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
有人一聽到男女問題就上頭,就會搬出普遍真理,男孩女孩都一樣。真是這樣嗎?本文用意不在於強調男女區別,而是在探討和孩子怎樣溝通,可以讓孩子產生自己的想法,更有創造力。
週一 | 思維
全文共3038字,閱讀時間8分鐘
某日,在送孩子上學路上,聽到了兩位奶奶的對話,一位奶奶說“我那孩子這次沒考好。”另外一位奶奶安慰她說,沒事,男孩後勁足,等到了初中高中,男孩的成績就上來了。
很顯然這是一句安慰人的話,我也被這樣安慰過。
和我一起接孩子的媽媽,她家閨女考得不錯,她用現身說法安慰我,“我的成績在小學、初中的時候都是拔尖的,可到了高中,我學的是理科,高一還行,到了高二高三,我的排名就掉下來了,我們班那些男生的成績就上去了。”
我明白她是在很用心地安慰我。不過不得不說,這句安慰人的話,也確實是人們的普遍感受。(當然你也可以舉出很多相反的例子。)
對於男孩的後勁足,有一個解釋是男孩發育得晚。還有一個解釋認為,社會上對於男孩女孩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女孩的要求是要乖,要按照老師、家長的話去做;對男孩的要求呢,不乖才是男兒本色。(這其實是一種社會期待,有一種效應叫做羅森塔爾效應,講的就是父母老師的期待對孩子的影響。)
(電影《小王子》劇照)
兩種指導孩子的方式,你選哪種?
有實驗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想要看看是不是男孩喜歡反抗權威,女孩習慣於按照要求去做。
實驗用權威和開放的兩種語氣來指導男孩和女孩。
結果發現,如果指導語是權威的,不容置疑的,女孩會依據指導語行事,即使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男孩在條件改變的時候,不會再依指導語行事,而是會發生變化。
上面說的是當指導語是以一種權威方式發令的情況。
如果指導語是開放的,比如說“你的握拍方法之一可以是……”,當條件發生變化時,男孩和女孩都沒有墨守成規,而是做出了調整。
可見,是不是會“聽話”,其中一個影響因素是指導語,當指導語是開放的時候,無論男女都會依勢而變。只有當指導語用權威的方式釋出出來,女孩(並非所有)才會傾向於遵守權威。
這個實驗來自於《專念學習力》。
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呢,實驗者是想要解釋一個現象,那就是為什麼在學習的早期,女孩的數學成績一般會優於男孩,但是在高中的後期以及大學階段,通常會發生逆轉。
她得出的結論是,當接觸更高深的數學時,我們必須對之前學過的概念進行修訂。比如,起初我們學習數字,後來發現,還有質數、無理數等不同的數學體系。
“早期的學習越僵化,我們就越難打破固有的概念,將新資訊納入進去。‘好女孩’一般會以絕對化的方式,從老師或權威那裡學習基礎知識,所以要想修訂數學概念,會有困難。”
有一說一,“好女孩”是有,“好男孩”也不少。咱們不必糾結於男孩女孩的性別差異,咱們把注意力放在規避早期學習僵化的事情上。
如何才能不讓孩子用絕對化的方式去學習呢?如何讓孩子能夠在學習中靈活自如呢?
也許我們只需要用開放的方式來指導孩子。
開放的方式
多用“也許”“可能”
我們在指導孩子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話說死,而是要有一定的開放性,比如打球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說,“你的握拍方法之一可以是……”。“我的方法是這樣的,可能你還會有更好的方法。”
因為雙減的原因,孩子早晨的時間充裕了。我會在小黑板上給他準備一個問題,早晨和他一起討論。這個問題來自於《孩子提問題,大師來回答》。(有時候也會聽煩了,孩子會讓我給他讀別的故事)
這本書裡的問題,很多都是孩子之前問過我的,所以他還是很感興趣的。比如孩子問過“第一粒種子是從哪裡來的?”“除了人之外,獅子和老虎有沒有天敵?”“數字是不是永無止境的?”
你會發現,回答孩子這些問題的大師,他們在回答一些並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的時候,會用到“也許”“可能”“大概”這些開放式的指導語。
再或者直接不說答案,而是說出自己的經驗。比如說,有孩子問“環球一圈需要多長時間”?一位探險家、馬拉松運動員是這樣回答的:“我不知道環球一圈需要花多長時間,但環球跑一圈花了我1789天,並磨破了我53雙鞋。”
開放的方式
儘可能不給孩子嚴格的步驟要求
我們在給孩子建議時,要將其當成是一個粗略的指導,而不是嚴格的步驟要求。
我妹剛到北京的時候,她把求職簡歷發給我看,想讓我給她提點建議。我一下子給提出了十幾個建議。妹妹當時是怎樣的心情,我後來才明白過來。
前些年,我新進入一家公司,要開始一個新專案,先寫了樣稿。結果樣稿返回來之後,看到上面十幾個建議,打印出來滿滿一頁紙。當時哪有心情看那些建議呢,全身的抗拒。
我也就明白過來,妹妹給我簡介,讓我幫她看,當時最重要的,是怎樣保證提高她的求職自信,而不是讓簡介漂亮,用大量的修改建議來打擊她的自信。
再後來,給別人看稿的時候,我和同事相約,只提一些大方向上的建議,一些小的問題寫稿人在改的過程中自然會注意到。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能保證寫稿人的熱情。況且某些地方是不是需要修改,其實並沒有標準。
在教孩子一些技能的時候,我也是儘量給孩子一些方向上的建議。有時候我的毛病還會再犯,又會非常細則性地給孩子一些建議,比如出去玩,就會叮囑上好多句,這時我就會想起寫稿建議和求職建議。
如今非常高興地看到了雙減之後的變化,孩子們的學習小任務非常豐富、靈活。比如,很容易操作的“朗讀打卡”,就是一個開放式的任務,時間不限,文字不限,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可以堅持。有些孩子朗讀的故事,是可以被小朋友追更的。
開放的方式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想要讓孩子對外界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可能還需要讓孩子知道你對一件事情的考慮,也就是你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就會把規則限定在某個情景之內,情景變了,規則自然也就不再適用了。
“大人的事情,小孩子沒必要知道”,這可能是不少上一輩人的觀念,不僅不會告訴孩子規則背後的考慮,有時候一些大事還會瞞著孩子。
如今,不少家長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論是大人的事情,還是周圍的事情都會和孩子討論。這是教育觀念的轉變。你會發現,孩子比之前的自己更成熟,更能明白事了。
在知道了父母為什麼要這樣做之後,孩子不只是懂事了,也會比之前難管,因為他們會挑理了。
孩子犯了錯,我會給他定規則,以後“一定”不要怎樣怎樣(“一定”就是把話說死了)。孩子聽到之後,第一反應是找規則上的漏洞,做起了假設,他說,如果遇到了某種情況,我說的是如果啊,那還要遵守這條規則嗎?這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不過我還是更願意孩子能夠挑理,因為我不願意孩子成為《小王子》故事中的掌燈人。
“你好。你為什麼要把路燈熄滅呢?”
“這是規定,”掌燈人說,“早上好。”
“什麼是規定啊?”
“熄燈的規定。晚上好。”他又把路燈亮。
“但你為什麼又點亮它呢?”
“這是規定,”掌燈的人說。
“我不明白,”小王子說。
“不需要明白 ,”掌燈的人說,“規定就規定。早上好。”
……
“後來呢?規定改了嗎?”
“規定沒改,”掌燈的人說,“這就是悲劇所在!這個星球每年轉得越來越快,規定卻沒有改變。”
(《小王子》李繼宏譯)
互動話題
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溝通的?在溝通的過程中,孩子有什麼令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嗎?你的孩子善於找尋規則的漏洞,善於挑戰權威麼?對此,你是更頭疼還是更欣慰呢?歡迎和我們留言討論~
拓展閱讀
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長逼出來嗎?
寒門如何出貴子?印度告訴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