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併成立偽滿洲國。
1932年1月28日,日軍為了轉移國際視線,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史稱“一·二八事變”。
1935年,日本策劃製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企圖佔領盧溝橋這一戰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
中國駐軍第29軍37師219團奮起還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
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
在這種形勢下,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正式宣佈對日作戰:“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隨之,中日雙方進入積極備戰狀態。
戰前,日本很狂妄,認為在3個月內便可滅亡中國。
而中國軍隊的德國顧問法肯豪森將軍則認為中日爆發戰爭的話,中國滅亡只需六個月。
為什麼日本如此狂妄?這是由當時中日綜合國力對比做出了預測。
下面我們還看一看抗戰爆發前中日雙方的一系列資料對比:
1、日本擁有人口1億,可動員兵役1000萬,其中受過軍事訓練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的人,將近450萬。中國擁有人口4億,但士兵大部分是文盲,作戰全憑血氣之勇。
2、從經濟基礎角度看,日本年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日本年產鋼鐵580萬噸,中國4萬噸;日本年產煤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日本年產石油169萬噸,中國1.31萬噸。日本年產銅8.7萬噸,中國只有700噸。
3、從軍事裝備上來看,日本擁有飛機2700架,汽車9500輛,坦克2000輛,火炮16000門,軍艦190萬噸含航空母艦6艘。中國作戰飛機200架,汽車千輛不到,坦克幾乎沒有,火炮千門左右,軍艦6萬噸。日本“大和”號和“武藏”號的排水量就在7萬噸,也就是說日本一艘軍艦的排水量相當於整個中華民國海軍海軍的噸位。
4、從武器生產能力來看,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戰艦52422噸,而這些現代化武器裝備,中國均無自產能力。
5、從實際控制地域來看,東北三省、華北一部、臺灣、朝鮮都被日本佔領,日本早已登上大陸而且經營鞏固,盡是戰略要地,東北更能給他提供深厚的工農業支援。而中國則痛失東北全境及華北一部,國內則軍閥林立,派系鬥爭激烈。
日本陸軍中央部於1937年7月15日通過了對華作戰計劃,7月16日,日本東京召開五相會議,經決議動員日軍部隊40萬進入中國,傾全國之力,以迅速滅亡整個中國為政策。
日軍戰略方針為:
1、在作戰一開始,必須傾盡全力迅速擊垮中國第29軍,並將其掃蕩至永定河以南。
2、在作戰時,務必保護身在北平的日本僑民。
3、以現有兵力進攻保定、任丘一線,後增加兵力攻至石家莊、德州一線,與中國軍隊決戰。
此戰略的核心為——在華北與中國軍隊決戰,由北向南殲滅國軍主力,逼迫國民政府投降,進而吞併中國。
可讓日本大本營沒有想到的是,讓他們不屑一顧的中國軍隊竟然在上海奮起還擊——
1937年8月13日晨9時15分,日艦重炮向我閘北轟擊。日海軍陸戰隊一部,由天通庵及橫浜路方面,越過淞滬路衝入寶山路,向我駐西寶興路附近的保安隊射擊。中國軍隊為自衛計,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
8月14日,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指揮87、88師等部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試圖把日軍趕入海中。
“八一三”淞滬會戰由此展開。
淞滬會戰,將日本的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強行變為由東向西,從而拉長了日本戰線,以利於中方長期作戰的方針。
如何更有效地抵禦日寇?蔣百里在其於1937年初寫成的《國防論》中做了如下構畫:第一,用空間換時間;第二,不畏鯨吞,只怕蠶食,全面抗戰;第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阻日軍到湖南,依託丘陵地形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他的結論是:抗日必須以國民為本,打持久戰。
而毛主席則在1938年5月撰成《論持久戰》,從戰略的高度預言了抗日戰爭的走勢。
隨著交戰雙方投入兵力的增加,中日軍隊激戰空前。
中國軍隊此戰前後總計投入步兵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稅警總團、中央軍校教導總隊、憲兵1個團,以及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炮兵7個團,兵力總數在70萬人以上。
蔣介石也在9月21日,下令改組第三戰區,自己親自兼任戰區司令長官,將上海的作戰部隊分成左翼作戰軍(陳誠),中央作戰軍(朱紹良),同時將所掌控的中央軍,幾乎全數投入戰場。
而此時從華南、華中,甚至西南的各路地方軍閥部隊,也毫無保留地陸續趕往上海戰場增援,共禦外侮。
上海的戰事,已經融合了中國所有軍民的血淚、力量與注意力。
日軍則合計出動陸海軍總兵力高達30餘萬。其中包括:
陸軍:第3,6,9,11,13,16,18共7個常備野戰師團(戰前日軍共有17個常備師團),第101,114兩個特設師團,天谷支隊,特種兵重藤支隊,國崎支隊,後期又抽調華北方面軍10個大隊,野戰重炮兵第5旅團,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獨立野戰重炮兵第15聯隊,獨立工兵第12聯隊,攻城重炮兵第1聯隊,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第1步兵後備聯隊,第2步兵後備聯隊等(陸軍共計擁有坦克300餘輛)。
海軍:聯合艦隊一部(130餘艘軍艦,其中包括4艘航空母艦),海軍陸戰隊數千人。
陸海航空兵:500餘架飛機。
11月8日晚,日軍對中國軍隊形成合圍之勢。蔣介石下令,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
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上海同胞書宣告,宣佈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
此戰日軍傷亡約6萬人,中國軍隊傷亡則是日軍5.5倍之多,即33萬多人,陣亡14名將級軍官,陣亡軍長1人,師長、副師長4人,團長28人,營長44人,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淞滬一戰,中國軍隊死傷慘烈,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但卻意義重大。
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3日,整整三個月。
淞滬會戰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中國因此戰而令世界萬國矚目,而國際法泰斗厲聲教則如此評價:“淞滬會戰為上海和長江下游工廠與物資內遷贏得了時間,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起到重大作用。”
日軍侵華的罪行是國人不可遺忘的歷史之痛。愛國將士之血是必須牢記的國之殤。
衛國英雄們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