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句古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教出來的孩子,真的好嗎?作為家長,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在教育孩子時,需要用這樣粗暴的方法才能看到所謂的“效果”,而這種效果又能持續多久呢?棍棒底下可能出的並不是孝子,很可能是叛逆,所以教育孩子,切忌簡單粗暴。
慶慶今年十三歲,他沒有上學,而是待在了少管所。記者採訪他時,慶慶臉上有這個年紀的孩子不該有的滄桑和一種老成感。剛開始,記者還怕影響慶慶的情緒,只是旁敲側擊地打聽慶慶父母的事。但是慶慶早就知道了記者的來意,無非就是想要挖出一個少年誤入歧途的背後成因。慶慶非常乾脆地說:“我是一個沒有家的孩子,是石頭縫裡的孩子,我沒什麼要說的,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生來就是個壞人,我什麼都不怕,你們不用可憐我”。
記者聽到慶慶這樣說,又是震驚,又是懷疑。後來記者從管教員那裡瞭解到,慶慶的父親是個非常嚴厲的父親,從小慶慶只要做錯了事,總免不了一頓打。不管是一歲還是十歲,慶慶爸爸從不心軟,媽媽也從來不護著他。就這樣,一路將慶慶一棍一棍打進了少管所。也是到了現在,慶慶的父母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情感上的忽視和引導上的缺乏。
管教員說他們從慶慶爸爸的口中瞭解到,爸爸對於慶慶的第一頓“毒打”,是因為慶慶在學校和同學發生衝突。學校老師請慶慶爸爸到學校處理。走出老師辦公室,慶慶爸爸就把慶慶拉到教室走廊外,用掃帚扇了兩棒子。一切的矛盾,可能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激化。雖然以前也打過兒子,但是慶慶爸爸自己也說,在那之前從來沒有在外人面前那樣打過他。可能也就是從那之後,慶慶的脾氣也變得更加暴躁了。
慶慶媽媽說這一切,都只怪他們當父母的太粗暴,對待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慶慶爸爸在孩子進少管所之前,都一直堅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他說自己從小也是被父親打過來的,不去上學要捱打,回家晚了要捱打,更別說被學校請了家長,更是要挨一頓好打。正是自己父親的一頓頓棒子,自己才知道什麼叫做規矩,在他們那個吃飽飯就算不錯的年代,誰也沒把捱了父母一頓打放在心上。
可是慶慶爸爸有一件事沒有告訴我們,那就是他自己的親妹妹在15歲的時候,因為害怕父親的棍子而投河自盡了。我們不知道慶慶爸爸為何不願提及這件往事,或許是因為失去妹妹的痛苦不堪忍受,又或許是因為幾十年前的舊事,早已經暗示了今日的結局。但是我們能從慶慶一家的故事裡明確瞭解的是,不管什麼時代,教育孩子,都不能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這世界上的悲劇已經太多,如果只需要透過我們改變為人父母的方式就可以避免一部分悲劇的發生,那麼為什麼不呢?更何況,那是我們的孩子,是一個我們深愛的寶貝。
【本文由“育兒臺”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方白,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