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劉軍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在隨訪1年的新冠康復人群中,呼吸困難、疲勞和肌痛仍然為常見的持續症狀;除此以外,失眠的發生率明顯升高。在腦功能的研究中觀察到了與情緒和睡眠調節有關的腦區低頻振幅的顯著異常,且異常腦區的低頻振幅值與住院期間的炎症指標存在相關性。這一發現為新冠康復患者存在長期神經精神後遺症研究提供了影像學證據,可能有助於揭示新冠病毒相關神經精神後遺症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可攻擊多個器官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目前,在SARS-CoV-2感染的早期階段,病毒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已被報道,如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和格林-巴利綜合徵等。然而,尚無長期(超過6個月)研究探索SARS-CoV-2感染可能持續存在的臨床症狀及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訊號的變化。低頻振幅可無創的透過計算區域訊號強度,反映神經元自發活動。
因此,劉軍等招募了22例出院1年的新冠肺炎康復者及29名健康對照者,探索神經精神後遺症可能的潛在影像學標誌,以便更好地理解SARS-CoV-2對大腦的影響。結果發現,呼吸困難、疲勞、肌痛和失眠是新冠肺炎康復者最常見的症狀;且與健康對照者相比,新冠康復者左中央前回、額中回、島蓋部額下回、三角部額下回、島葉、海馬、海馬旁回、梭狀回、中央後回、頂葉下角回、緣上回,角回、丘腦、顳中回、顳下回、尾狀核和殼核的低頻振幅值均明顯升高。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左側尾狀核的低頻振幅值與康復者的阿森斯失眠量表評分呈明顯正相關,同時左側中央前回的低頻振幅值也與住院期間中性粒細胞計數呈正相關。
這項成果撰寫的文章發表在《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2022年7期。
文章摘要:短期隨訪已證實新冠肺炎倖存者存在焦慮、抑鬱以及大腦微觀結構方面的變化,但新冠肺炎後是否有長期的影響尚不可知。因此此次觀察性佇列研究收集了22例新冠肺炎倖存者(8男11女,年齡54.210±8.696歲)住院與隨訪1年的臨床資料,結果顯示出院1年後,疲勞和肌痛仍然很常見,隨著時間的延長失眠變得更為明顯。靜息態功能磁共振顯示,與29名健康對照者(7男18女,年齡50.480±11.576歲)相比,隨訪1年時新冠肺炎倖存者大腦左中央前回、額中回、島蓋部額下回、三角部額下回、島葉、海馬、海馬旁回、梭狀回、中央後回、頂葉下角回、緣上回,角回、丘腦、顳中回、顳下回、尾狀核和殼核的低頻振幅明顯增加。且新冠肺炎倖存者大腦左側尾狀核的低頻振幅值與康復者的阿森斯失眠量表評分呈明顯正相關,且左側中央前回的低頻振幅值也與住院期間中性粒細胞計數呈正相關。長期隨訪結果提示,新冠肺炎倖存者與情緒和睡眠調節相關的腦區存在低頻波動幅度的變化,可能有助於瞭解新冠病毒相關神經精神後遺症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研究於2020年3月19日經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倫理委員會批准(批准號2020S004)。
文章關鍵詞:COVID-19;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頻振幅;長期預後;神經精神後遺症;隨訪研究;臨床研究
文章來源:Du YY, Zhao W, Zhou XL, Zeng M, Yang DH, Xie XZ, Huang SH, Jiang YJ, Yang WH, Guo H, Sun H, Liu JY, Liu P, Zhou ZG, Luo H, Liu J (2022) Survivors of COVID-19 exhibit altered amplitudes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in the brain: a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at 1-year follow-up. Neural Regen Res 17(7):1576-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