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戰役的混戰中,張靈甫兵敗身亡。張靈甫是國民黨的高階將領,他的離世給國民黨重重的一擊,而這一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共產黨將士們計程車氣。
事實上,對於張靈甫的真實死因,外界可謂是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版本,有人說張靈甫是自殺而亡;另一種看法則認為,他是在投降後,被我軍擊斃;還有一個版本就是張靈甫在生死關頭還在頑強抵抗,我軍迫於無奈,只好將其擊斃。
關於張靈甫的死因一事,我軍也在戰後會議上進行討論,當看著面前的戰後報告寫的是自殺,陳毅面色一變,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此,我們便是欺騙毛主席。”陳毅將軍正是孟良崮戰役中我軍的指揮者,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
為什麼陳毅將軍會對張靈甫的死因如此重視呢?張靈甫的死因究竟是什麼呢?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發生的,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在山東臨沂孟良崮地區,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革命軍之間發生的一場激烈對戰。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參戰兵力共有27萬人,而國民黨出動的兵力有近45萬人,上場的有24個師和60個旅。
1947年3月起,國民政府調整作戰戰略,放棄了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集中兵力針對山東發動了進攻,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孟良崮戰役爆發,面對實力強悍的國民政府的軍隊,可想而知當時的戰況是多麼的慘烈。
當時,張靈甫帶領國民政府的整編74師進行戰鬥,該部隊是國民政府名副其實的主力部隊,他們的武器全都來自美國,裝備很先進,且經過美軍系統的訓練,儘管建立的時間並不長,可實力不容小噓,在抗日戰爭中屢立奇功。
張靈甫在以往的作戰中,創造了不少的佳績,陳毅將軍碰上他,可謂是棋逢對手。多次的勝仗讓張靈甫愈發的自傲,這就導致他有了致命的缺陷:剛愎自用、固執己見。
對於別人的勸諫,張靈甫從未放在心上,而且與其他部隊間早有矛盾。至於華東野戰部隊,張靈甫更是不以為然。他終將因會為他的輕視付出應有的代價。
面對實力懸殊的敵軍,華東野戰軍孤立無援,擺在面前也只剩下兩種選擇:要麼正面和國民黨的部隊硬剛,打個痛快。最後面臨的結果將會是全軍覆沒,無數解放軍戰士為此犧牲;要麼就是放棄山東的陣地,全軍撤退,而這無疑是將陣地拱手讓人,實在是不值當。
既然不能打也不能退,那要怎麼才能佔據主動權呢?
當時毛主席的指示是:“沉著應戰,不急於動手,等待時機。”針對這一政策,負責華東野戰軍的陳毅和慄裕首長,並不急於和敵軍硬碰硬,而是靈活應變,和敵軍周旋,分散敵軍的部隊,抓準時機,逐一擊破。雖然並未給敵軍造成多大的影響,好在收繳了不少的武器,正好可以用得上。
毛主席多次下達“耐心”的指示,在華東野戰軍和敵人周旋的戰術下,漸漸地國民政府軍隊便認為我軍“攻勢疲憊”,妄圖一舉殲滅,而這也正是我軍一直等待的時機。
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急於搶頭功,當時他的作戰計劃是甩開國民政府的掩護部隊,以整編74師為誘餌,等我軍上鉤後,再安排國民政府的其他部隊從兩側包圍,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殊不知正是他的自以為是,斷送了整個74師。
為了粉碎張靈甫的計劃,陳毅將軍整合了全部部隊,整裝待發。其中,撥出10萬的兵力正面對74師實施阻擊,剩下的主力部隊則從兩翼對敵軍進行引誘和圍殲,有計劃地攔截國民政府的其餘部隊,割斷他們和74師的聯絡,阻止支援。
5月13日晚上,74師的大本營已經遭到我軍的襲擊,而張靈甫依舊不願意放棄攻佔坦埠的計劃,在他看來,74師的裝備是一等一的,戰鬥力十分強悍,而且地形上佔有優勢,只要佔領制高點,就足以堅守。再加上援軍的迅速支援,便能夠殲滅解放軍的主力。於是張靈甫便一邊重新部署,一邊等待援軍的到來。
殊不知此時其他的部隊要麼被我軍攔截了,要麼就是出於私人恩怨不願派出援軍。就這樣我軍掌握了局勢的主動權,採取交替攻擊的戰術,幾番交戰下來,敵軍早已是筋疲力盡。
5月15日,華東野戰軍趁機向74師發動總攻,74師也是頑強抵抗,雙方激烈地進行對戰,陣地也是幾經易手。等到16日,74師傷亡慘重,陣地也是全部失守。
當天下午,是一個灰濛濛的陰天,大霧瀰漫,視野能見度也是大幅降低,華東野戰軍在進行戰後的核對時,發現殲敵數量和74師的人數相差甚遠,有近萬人的差距。得知這一情況後,各部隊緊急展開搜尋,終於在山洞中找到了張靈甫和其餘的殘存部隊,隨後我軍將74師3.2萬人殲滅,俘虜1.9萬多人。
孟良崮戰役是一場山地運動殲滅戰,國民政府的軍隊整編74師被殲滅,扭轉了華東戰局。
對於國民政府來說,74師全軍覆沒的訊息可謂是當頭一棒,一下子損失了王牌部隊和高階將領張靈甫。在他們看來,張靈甫是寧死不屈,自殺身亡的。
後來在國民政府相關的報刊中,刊載的也是張靈甫以身殉國的訊息,他們之所以持有這種說法,無非是為了鼓舞戰士們計程車氣。事實上,對於張靈甫自殺的真相還存在諸多疑點。當時在孟良崮戰役中,有個僥倖存活下來的戰士,為了讓世人相信張靈甫英勇就義,不惜捏造:張靈甫等人在生死關頭,用最後一顆子彈將自己了結。
這樣的描述確實很容易就能引起眾人的共情,卻經不起仔細推敲,假設這位戰士真的目睹了事件的經過,身為一名戰士,理應保護將領,那麼他是如何做到袖手旁觀的?最後又是怎麼從慘烈的戰場中逃離的?
有關張靈甫自殺的證據,除了戰士這個人證,國民政府還拿出了張靈甫的兩份遺書,這是張靈甫在彈盡糧絕,讓手下冒死送出來的,一封是交給妻子的,一封則是給蔣介石的。其中,有關妻子的那封信早已公之於眾,至於交給蔣介石的那封信件,無人知曉,沒有人見過它的蹤跡。
事實上,所謂的遺書也可能不是出自張靈甫之手,而是他的上司偽造的,這點也曾有人質疑,因為張靈甫在書法上游很高的造詣,很難模仿。不過張靈甫有個同事很喜歡他的字型,也模仿過,這份遺書或許就是他偽造的。
這些人之所以偽造遺書,為的就是從張靈甫身上謀取私利,就這樣欺騙蔣介石,也欺騙了國民黨的所有人。
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被解放軍擊斃,則是我軍公認的說法。當時解放軍抵達張靈甫藏身的山洞時,他已經身亡了,還是經過仔細辨認後,才確認了他的身份。因此,在報刊進行報道時,採用的都是當場擊斃的說法,然而關於張靈甫真正的死因,還頗有爭論。
據參戰的戰士回憶:當時我們已經攻到洞口,敵軍已經退無可退,正準備喊話讓對方投降時,突然產來敵軍的聲音:“別打了,別打了,張靈甫師長早在求救的時候,就被你們打死了。”後來,果然發現張靈甫已經身亡了。
按照這位戰士的說法,張靈甫是被手榴彈炸死的,可這點卻與我軍的通報並不一致。
直到孟良崮戰役結束40多年後,又流傳出另一種說法。據華東野戰軍的一個參謀所述:當時我軍進了張靈甫藏身的山洞後,他明知自己沒有退路了,便舉手示意投降,不幸的是在亂戰中,他被誤殺了。
當時我軍有著嚴格的紀律,對於選擇投降的敵軍,要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孟良崮戰役中,在場的解放軍人員害怕組織會追究自己的責任,便謊稱張靈甫是意外身亡,這一做法顯然是不妥的。
在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華東野戰部隊曾進行會議總結,會上,陳毅將軍看著面前的戰後彙報,很是嚴肅,指出了其中的錯誤:“張靈甫是被我們擊斃的,可這個報告上卻說是自殺,這是在欺騙毛主席,欺騙黨和國家!”
陳毅將軍之所以重視這點,跟當時的局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身為國民黨的高階將領,張靈甫在國民黨軍隊中有一定的聲望,要是他的死因被有心人利用,勢必會影響我黨的在民間的聲譽,而使得國民黨佔據優勢。
除此之外,陳毅將軍還提到:我軍的俘虜政策已經遭到了破壞,而且是很嚴重的程度。在今後的革命事業中,要認真對待俘虜政策,革命的勝利也離不開他。
中國解放軍能夠一次次地反敗為勝,離不開嚴明的紀律。這些都是我軍在不斷的作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我軍的俘虜政策明確規定:禁止打罵、殺害、虐待俘虜。
如果受傷嚴重的,還應及時送醫救治。而這一原則也被我軍一直沿用,因為哪怕他們站在我們的對立面,手上沾滿了同伴的鮮血,他們的罪行,也應該得到公正的審判。
即便如此,還是會有很多人不理解,張靈甫的事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張靈甫遠沒有表面上那麼豁達,此人囂張跋扈,殘害了我軍不少的戰士,而這只是因為雙方的利益不同所致。
之所以要善待俘虜,就是因為他們能帶給我軍巨大的利益,而這要比直接槍斃洩憤要來的划算些。首先,善待俘虜可以樹立我軍在人民群眾中的良好形象。要知道在革命事業中,民心也是極為重要的。
與之截然不同的是,國民政府對待俘虜的政策,他們採用的往往是燒殺搶掠,兩相對比之下,高低立見。作為一個群眾,自然會更願意支援解放軍,這也就是所謂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不管在哪個時代或者陣營,身為軍人,忠誠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這直接關係到命令執行的有效性。這也就難怪陳毅將軍會在會議上嚴肅對待戰後彙報這件事了,其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正是這份報告的不誠實,它辜負了黨、國家和人民的期待,是不可取的。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能夠取得成功,其中人民群眾有很大的功勞,而中國軍民能夠團結一心最根本的基礎就是:信任。對戰爭的情況要如實彙報上級,不能自欺欺人,不然面臨的將是“恐怖”的信任危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軍與這些戰俘雖然信仰不同,但說到底都是中國人。即便我軍獲得了這一仗的勝利,可也不能肆意妄為,殘害同胞的性命。
俘虜政策的好處遠遠不止這些,從這裡不難看出我軍領導人寬闊的胸襟和容人之量。為此,有不少的中國同胞加入解放軍的隊伍,給我軍增添了生機,也為革命事業的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面對已經犯下的錯誤,要勇於承認,保持事實就是的態度,而不是遮遮掩掩。陳毅將軍所做的就是這點,發現我軍擅自修改戰後彙報,絕不隱瞞,而是進行嚴肅的批判並改正。倘若這次沒能嚴肅處理,那之後該會有多少士兵效仿,我軍的紀律也將成為擺設,後果不堪設想。
張靈甫的一生可以說是:“興起于軍旅,而死於行伍,此為天經地義之事。”至於他死亡的真正原因,也全都交給歷史去評判。
而他在抗日戰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多次率領部隊同敵軍作戰,打死打傷日軍近800人。張靈甫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抗拒外敵,是中華兒女的驕傲。
解放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人命運前途的決戰,歷時3年,最終以我軍的勝利告終,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戰爭局面。歷史也向我們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如今的和平盛世,我們應當銘記那些為了革命事業獻身的英雄們,要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