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中戰役開局連勝兩仗後,產生了一個良性反應,國民黨軍一個旅不敢單獨出動。後來孟良崮戰役後,敵軍一個整編師不敢單獨出動,豫東戰役敵人一個兵團,再後來中國都解放了,這是後話,這一切證實了粟裕對中國解放事業的貢獻。現在把時間推回到1946年。敵軍害怕被粟裕殲滅,不得不採取同步推進的辦法,誰也不敢冒頭追擊。這一切都在粟裕的正確判斷和掌握之中。
我軍不是鐵人,經歷了宣泰一戰、如皋再戰,我軍經過兩戰,出現了一定的傷亡,人員要休整,彈藥要補充。這時不能被敵人牽著鼻子走,粟裕思想回到了紅軍時期的1934年,當年譚家橋戰敗後,我軍一直被敵人跟蹤,人員得不到休整,十分疲勞,打不出殲滅戰,本來就缺衣少食,彈藥打一發少一發,而這一切被國民黨軍一個精明的叫王光耀武的旅長看出,最後紅十軍團被拖垮,全軍覆沒。
此時的我軍經過抗戰成熟了,粟裕更加成熟了。前兩仗是殲滅戰,武器物資繳獲很多,但人員要休整,繳獲的武器要分配,有傷亡人員部隊要補充,這一切工作必須要開始。
一、敵人的戰役企圖
這時敵人六、七萬大軍一起壓向海安,根本不給我軍喘氣的機會,敵人指揮官李默庵十分不服氣,當時黃埔軍校流傳著“文有賀忠函,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一個又文又武的黃埔第一期生他有點看不起沒有上過軍校的粟裕,他現在手上有近十萬人,對付粟裕三萬人卓卓有餘的。他的戰役設想如下:整編25師繼續向北攻邵伯,其餘部隊合圍海安,他判斷海安是我華中根據地的首府,我軍必定不敢輕易放棄,雙方決定的時刻到了。
二、粟裕的設想
李默庵判斷對了,粟裕的確不敢自己決定放棄海安。但是粟裕棋高一著,既然你攻海安,那麼我就假守海安拖住你,其它部隊在海安以北進行休整,必要時候放棄海安。放棄海安粟裕不敢決定,他一天一夜坐車、坐船、騎車加走路到華中局彙報,最後集體決定必要時放棄海安,這時粟裕有了底。決定如下:僅以兩個團採取靈活的戰法守海安,其它部隊全部在海安以北的農村休整。
這是一個十分誇張的設想,兩個團三千人對付敵人六、七萬人,聽著就很誇張,這是神仙式的設想,能打贏嗎?
能,粟裕這樣的設想是有根據的,從地形上看,蘇中是水網稻田,敵人展開的兵力有限,這點在黃橋戰役時已經體現出現了,敵人必須逐次投入兵力,經過前面兩仗,敵人有點害怕我軍的虛虛實實,必然不敢全力全速前進,進攻的時候一定會左顧右盼,我軍透過在熟悉的地形逐步後退,消滅一定數量的敵人後,為我軍主力休整贏得時間,視情況放棄海安。這就是粟裕的設想。
三、戰鬥經過
敵人佔領如皋後,集中7個旅的兵力,以錐形攻勢於7月30日,從西、南兩面向海安進犯。華中野戰軍只留兩個團保衛海安,連續狙擊了四晝夜,於8月3日主動撤離海安,在損傷200餘人的情況下,斃傷敵3000餘人,傷亡比1:15,這是奇蹟,在敵人的鼻子底下騙過敵人,從容休整,恢復戰鬥力,更是奇蹟。打仗年代,打出勝仗,部隊對指揮官會十分信任,上下更加團結,戰鬥力更強,反之也是這個道理。
華中野戰軍放棄海安後,敵軍造成錯覺,認為解放軍全面潰退了,可以向上級請功了,達成了初步戰役目標。
透過圖上對比敵人吃了三個敗仗,幾乎佔領我根據地近一半的地盤,還佔領了重要的華中首府,自然是得意洋洋。我軍的根據地被壓縮了,活動空間少了,會不會重複紅軍時的情況。下一戰仍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