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馬立明
《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回應當時共產主義運動的“左派”幼稚病問題,列寧用“簡直是難於當真看待的孩子氣”這句話為本書定調,為“左派”幼稚病定性。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重讀經典,提防“左派”幼稚病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
病症:方法過於偏激看問題過於狹隘
“簡直是難於當真看待的孩子氣”,如此定性“左派”幼稚病,這與“左派”所表現出來行為的“欺騙性”、危害“隱蔽性”有關。在這本著作裡,列寧表示,“結論很清楚:‘原則上’反對妥協,不論什麼妥協都一概加以反對,這簡直是難於當真看待的孩子氣。”
要深入理解“左”傾機會主義,就要從右傾機會主義說起。在十月革命之後蘇聯出現了一些“工人貴族”,一些人貪圖眼前所得的經濟利益和微小的政治成就,從而被資產階級所利用。資產階級喜歡用“糖衣炮彈”對本國的工人階級進行多種形式的收買。因此,一些工人代表忘記了初心,立場也出現了動搖,甚至站到了革命的對立面。列寧非常重視右傾機會主義帶來的威脅,並多次發表演說要防止右傾。
這時,又出現了另一個冒進的、甚至矯枉過正的群體,那就是“左”傾機會主義。列寧說,他們會用很多漂亮的“左”的口號來裝飾自己,但卻背離了客觀實際,脫離了廣大民眾。有些革命者由於反對右傾機會主義,因此不分青紅皂白地開始批判,並走上了極“左”的道路。列寧總結,他們憎恨機會主義者奴顏婢膝、背叛革命的醜陋行為,但他們不是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基礎上,而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用“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無政府主義觀點去對待右傾機會主義。列寧認為,這就是“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沒有謀略、不結合實際、不團結群眾,雖然有一腔熱血,但卻表現得非常幼稚。列寧形容其為“簡直是難於當真看待的孩子氣”。
可見,“左”傾機會主義是因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生,但是方法不對,從而走上了另一個極端。相比而言,“右”是比較明顯的,比較容易辨別,但是“左”卻帶有一定的隱蔽性。因為“左”傾機會主義總是打著很多漂亮口號,它帶有政治上的所謂正確性,佔有天然的道義優勢,看上去,似乎“左”傾機會主義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們的問題是方法過於偏激、看問題過於狹隘、過於強調“階級鬥爭”,不懂得現實的妥協,它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它是不理性的,是極端的,是過分的,這樣往往就會將民眾推遠。列寧分析了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共產主義運動,其中“左派幼稚病”並不少見,有時甚至對共產主義運動產生嚴重影響。列寧指出,“他們都自稱馬克思主義者,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卻迂腐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他們一點也不理解。”
病因: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深入分析
用“孩子氣”定性“左派”幼稚病,也深刻地表明瞭這種病症的病因,那就是不成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深入分析,從而導致認知混亂。“左派”幼稚病,事實上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並不是孤例。這也恰恰說明“左派”幼稚病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突發性的,在認識論上有著深刻的,普遍性的誘發因素。“左”傾機會主義將反右擴大到一切層面,凡事上綱上線,而且在具體策略上缺乏謀略,拒絕與資本主義進行任何對話與合作,某種意義上也是脫離了群眾。因此,這在另一層面上,犯下了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
在我們中國,也曾經犯下過“左”的錯誤。十年文革,就是極“左”思潮為我們國家帶來的災難。近些年,“左右之爭”一直沒有停過,也出現了一些認知混亂,有些學者不自覺地成為西方價值觀的佈道者,這時也有一部分知識分子號稱“新左派”,強調民族的主體性。總體來說,這些觀點是值得肯定的,是正義的。但有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幼稚病”,表現得泛政治化,上綱上線,甚至很武斷地拒絕西方、否定西方。
“左右之爭”其實也折射了我們改革開放歷程的艱辛和不易。一方面,中國必須要面向世界、引進外資、健全法治、學習西方,這是中國國力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中國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尤其是保證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在這種局面下,中國必須牢牢保持自己的節奏。回顧4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我們也應當意識到,這並非一帆風順。
最近幾年來,國際局勢風雲變幻,我們面臨的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在這種情況下,“左”傾思潮在國內升溫,不少民眾透過網際網路發聲,愛國主義浪潮高漲,但也有一些民眾開始了“網路審判”。這些民眾大部分都是堅定的愛國者,而且他們的行為也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正如列寧所說,共產主義運動的普遍規律一定要與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因此,我們在進行分析判斷的時候,不能拿著某種標準去“扣帽子”,更不要使用網路暴力等激進手段。有些民眾動輒上綱上線,比如對於有運動員使用蘋果手機、穿耐克鞋也進行一番諷刺,這就過分了,也引起了大多數網民的反感。一些人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截然對立起來,認為所有資本主義社會的東西都不能為社會主義借鑑和利用。在這種形勢下,提防“左派幼稚病”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系暨南大學副教授)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