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狼
從動物學上看,狼和狗是近親,狗是由狼馴化而來的。
字典中是這樣描述狼的:“晝伏夜出,冬天常聚整合群,性兇暴,吃野生動物和家畜等,有時也傷害人。”讀過魯迅先生寫的《祝福》的人一定記得,祥林嫂五歲的兒子阿毛就是被狼吃掉的,死狀很慘,肚子都被吃空了。我小時候讀過一本書,說東北人管狼叫“張三”,在山裡走夜路時,如果背後有“人”拍你的肩膀,那就是“張三”的爪子。這是你千萬不要回頭,否則“張三”會一口咬住你的咽喉。狼的兇殘、狡詐,令人心生恐懼,不寒而慄,毛骨悚然。
狼的報復心理很強,極難馴化,對周圍的一切極不信任,所以馬戲團裡有馴虎表演,棕熊表演,但極少有馴狼表演。狼的這種不受威逼、不被利誘、野性十足、全無奴性、絕不屈服的特點,倒也讓人心生敬意。
漢語中關於狼的成語多是用狼的本性來形容人的。比如:
1.白眼狼——忘恩負義的人
2.狼心狗肺——形容心腸狠毒或忘恩負義
3.狼子野心——比喻兇暴的人用心狠毒,本性難改
4.如狼似虎——像狼和虎一樣兇狠,比喻非常兇暴殘忍
5.披著羊皮的狼——偽裝成善良之人的壞人
當然,外表像狼一樣的人也多半不是好人。如:
1.狼奔豕突——狼和豬東奔西跑,形容成群的壞人亂竄亂撞。
2.狼狽為奸——傳說狽是一種野獸,前腿特別短,走路時要趴在狼後腰上,沒有狼它就不能行動。比喻互相勾結幹壞事。
3.豺狼當道——比喻壞人當權。
4.引狼入室——比喻把壞人或敵人引入內部。
另外,也有人用狼叫來形容不好的聲音,如鬼哭狼嚎,形容哭叫得很淒厲。吃相不雅叫做“狼吞虎嚥”,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還有一個有爭議的詞:狼煙。字典裡解釋是“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升起的煙,借指戰火”。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通常有兩種報警方式:烽和燧。烽是晚上點的火,燧是白天放的煙。現在有人做過實驗,狼糞點燃後是不能出現濃煙的,而且狼糞也很難收集。那麼為什麼古人要把報警之煙稱為“狼煙”呢?我想,大概是敵人入侵就像狼群到來一樣令人恐懼,必須馬上拿起武器作戰。
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叫天狼星,在我國古代星象學中,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星,常常代指入侵的敵人。宋代蘇軾有一首著名的詞《江城子 密州出獵》,其中一句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詩人殺敵報國的豪邁決心與勇氣。
狼兇殘、狡詐的本性,使得它經常以猙獰的面目出現在民間傳說、童話故事以及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中。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狼來了》《狼外婆》的故事;“大灰狼”是童話故事中常見的反面角色,風靡全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裡,也有一匹大灰狼(灰太狼)。至於格林童話《小紅帽》,迪士尼動畫片《三隻小豬》等,都表現的是人或其他動物與狼鬥智鬥勇的故事。
而在我國,很多人都知道《狼和東郭先生》。故事說一個獵人在山中打獵,一匹狼中箭而逃,獵人在後追捕。東郭先生從那兒走過,狼向他求救。東郭先生動了惻隱之心,把狼藏在書囊中,騙過了獵人。狼活命後卻要吃救命恩人。以後人們就常用“中山狼”來比喻恩將仇報、沒有良心的人。
我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寫過三則狼的故事,其中第二則已選入中學課本。我們來看看第三則: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野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唯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豬)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大腿)直不能曲,口張不能合。遂負之以歸。非屠烏(不)能作此謀也!”
最後,作者自己的評價是:“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亦可用也。”意思是說,對待狼這樣的動物,絕不能心慈手軟,無論用怎樣殘忍的手段都不為過。可見人們的狼的憎惡到了怎樣的程度。
但是,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在不同的人們心目中,狼的形象並不完全如此。比如,著名的文明古城羅馬就與狼有著很緊密的關係。傳說在古代羅馬,有一對孿生兄弟剛出生不久,仇人追殺而來,他們的父母把他們裝進籃子,放到河裡。一隻母狼救了他們,用奶水將他們養大。後來哥哥羅慕路斯殺了仇人,成為君王。他念念不忘母狼的救命之恩,於是命人在母狼哺育他們的河畔建起了一座城市,並用自己名字的諧音——羅馬來為城市命名。
在我國,有一部暢銷書叫《狼圖騰》。作者姜戎透過一系列狼的故事,講述了草原人對狼的敬畏,告訴我們:狼是突厥系民族和蒙古族人民的圖騰,就像我們漢民族把龍作為圖騰,自稱是“龍的傳人”。可見狼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