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戰爭史上,粟裕一人創造了5大奇蹟,每一個都讓人佩服不已
文 | 九鼎鑑史
編輯 |九鼎鑑史
在中國近代戰爭史中,粟裕絕對是一位當仁不讓的戰將。此人就像是被上天眷顧過一般,對戰場局勢有一種天生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尤其體現在大規模兵團作戰上。也因此,粟裕被人們稱讚有加,對他用兵如神的能力更是佩服不已,“戰神”這一稱號也是如雷貫耳。
但是大家知道粟裕曾創造了五項戰爭奇蹟嗎?並且每一戰都讓人歎為觀止,幾乎是達到了上兵若水的最高境界。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粟裕大將究竟都創造了哪些戰爭奇蹟,也讓我們共同領略這位戰神的軍事才華吧。
第一大戰爭奇蹟,超一流的以戰養戰策略。
其實這項策略是古代打仗時的一種謀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革,古代戰爭中的“冷兵器”在近代戰場中極少出現,這也導致“以戰養戰”的策略逐漸退出了戰爭舞臺。然而,粟裕卻將這項用兵的最高策略重新撿了起來,並在今後的多場大型戰役中,粟裕都運用了這一策略,為我軍的勝利帶來了很大幫助。
首先,以戰養戰的策略要不斷地進行戰鬥,這能給國軍帶去非常大的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將部隊聚集到一起。這樣一來,國軍的遍及範圍就會逐漸減少,從而達到削弱敵軍戰鬥力量的目的。其次,以戰養戰的策略可以不斷繳獲敵軍的物資,從而補充自己的物資,另外還能收納戰俘,壯大自己的兵力。可以說,這樣的策略能為我軍帶來許多好處。
但也有人說,以戰養戰是部隊走投無路的最後戰法,但從粟裕在大兵團作戰的表現來看,以戰養戰是絕對可取的。尤其是在我軍硬實力不如對方的時候,如果能將以戰養戰的策略發揮到極致,那麼就可以彌補自身實力的硬傷,然後當部隊實力壯大後,便可大規模反攻敵軍。
作為對戰場局勢有著極高敏感度的粟裕來說,想要以戰養戰就要打好殲滅戰,只有這樣才能讓敵我之間的差距保持平衡。
粟裕就曾親手把華野帶成了一支王牌部隊,在歷經多場成功的殲滅戰之後,華野部隊壯大了不少,武器裝備也大有提高,這全都得益於粟裕的決策。
在豫東戰役中,粟裕就抱著以戰養戰的目地。最終將開封城內的物資和裝備全數繳獲,此後一直到淮海戰役,華野隊中都還在使用開封城內的武器裝備,單單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以戰養戰的優勢。這一戰略的成功,讓我軍內部的其他將領紛紛稱奇。
第二大戰爭奇蹟,孟良崮戰役。
此戰之所以被國人冠以奇蹟,主要是因為這是一場腹背受敵的戰役。在這麼多國共戰役中,孟良崮戰役是最具有傳奇色彩的經典之戰。
1947年3月,國民黨集中兵力開始攻打陝北和山東兩大解放區,意在黃河流域殲滅我軍主力。針對國軍的動向,毛主席指派陳毅和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粉碎國軍的進攻。
此役,國民黨調集了24個師共計45萬的兵力。顧祝同坐鎮徐州指揮,兵分多路圍攻山東解放區。在這麼多國軍部隊中,74師作為國軍五大主力軍之首,擔任了主攻任務。74師上下共計3萬多人,人手配備美式裝備。74師的師長張靈甫也是相當豪橫,自跟隨蔣介石後便屢立奇功,可以說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將。
在最初接到作戰命令時,張靈甫異常興奮,他認為憑藉74師的戰鬥力,對付裝備落後的解放軍毫無壓力,甚至在戰前放出了“活捉陳毅、粟裕,押解南京”的狂言。但中國有句老話叫做“驕兵必敗”,張靈甫壓根就沒想到自己將面臨什麼。
此後在到達山東後,張靈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完全不理會顧祝同的“密集靠攏穩紮穩打”的策略,只知道一味地往前衝。
在這一路上,張靈甫率領74師並沒有遭遇我軍的太多抵抗,這讓張靈甫更加忘乎所以,他在此期間不斷跳過顧祝同向蔣介石傳送捷報,一度讓蔣介石以為勝利唾手可得。
此後,我軍看到張靈甫的部隊太過於前出,於是便將74師定為了戰役突破口,並決定利用沂蒙山的地形將張靈甫部圍困。當時,我軍內部很多人都覺得圍殲74師達不到預期目的,並且很有可能反被國軍包圍。但作為戰役的總指揮,粟裕深知當時的局勢,出於對大局的考慮,他堅決執行全殲74師的決策。
1947年5月13號,華東野戰軍在經過戰鬥後截斷了74師和其他國軍部隊的聯絡,順利完成了包圍。但是,此時被圍困的張靈甫卻沒有絲毫擔心,他始終認為以74師的戰力和裝備,突破我軍的防線是輕而易舉的,並且,張靈甫知道其他國軍部隊就在附近,這讓他更加有底氣。此後,張靈甫下令部隊修築防禦工事,準備引誘我軍進攻,然後再內外夾擊殲滅華野主力。
5月14號,我軍接連殲滅了多路國軍部隊,張靈甫此時才感覺到要被包圍的恐懼。他急忙下令部隊向孟良崮撤退,並尋找機會逃竄。但他們殊不知已經掉進了粟裕的圈套裡。16號,在我軍腹背受敵的情況下,粟裕指揮華野主力攻下了孟良崮,並全殲74師,張靈甫也在這一戰中被擊斃。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創造瞭解放戰爭史上的奇蹟,加速了蔣介石的敗退。粟裕也因此一戰廣受好評。極少誇讚別人的林帥都說:粟裕盡打神仙仗。陳毅元帥也在戰後稱粟裕是“戰神”。
第三大戰爭奇蹟,豫東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國軍部隊出動了25萬兵力,我軍則只有20萬兵力。作戰裝備上,國軍擁有全機動化的部隊,這讓他們在平原作戰中佔盡了優勢。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差距下,粟裕再一次向國人展現出了他“神仙”一般的軍事指揮能力。
作為戰役的指揮官,粟裕將豫東戰役的第一戰選在了開封。這一戰也成為了經典的圍攻打援案例。當時駐守開封的國軍只有整編66師,其餘主力部隊都距離開封100公里以上。國民黨在戰前也沒有想到我軍會率先攻開啟封,他們以為粟裕會把第5軍當做首要目標。當時,開封城內的防禦工事還在修築,彈藥補給等物資也沒有完全到位,這一切都為粟裕計劃的“圍攻打援”創造了可行性。1948年6月17號,華東野戰軍向開封展開了突然進攻,開封城內的守軍由於戰前準備不足,很快便被我軍殲滅。
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共傷亡一萬一千多人,國軍則傷亡一萬兩千多人,並有兩萬六千多人被俘虜。開封丟掉後,坐鎮後方的蔣介石異常生氣,他隨即命令劉汝明、區壽年、邱清泉等人率部朝開封進發。意圖咬住粟裕的主力部隊。然而,粟裕攻開啟封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國軍的援軍,並在此後的運動戰中殲滅敵人,國軍的此舉正中粟裕下懷。此後,粟裕下令華野放棄開封,迅速機動以殲滅送上門的敵軍。此後,在桃林崗戰役中,區壽年兵團被我軍成功殲滅。
殲滅區壽年後,粟裕再次下令部隊撤離。但在撤退途中,粟裕遭到了黃百韜部的阻擊。於是,粟裕隨機應變,他趁黃百韜長途奔襲立足未穩之際,對黃百韜展開了猛攻,為最終撤出戰場提供了空間。
1948年7月5號,粟裕對黃百韜發起了總攻。在經過一天的激戰,我軍傷亡慘重,但黃百韜的三個團被我軍殲滅,剩下的部隊也喪失了機動能力。但正當黃百韜準備做最後拼死一戰時,邱清泉的部隊突然趕到,華野的三個縱隊腹背受敵,最終粟裕不得不下令部隊撤出了戰鬥。至此,豫東戰役也正式結束。
第四大戰爭奇蹟,淮海戰役。
在淮海戰役開始前,國軍集結了高達80萬的兵力,我軍則只有60萬,武器裝備也處在劣勢。但粟裕往往能在這樣的局面下打出驚人的表現。
粟裕在淮海戰役中指揮了多數戰鬥,整個淮海戰役共歷時兩個多月,最終我軍殲滅國軍55萬人,拿下了這場以少勝多的艱苦戰鬥,也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蹟之戰。
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對長江進行防禦,解放戰爭的最終基調也就此落定。淮海戰役的勝利不僅僅是軍事鬥爭上的勝利,同時也是我軍在軍事思想和民心所向上的勝利。粟裕在這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大戰爭奇蹟,上海戰役。
1949年我軍攻佔南京後,上海便成為了我們的最後目標,但上海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非常特殊。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紛爭,我軍力爭在保護上海的完整情況下,解放上海。對此,陳毅在戰前就曾說到:攻打上海要像是在瓷器店裡抓老鼠一樣,抓到老鼠的同時又不能打碎那些瓷器。
粟裕在收到命令後,便想把上海城內的守軍全部引出來,以便在城外殲滅。對此,粟裕制定了“鉗形攻勢”,先攻佔上海咽喉“吳淞口”,以吸引湯恩伯的救援。
此後在經過十天的外圍作戰後,我軍基本肅清了抵抗的敵軍,對吳淞口形成了包圍之勢。23號夜裡,在一陣炮擊過後,我軍很快攻克了吳淞口外圍高地,24號攻佔了浦東新區,此後徐家彙也很快被我軍攻佔。至此,上海外圍的國軍防線全面潰敗。
湯恩伯在看到大勢已去時,慌忙帶領了五萬餘人逃離了上海。但此時上海市內最為殘酷的巷戰才剛剛開始。為了保護上海戰後完整,粟裕下令部隊嚴禁使用炮擊,也因此我軍傷亡慘重,
上海警備司令則十分頑強,他下令警備隊要拼死抵抗。但就在巷戰的關鍵時刻,我黨的地下工作者策反了警備隊副司令,警備隊就此露出破綻,我軍隨即攻佔了上海市區,解放了上海。
最終這場歷時16天的戰役,我軍共殲滅15萬國軍部隊,這在世界戰爭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攻城案例。
縱觀粟裕的軍事生涯,他憑藉自己的經驗和出色的軍事才能,創下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奇蹟,為新中國的成立付出了汗馬功勞,不愧“戰神”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