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傳統學歷教育使得我們大部分考生和家長每年6月份,都會經歷一場叫“高考”的選拔性考試,而為了能夠參加此次高考,能夠考上一所好大學,不少考生和家長從小到大都在苦心經營著分數和排名。
但是,最近教育部發布了落實“雙減”政策的相關實施細則之後,不少家長坐不住了。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等六個部門聯合印發了《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裡面詳實提到:中小學校要嚴控考試次數,不公佈考試成績和排名。這意味著什麼?
第一,破除唯分數論的教育質量評價。考試只是一次檢驗學生某個階段學習狀況的工具,並不能成為學校或家長教育“成功”的證明。
第二,與“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的政策不謀而合。義務教育階段不再公佈考生成績和排名,不少學生不用再“擔負”成績差的“罪名”,不用再被“逼迫”上一所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被大學錄取的機率則大大減少。
我們都知道,所謂的“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的背後含義指的是:中考要分流了,一般初中生畢業之後回到中等職業學校,一半初中生繼續完成高中階段的學習。
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我家孩子上不了高中了?那去技校不就荒廢了嗎?這一輩子不就成了工人了嗎?
但事實並非如此,所謂中考分流其實就是為了契合我們國家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因為製造業強國的崛起主要依託於職業教育的發達。
但是,有些網友不禁要問:為什麼是從中考開始分流呢?直接從高考限制一些人上不了大學不就可以了嗎?猜測如下:
其一,考上大學的重要前提是能夠上一所好高中。根據31省份高中錄取率來看,基本所有省份的高中錄取率都在50%以上。這說明,只要初中畢業之後能夠上一所好高中的學生,其考上大學的機率都是比較高的。
其二,從中考開始限流,可以儘快開始技能訓練的學習課程。如果從高考中進行分流的話,意味著很多學生本來可以高中三年就開始進行技能訓練的學習,但是高中三年文化課的學習,無異於浪費了好時光。
在我看來,首先,中考分流其實一直都有。比如,你的初中同學並不是所有都去了上高中,還有部分同學選擇去了職業技術學校,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每年都存在有的人上不了沒考上高中,有的人順利上高中。所以,中考分流並不突然。
其次,細究起來,中考分流的本質還是所謂因材施教。所謂分流並不是社會要將初中生分成不平等的人,只是根據考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將這些考生送去各自適合的學校加以培養。
因為有些考生確實不適合學習,你讓這些人理解書本上的知識比登天還難。即使進了高中,也是浪費他的青春和自由。但是,無可否認,有些人就是動手能力非常強。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領域。讓那些適合學習,適合搞學術的人繼續上高中、上大學,進而繼續搞研究,不是成人之美嗎?而讓那些適合動手、適合搞技術的人在技校裡面進行培養,不也一樣成人之美嗎?這也就是古人倡導的因材施教。
在現在社會下,說實話,我們大學生數量真的太多了,並不是數量多不好。只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大學生與國家戰略需求還不能很好地結合和融通。
一方面,我們的大學生普遍都有“一考定終身”的想法,當然很多是學校和家庭灌輸的觀念,導致他們在大學沒有和社會就業需求脫軌,從而大學生就業難成了嚴峻局勢。
另一方面,我們國家明明需要很多人才,但是大學培養模式普遍落後於社會,用的教材、教學理念、技術等都是社會淘汰的,導致我們的學校並不能引領社會發展,反而一直被社會牽著鼻子走。
所以,國家出手了,為了更好地發展職業教育,改變國民對職教的認識,國家正在打造由中職到專業研究生,由學歷教育到職業教育的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後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廣闊。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所謂中考分流,不如說是因材施教。讓適合學習的繼續走學術型人才之路,讓適合搞技術的依舊可以有走職業技術教育之路。
而且無論有沒有所謂分流,最後留下來的都是能夠保持終身學習的人。所以,無論是繼續上高中上大學,還是轉而學技能,最後初入社會都是要知識和技能來還的。並不是前者可以一考無憂,後者就落人一等。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請留言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