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北京局宣佈全面叫停偶像養成類網綜。
火爆4年,引發無數瘋狂,又推出無數新人的偶像養成綜藝,即將成為過去式,全民造星的時代落幕了。
但關於“養成系”綜藝,小印還有一些想法,想與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 01 -
偶像養成,出現即巔峰?
無論這個時代是好是壞,它都將永不再來。
從2021年9月《青春有你3》因“倒奶”事件被緊急叫停至今,半年來,再也沒有任何一檔偶像養成綜藝大範圍出圈。
在中國存在了十餘年,引發無數關注和討論的偶像養成時代,它的落幕已成定局。
喧鬧之後,一切又都歸於平靜。
站在當下的時間節點上回望過去,我們看到:
從2014年“TFboys”憑《青春修煉手冊》開啟國民度並爆火,到2016年SNH48順利出圈,總選營收過億,四臺跨年,再到各種型別的經紀公司都開始打造“養成系”男團女團,各種二代、三代團也開始孕育成長,直到平均年齡8歲的“天府少年團”被輿論譴責,出道3天即解散。
從2018年現象級綜藝《偶像練習生》一炮而紅,到《創造101》引起全民關注,選秀愈演愈烈,其他各種養成系綜藝也層出不窮,直到《青春有你3》因“倒奶”事件引起公憤,選秀被緊急叫停。
此後再也不會有全民打投的狂熱,也再也不會有下一個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蔡徐坤、楊超越、虞書欣……透過偶像養成的方式出道並爆火。
養成,顧名思義,就是透過培養使之成長,代表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養成系偶像團體最早源於日本,2005年成立的AKB48女團首次採取“養成”模式並大獲成功,由此開創了日本延續至今的“養成系”造星產業。
但它被引入中國後,卻似乎是“出現即巔峰”,隨後就急速衰落,被全面叫停。
這衰落背後的原因,還值得我們細細思量。
- 02 -
資本、飯圈、藝人本身,誰是罪魁禍首?
《創造101》中的王菊曾經對觀眾說:“你們手中握著的,就是重新定義中國第一女團的權利。”
透過一遍遍的投票,粉絲彷彿真的成了“製作人”,透過自己的努力送偶像走上一條充滿鮮花和掌聲的道路。
但觀眾是否真的擁有重新定義中國女團的權利?
觀眾永遠玩不過資本。
儘管有成長、夢想、陪伴等美好詞彙常伴左右,但其實“養成系”綜藝只不過是資本造星的一種手段,“養成系”偶像本質上只是一種文化產品。
資本想要的不是下一個閃閃發光的偶像,而是能夠快速變現的提線木偶。
於是,為了佔領市場份額,獲得贊助費、商務代言費以及粉絲經濟紅利,他們把投票活動做得五花八門,商品應援策劃也層出不窮。選手實力和競演內容都已不再是被關注的重點,話題熱度和商業利益才是。
粉絲成了被收割的“韭菜”,偶像則成了賣笑的商品。
“養成類”綜藝儼然成了“流量密碼”,背離了“見證成長”的初衷。
在這種情況下,“飯圈”也被捲入了資本的漩渦,“飯圈”亂象隨之而來。
飯圈表象上是粉絲自發組成的,但實質上是由“官方”引導的。
它層級分明,組織嚴密,粉絲被劃分為多個協作部門,從上到下包括了明星工作室,明星後援會,粉頭,大粉,普通粉絲等不同力量,各司其職。
他們控評、掛黑、屠版、刷熱搜、養號、氪金、打榜……甘願成為免費的“資料女工”。
在集資買“奶票”成為主要手段後,“代投”行業風生水起,黃牛票價水漲船高,為了投票效率而倒掉牛奶的荒謬行為甚至不足為奇。
粉絲“養成”偶像,資本“養成”粉絲,成為了飯圈運作的內在邏輯。
另外,中國透過選秀實現的“偶像養成”缺乏專業的培訓公司、完整的運營流程。偶像本身的業務能力不夠硬,成團後的發展路徑規劃也不清晰。
且由於商業運作與人設搭建,“養成系”偶像被捧上了神壇。但很多偶像本身並沒有足夠高尚的德行,撐不起這些鮮花和讚譽。
過度商業化的運作對“養成系”偶像本身也是一種傷害。
很多未成年人半放棄學業、專攻演藝技巧,結果卻未必盡如人意。
選秀節目出圈的方式從注重舞臺轉為注重槽點,這也使得一些真正有實力卻沒“故事”的練習生難以實現夢想。
娛樂工業鏡頭內外,你我皆楚門。
一盆又一盆冷水潑來,我們該擠掉那些虛假的泡沫,讓偶像這個詞迴歸理性與褒義。
- 03 -
關於未來的思考
偶像養成節目之所以能從誕生到鼎盛,是因為迎合了觀眾對於美好的需求。
粉絲真正希望看到的,從來都不是淺嘗輒止的、標籤化的偶像速成,也不是狗血八卦和塌房大瓜,而是一個優質偶像團體的成長蛻變。
而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也已經開始從追逐流量的狂熱中清醒過來,將關注點重新投向了實力和作品本身。
偶像養成類綜藝倒下去,還會有很多其他型別的綜藝站起來。
我們的綜藝節目未來該怎樣發展?
小印覺得,優質內容和適當營銷結合才是“王道”。
一個節目的核心魅力應該在於優質的核心,有趣的形式和有深度的內容,而不是槽點和熱點。它在具備娛樂性的同時,也應該迎合觀眾真正的精神需求,帶來新鮮感,具備人文關懷。
一個偶像的核心魅力應該在於優秀的業務能力、自身的豐厚底蘊還有良好的德行,而不是緋聞和八卦。他在擁有話題度的同時,也成為真正“走得正、行得端、立得定”的榜樣。
繼偶像養成類綜藝之後,又湧現出演技類、情感觀察類,情景喜劇類,原創音樂類,國潮舞蹈類等多種類的綜藝節目。
至於如何做到既進行創新、提升自身內容的可看性,又準確把握住觀眾的嗨點。
這是目前的綜藝還需要繼續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青春本是美好且充滿無限想象的,對於青春的書寫與描摹也應告別急功近利和浮躁心態。
小印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更豐富的節目模式,讓我們看到美好青春的無限可能。
向上滑動檢視參考文獻
1、李杜若:網路綜藝節目《創造101》中“偶像養成”模式的使用與滿足分析[J].2019(11): 22-23
2、孟夏如:對“惡魔剪輯”和網路暴力的批判解讀——以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101》為例[J]. 2018(10): 80 - 82
3、(英)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98頁
4、楊斯琦:“中國偶像元年”之後——淺析網路偶像選秀節目[J].2019(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