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燒時間也不算短了。在社交平臺上偶爾看到一些新接觸HiFi的朋友時,我偶爾也會回想起自己剛入燒時的片羽流光。
不同的人入燒時,想法是不一樣的。不少人從非常低的價位開始接觸HiFi器材、領悟其中奧妙,後來再慢慢跳進“深坑”裡;也有人講求一步到位,自一開始便不吝於費用投入。我入燒時還是個學生,經濟條件遠沒有如今這般寬裕,也是從便宜的耳塞玩起,也總會想要“花小錢辦大事”,希望用較低的價錢買到價效比極高的器材。直到現在,哪怕我接觸的旗艦耳塞已經很多了,我還是會時常關注入門價位還有什麼新“好物”出現,既是回味入燒時的青蔥歲月,也樂於分享給新朋友們。
如果問我還記得哪些經典的入門耳塞,我可能從各家老品牌名下大多能說出一兩個型號。除了零零散散的名字外,還有一個系列是我十分喜歡的——那便是達音科的TITAN系列。尤其是TITAN 3、TITAN 5這兩款塞子,當年我花了無數個日夜去折騰。它們具備了那個年代入門耳塞少見的紮實功底,演繹音樂不流於花拳繡腿,或許並不算是一耳朵驚喜,卻有著難得的正直、嚴謹。回想起來,儘管我並非由此入燒,但TITAN系列的塞子對我後來拓寬HiFi器材品鑑的路子實在是影響不小。
近期,這個系列的新品TITAN S正式上市了。或許是出於情懷,又或許是收集癖在作祟,這條僅售399的塞子上市之初我便下單買了一條。原本我也沒有對其抱以很高的期待,誰曾想開箱玩了一陣之後,我著實是震驚了。
這條耳塞,不正是滿足新燒友“理想型”的入門塞麼?
往日剛入燒時的樂趣,一股腦兒湧上心頭。
外觀,意料外的驚喜
儘管我身邊多數朋友買耳機時明面上說不太在意外觀的事兒,但真的到了選購的環節,不少人還是會變成“顏值黨”。對於一條入門級HiFi耳塞來說,如果能在做好聲音之餘也注重一下外觀設計,那當然會成為一個選購的“加分項”。
在這一點上,外觀獨特的TITAN S著實驚豔了我一把。TITAN S採用高密度合金材料鑄造出型、CNC工藝精雕處理,其形狀大致接近於一個三角柱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階梯狀的切削,並於外側開了一個圓形的出氣網孔、加了一個螺絲釘。整個造型加上金屬腔體原色,透出一股子濃濃的硬核工業風。儘管是線條凌厲的工業風設計,但TITAN S並沒有留下鋒利的邊緣,而且整個腔體的體積並不大,體重輕盈,耳朵小的人也可以戴得很舒服。
實際上,TITAN系列耳塞前面TITAN 1/1es/3/5這四款,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入耳塞公模造型:一個類似喇叭狀的基底,邊緣處再加上一個斜向前的導管。到TITAN 6時,造型出現了些改動,“喇叭”的側面處理得圓潤了些。到了TITAN S這一代,乾脆整個造型重新設計、開模。要知道,當今的耳塞市場,有一些定位中高階、售價大幾千的耳塞還在使用樹脂公模或現成設計方案,雖說這對於節省成本有幫助,卻也顯得缺了些誠意。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TITAN S這條定價僅為399的塞子從造型設計到加工工藝都不惜成本、沒有一丁點兒含糊,這殊為難得。
TITAN S的配件內容包括收納包一個、三種不同材質矽膠套各三對、線材夾一個,大體上接近於TITAN 6。塞子標配的線材是單晶銅及單晶銅鍍銀四股混編線,線材採用3.5單端插頭。TITAN S與系列此前幾款可換線材耳塞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取消了mmcx介面、改為0.78 2pin介面,並且介面處作了加固處理,插拔所需的力量較大;此外,線材繞耳式設計也屬於系列中首次運用。對於一條入門耳塞來說,這些配件已經足夠有誠意了。
一耳朵的生猛
TITAN S延續了系列前代耳塞的紮實素質,甚至發揮得更為出彩。解析是最令我感到驚訝的地方,TITAN S在資訊量呈現上功夫十分到位,且並非一股腦地把細節傾瀉而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強弱細節的對比度,顯得十分有層次。聲場方面橫縱向的比例規整,大小雖然不足以支撐交響樂大場面所需的開闊感,但應對流行樂或者小編制曲目還是足夠的。分離度上乘,即便樂曲中樂器編排複雜,TITAN S仍然不亂分寸。動態相對來說有些遜色,對古典樂的起伏變化表現張力不算強,演繹流行樂倒是問題不大。瞬態方面則在塞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量做到乾淨利落。以喜多郎的《Dance Of Sarasvati》為例,這首New Age曲目前後出現了種類繁多的配器音效,這些音效都被TITAN S捕捉到,並有條不紊地呈現出來;在管樂和打擊樂的泛音共同作用下,由近及遠的空間感頗有層次。
儘管各方面表現有長有短,但綜合來看,TITAN S的素質表現頗為出彩,甚至可以說摸到了千元級耳塞的高度。我向來不喜歡用“秒超平”之類的字眼來形容一款器材的素質。但仔細聽過TITAN S之後,我還是很難以相信,整體如此出彩的聲音竟出自於一款售價399的耳塞——哪怕是TITAN系列前面的幾款塞子,也不曾有過這樣突出的“價效比”。
如果非要說TITAN S對比高價位的塞子有哪些地方還不夠出色的話,我認為或在兩個方面有提升空間,一是聲音整體的打磨尚顯粗獷,聲音線條不那麼順滑,聽起來多少有些粗枝大葉的感覺,並不適合聆聽一些感情細膩的音樂——當然這也可以說是耳塞自身風格所致;二是聲音背景上,TITAN S的通透感還不算太強。儘管如此,這條塞子的綜合實力也已經遠遠超出了我的期待。
TITAN S的音色在中性風的基礎上增加了一絲潤澤,讓聲音聽起來不顯得乾澀。三頻方面,TITAN S基本保持了均衡的態勢,其中低頻有可聞的下潛,力度、彈性並不十分強,量感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剋制,泛音的伸展也比較自然;中頻維持在鬆弛的狀態,有一定的密度,人聲的位置適中略靠前,和背景伴奏樂器之間的距離感處理得很到位;高頻呈現出不錯的亮度,資訊量有一些塗抹的痕跡,延展性較好。這樣的三頻分佈顯然帶有一定的普適性,反過來也不會過於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性。以Taylor Swift的《Sparks Fly》為例,在TITAN S的演繹下,人聲和伴奏音樂各司其職,黴黴的聲線有一絲若有若無的甜味,口型十分清晰;鼓點和電吉他很好地起到烘托人聲的作用,而並不搶戲。
綜合來看,我認為TITAN S適合於演繹流行類曲目、尤其是歐美流行樂,這一點和大多數同價位耳塞相似;但在對器樂的演繹方面,TITAN S又做得比同價位耳塞更出彩。需要指出的是,TITAN S對流行樂的理解方式並不像同價位器材所慣用的手段那樣,靠“低音重”“人聲近”“音染大”這三板斧來撩撥聽者的耳朵,而是始終處於一個基建穩固、風格不失偏頗的框架之內,在保持聲音平衡度的前提下,儘量將音樂所要表達的內容展現出來。
煲機與搭配的“門檻”
剛入燒的朋友或許會希望新買的耳塞對比自己原來的耳塞能有立竿見影的提升效果。但好聲音往往不是開箱即可的,總要花一些功夫去跨過一些門檻——
第一道檻是煲機。坦白講,當年正是TITAN 3和TITAN 5這兩條搭載了剛性振膜的塞子讓我認識了煲機的重要性。如今的TITAN S,單元使用了雙腔體動圈單元,整個單元由固相縮聚高分子結晶振膜、N52釹鐵硼強磁體、輕量化CCAW音圈、響應調節雙腔體所構成,從物理屬性上看,同樣也是需要煲機一段時間才能夠進入穩定狀態。
TITAN S在剛開聲的時候,素質底子已經可以初見端倪,尤其是在聲場和動態方面,很容易讓聽者感受到其實力。不過這時候的TITAN S聲音比較“糙”,有著較為明顯的毛刺感,聽起來並不太“順耳”。在我嘗試煲機百來個小時之後,TITAN S的表現漸入佳境:素質上達到了“槍炮轟鳴”的理想狀態,聽感上邊邊角角的位置也打磨得圓滑了不少,雖說風格還是沒有太大改變,但已然耐聽了很多。
第二道檻來自於搭配。我接觸TITAN系列時,隨身播放器方興未艾,大多數人聽音樂還是直接拿耳機接在手機的3.5音訊口上。在TITAN S問世的當下,大多數手機廠商已經取消了3.5口。搭配耳塞的主流前端除了播放器以外,還包括小尾巴以及藍芽解碼耳放等器材。我這段時間內聆聽TITAN S時,搭配的器材也涵蓋了不同的種類。
我首先選擇達音科的小尾巴DTC-100驅動TITAN S。這套“入門西裝套”整體聲音略有些內斂:解析力十足,細節呈現較為綿密;聲場沒有開啟到非常開闊的程度,但保持了規整的形態;聲音中有輕微的毛刺,屬於可接受的範疇內。DTC-100不以素質聞名,卻能把TITAN S驅動得有模有樣。
用iFi GO blu驅動TITAN S時,這款以推力見長的藍芽解碼耳放初步讓塞子有所發揮。此時的TITAN S聲場沒有明顯的邊緣限制,尤其當GO blu開啟“XSpace”音效時,耳放和耳塞的加成效果更為出色。
對於一些個性或味道較為獨特的前端,比如開了電子管音效的Cayin N3Pro,TITAN S也可以與之共同演繹出另一種風情。電子管溫暖熱情的聲底搭配TITAN S明顯加重了聲音的味道,一定程度上也加厚了中低頻的厚度,令塞子變得相當順耳、耐聽。
或許進階級播放器使用者已經不太關注入門耳塞領域,但我還是嘗試著用飛傲M11 Pro與TITAN S進行搭配。給夠驅動力的TITAN S聲音顯得十分鮮活,音符之間隱隱透著一股力量感;素質上基本不作保留,達到“火力全開”的水平。
總的來說,TITAN S在搭配問題上比較友好,接駁各檔次的前端時都不會出什麼惡聲。但我還是建議用驅動力比較高的前端與之搭配,讓塞子的素質發揮得更徹底一些。至於風格上的適配性,由於TITAN S本身沒有太明顯的傾向性,因而我建議試聽這款耳塞的燒友可以多嘗試用不同風格的前端與之搭配。
這次試聽TITAN S的過程中,歌單裡出現了Carpenters樂隊名作《Yesterday Once More》。當歌手唱到“Those were such happy times and not so long ago”時,我再度回憶起自己入燒的時光。那時的我總是期待著在五花八門的入門級耳塞中找到一款大而全的塞子,以滿足自己對HiFi器材的想象。TITAN S喚醒了這點塵封已久的念想。現在想想,沒有這些“天真”的念想,或許我對於HiFi的認知會片面許多。
我始終認為,對於初入燒的朋友來說,素質紮實、風格相對中正的入門級器材,是可以成為自己發燒路上一個標準的。曾經TITAN系列的老型號扮演過這樣的角色,如今“接力棒”來到了TITAN S的手上。哪怕不考慮長遠的事情,這條素質出眾的塞子也值得玩味很久。
以上。
耳邊燒友團閑雲散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