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亞洲最先進入發達經濟體的國家,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後,經過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日本國內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越來越凸顯。
日本海沿岸也成了拖累全日本發展的落後地區,開發日本海沿岸,成為了日本學術界所關注的迫切願望。
1968年,日本學者正式提出了這一“經濟圈”的概念只不過受到當時國際形勢和地區環境的影響,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環日本海經濟圈”僅僅是停留在紙上的研究。
直到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日本的一些有識之士再一次重拾起六十年代的計劃,認真思索著這一戰略構想的可能性。
實際上,所謂的“環日本海經濟圈”指的就是環繞日本海的五個國家和地區,透過多邊經濟交流與合作而形成的經濟圈。
這五個國家在當時包括了中國(東北地區),蘇聯(西伯利亞地區、遠東地區),朝鮮、韓國以及日本。
但是,這一設想為什麼不能成為繁榮的經濟圈呢?
原因很複雜,不僅僅是缺乏了中國的積極參與。
一、日本沿岸國家的現狀
東北亞是世界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但東北亞地理中心位置的環日本海地區,卻表現乏善可陳,甚至目前環日本海經濟圈的發展都始終還處在初級階段。
對於中國來說,所謂的“環日本海經濟圈”只是日本方面的說法,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則稱之為“東北亞經濟圈”。
中國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是我國的東北地區,該地處於東北亞的中心,根據最新的人口普查資料,整個東三省的人口數量多達九千八百萬人,這一地區有著巨大的人口市場,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的經濟重心也向東南沿海轉移,整個東北的經濟是一片唱衰的趨勢,甚至早在許多年前就喊出了“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
一方面,東北地區屬於中國的老工業基地,有著極為輝煌的大國企時代,在共和國曆史上曾經扮演著“長子”地位,是國之重地。
但正是因為東北揹負了中國發展的重要使命,以重工業為主,所以在進入新時代後,東北地區積重難返,官僚主義盛行,人口流失嚴重,經濟始終是萎靡不振,實現東北振興的任務非常艱鉅。
在這種形勢下,東北要想發展,尤為艱難,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很難完成“環日本海經濟圈”的使命。
另一個方面,東北地區雖然區域遼闊,但有一個非常大的短板,就是整個東北竟然沒有出海口,這大大制約了東北經濟的發展和振興。
在現代經濟中,海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發達經濟體,都離不開海洋的助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想要迅速崛起,離開了海洋是遠遠不夠的,而東北恰恰缺了這最重要的一環。
俄羅斯也是日本構想的經濟圈中重要一環,尤其是九十年代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東西方關係的日益緩和,東北亞地區緊張的國際關係也開始解凍。
當時,日本海經濟圈的基本構想是:蘇聯提供資源,日本和韓國提供資金和技術,中國和朝鮮則提供勞動力。彼此之間互相補充,使得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從資源上看,蘇聯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是資源寶庫,整個能源儲量佔了蘇聯的四分之三。當然,中國東北地區的礦產資源、農業和畜牧業資源以及朝鮮的礦產資源和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
但是,蘇聯,或者說如今的俄羅斯人口稀少,在“環日本海經濟圈”整個區域內,俄羅斯人口只有區區六百萬人,如此少的人口數量,還何談發展呢?
更致命的是夏天的時候,俄羅斯遠東沿岸冷暖流交匯,常常大霧瀰漫,雖說天下涼爽了,縱然有億萬畝良田,但是沒有足夠了光照,根本沒法發展農業,自然人口也不會興旺了。
朝鮮則不用說,為了自身安全以及國家穩定,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以“先軍政治”為主導,堅持軍事優先於經濟的發展,很難對這樣的經濟圈產生興趣。雖然如此,它的重要經濟圈也不在日本海沿岸,而在靠近黃海的另一側。
更何況,朝鮮除了落後貧窮外,還非常的封閉,長期以來都是閉關鎖國的狀態,經濟發展也十分遲緩,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國家之一,其本來面目很難為外人所真正瞭解。
韓國並不熱衷日本提出的所謂“日本海經濟圈”,雖然整體比不上日本,但韓國同樣是發達國家,而且韓國的經濟中心也是在黃海。
而日本的經濟重心則在中南部,還是工商業靠近大陸東岸的海洋地區,這與韓國的利益存在分歧和競爭,不利於推動這一構想的實現。
此外,海洋貿易來推動國家的長足發展,但是日本海西岸多為寒流經過,一到冬天,其北部海域就會結冰,這嚴重製約了日本海洋貿易的發展。
二、從中國角度來說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日本海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就都在調整經濟發展戰略,比如日本為了解決國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局面,正在實施“第四次國土綜合開發計劃”,而發展經濟相對落後的日本海沿岸地區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韓國由於經濟的迅速騰飛,加上歐美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日漸抬頭,也迫切需要新的商品和資本市場,因此積極拓展同中國、蘇聯的經貿關係。甚至一向較為封閉的朝鮮,也因為70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速度日趨變緩而決定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擴大對外出口。中國當時同樣正處於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制定了相應的經濟鼓勵政策。
隨著東北亞地區經濟形勢的變化,僅僅從經濟層面來看,區域內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逐漸頻繁,各國的貿易額也逐漸增加。從中國層面來講,“環日本海經濟圈”的建設有利於“一帶一路”工程也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建與完善。
實際上,“環日本海經濟圈”所涉及的各國都是“一帶一路”重要據點,如果這一計劃能夠順利實現,這對於“一帶一路”北線的經濟融合和發展有促進作用。
比如琿春市就是我國北方進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但這個城市也是我國“一帶一路”的重要據點城市。長春、吉林、圖們等地同樣是“一帶一路”東北亞的核心區域,但也是“日本經濟圈”中所包含的東北亞重要地區。
兩者之間在路線規劃上有著高度重合,從積極的方面來說,“環日本經濟圈”的建立有助於幫助中國北線的興盛,以及實現北線各國的經濟融合。促進“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在東北亞地區的落實與完善。
實際上,整個東北亞的經濟高速發展與環日本海經濟圈的滯後存在著嚴重的不和諧,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騰飛,中國在該地區展現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越來越強。
當前的中國正在大力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推進沿邊各地區的合作開發與發展,中國的東北地區自然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與大政方針,參與到國家戰略中去。
中國對東北亞發展的是透過加強與俄羅斯的聯絡和合作,來建設向北的開放視窗,但是苦於沒有出海口,並不具備先天優勢。
這一切源於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導致整個東北喪失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雖然日本海則是中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進一步深化突破島鏈封鎖,連通北極航線,建設北線“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新空間。
在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下,中國不會主動介入和推動“環日本海經濟圈”的發展,而是會立足本國自身,穩紮穩打,一步步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完成。
日本雖然經濟較為發達,但是少了中國的主動參與,想要在東北亞層面完成對這一經濟圈的落成,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三、地緣政治等因素
雖然“環日本海經濟圈”是經濟層面的事情,但是一切經濟現象都不能僅僅只用經濟的角度和視點去解釋。政治、地緣等因素也影響著經濟指數。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東北亞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也成為了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一地區的經濟總量已經佔據全球經濟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2020年統計的全球十大經濟體中,東北亞地區五國之中的中日韓三國都名列其中,由此也可見這一地區經濟的活躍程度。
但是,地處東北亞地區核心地帶的日本海並沒有展現出與之相匹配的發展力度,其中,地緣政治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首先就是在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立,在東北亞也分成了兩個陣營,中國、朝鮮站在蘇聯一邊,選擇了“一邊倒”戰略,而日本、韓國則受到美國的庇佑和幫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東北亞地區雖然國家不多,但是互相之間錯綜複雜,關係十分微妙。
二戰結束後,東北亞並沒有迎來期盼已久的和平,反而開啟了二戰之後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也就是朝鮮戰爭。
對於這場戰爭,本質上也是美蘇兩大軍事集團和意識形態的鬥爭。朝鮮和韓國都想吞併對方,完成半島的統一,但是這兩個國家的戰爭最終拉上了中美兩個大國,使得戰爭進入到了白熱化,也使得朝鮮半島成為截至目前仍然只是保持著停戰狀態,而不是真正的和平和休戰。
其次,由於歷史的原因,日本在上世紀前半葉對中國、韓國以及朝鮮都進行了殘酷的侵略,嚴重傷害了區域之間的民族感情。
等到二戰結束後,無論朝鮮半島還是中國,都與日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互不來往,乃至出現敵對情緒。這也是網上流傳著“中韓友好靠日本”原因的由來。
不僅如此,日本與韓國還存在島嶼爭端,這個被韓國稱為獨島而日本稱為竹島的日本海西南部小島,從1948年起就歸屬韓國實際管轄,而如今兩國都聲稱對該島礁擁有主權。
在冷戰結束之前,整個東北亞的局勢還是比較緊張的,分屬兩大陣營的幾個國家互不信任。等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本來以為這一地區的形勢會有所緩和,這也是日本學界提出打造環日本海經濟圈的重要依據。
但人算不如天算,雖然兩大壁壘瓦解了,可朝鮮半島又出現了核危機,這使得該地區的形勢甚至比冷戰時期還要“嚴峻”。在最嚴重時,甚至一度由“冷戰”時期的恐怖平衡,滑向“冷 戰”後的核恐怖失控。
除了這些因素外,俄羅斯與中國之間也並非完全的“交心”,雖然兩國目前處於歷史上少有的親密期,關係十分要好。
但是中國的崛起和日益強大也令俄羅斯感到了壓力,他們始終對中國這個鄰居心存戒備,眼下的合作與關係密切也有一層被歐美壓抑下的無奈之舉。
同時,俄羅斯與日本也存在島嶼爭端,爭議島嶼是南千島群島,也被稱為北方四島。
可以說,整個東北亞地區看似經濟繁榮,國與國之間可以進行產業互補,但互相之間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問題,很難真正坐在一起進行利益的劃分和討論,彼此間的信任感很難建立起來。
這片海洋上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信任基礎七零八碎,又怎麼能夠真正做好該“經濟圈”的經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