和營銷,還是一種態度和訊號,讓更多的商業夥伴、家庭使用者意識到,漲價在今後還將是趨勢和方向。
所以,2022年初的空調企業在寒冬市場中漲價,在家電圈看來:既有成本壓力的實際傳導,也有經營策略的消費市場預熱,還有為未來市場促銷預備新的空間,更要提醒所有商家未來市場的艱難與不確定性。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