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心血來潮,帶娃逛北京,這回以塔為主題,第一站就到了阜城門內大街的白塔寺。
對於西城區長大的我來說,白塔寺不算陌生,曾經遠近醒目的地標,隨著周圍的建築體量越來越大,變得不再起眼。這回經過修繕重新開放,是激起興趣大老遠過來的重要原因。
這次重修,不僅是一次高水平的修繕,更是一次帶有研究性質的修繕,據說由北京建築大學校屬企業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主持。寺內大覺寶殿有一個展覽,呈現了整個修繕的全過程,能用原構件的部分堅持用原構件,可以修補的堅持不換新構件,最大程度保留原來建築留下的歷史資訊,這些觀念的迭代值得肯定。
閉關兩年重修之後的白塔寺非常值得推薦,750歲的白塔,不乏歷史與懷舊,多說亦沒有什麼新鮮。這裡只說一處新的發現——
圍著白塔漫步,在塔基的西南角,有一個不太起眼的展示牌——“羅德俊手書”。
比A4紙略大的赭色的牌子上,是墨色的手寫字跡。仔細觀瞧,約略記述了當時目睹日軍侵入北平的歷史。
這個手書是什麼來歷呢?羅德俊何許人?
牌子的背面掛著一個塑膠的標籤,上面印著二維碼,標籤本來用雙面膠固定,膠已經開了,所以叮裡當郎掛著。
掃碼之後聽來這樣一段故事。
四十五年前的7月28日,一場大地震突襲華北。距離震中180公里的北京,不少建築遭到破壞,白塔頂部便在其中。
1978年9月,相關部門開始對白塔進行修繕。三位正在白塔上工作的文物專家突然發現,在塔頂天盤邊緣的一個夾縫中竟藏著一份手稿。
這份手稿長26.5釐米,寬18.5釐米,在發現的時候因為年代久遠,紙張已經微微泛黃,但字跡仍然清晰可辨。上面寫道:
“今年重修此塔,適值中日戰爭。六月二十九日,日軍即佔領北京。從此,戰事風雲瀰漫全國,飛機大炮到處轟炸,生靈塗炭,莫此為甚,槍殺奸掠,無所不至,兵民死難者不可勝計。數月之中,而日本竟佔領華北數省,現戰事仍在激烈之中,戰事何時終了尚不能預料,國家興亡,難以斷定。登古塔追古憶今,而生感焉,略述數語,以告後人,作為永久紀念。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羅德俊”
手稿的落款日期為“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也就是1937年11月5日,“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的四個月後。
全文雖僅有148個字,卻滿含著作者對家國命運的擔憂。
根據白塔寺留存的資料記載,1937年夏天,一個名為“永德建築廠”的施工隊開始修繕白塔寺,整個工程一直持續到了年底。我們如今在白塔基座的西南角能夠找到一塊小碑刻,上面正寫著“中華民國二十六年舊都文物整理實施事務處重修於七月經始十二月竣工”,印證了修繕的時間資訊。
由於此次施工從1937年7月持續到12月,所以能夠於11月“登古塔追古憶今”的羅德俊,很可能是參與白塔寺修繕的文物保護工作者,也可能是“建築廠”的經理。
我們無法想象,在戰雲密佈的北平,這群人憑著怎樣的信念潛心工作。
我們可以想象,羅德俊們站在白塔塔頂,眺望北平,曾經恢弘繁華的六朝古都變得滿目瘡痍。他們的心情可能充斥著憤懣、屈辱、迷茫……
兵荒馬亂的年代,能否收回工程款可能已是奢望,不讓工程因戰亂半途而廢是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對文化遺產的堅守。竣工碑堅持使用中華民國紀年是對國家未來的信心。
拉回到現實,今天,恰恰2021年8月15日,是抗戰勝利紀念日。傷痛不再,疤痕難撫,什麼東西應該永記?什麼東西應該堅持?於每一處細節止於至善,虛心而不驕狂,務實而不妄為。手稿留下的是倔強的信念,這一刻羅德俊是誰恐怕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