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蔣介石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其重點進攻方向之一就是陝甘寧邊區,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延安。
當時,國民黨軍在西北戰場有25萬人,主要是蔣介石嫡系將領胡宗南指揮的部隊,因裝備精良而趾高氣揚。我軍在西北戰場的正規軍則只有2萬多人,而且裝備極差,補給困難。敵我力量之對比,十分懸殊。
胡宗南對延安發動的突然襲擊,黨中央和毛主席及時獲得了這個情報。毛主席迅即安排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司令員張宗遜反擊胡宗南。
張宗遜是跟隨毛主席秋收起義的老革命,畢業於黃埔軍校,22歲就成為了紅12軍的軍長,身經百戰,是我軍的一員悍將。但此時張宗遜在與胡宗南所部交手的的第一仗西華池戰鬥中就吃了大虧,雖然殲敵1500人,擊斃敵第48旅旅長何奇,但我軍傷亡也達到了1200人之多。
這一仗沒打好,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的彭德懷對這個結果很不滿,甚至當場就拍了桌子,主動請纓要求親自指揮作戰,對陣胡宗南。
在當時的軍事會議上,我軍的不少將領鑑於胡宗南的大兵壓境氣勢洶洶,面面相覷,無人願意掛帥請徵。彭德懷挺身而出,再一次體現了他的威武霸氣。
3月16日,中央任命彭德懷為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指揮我黨在陝甘寧的所有部隊。任命當天,胡宗南就突破了延安外圍的第一道防線,中央決定暫時退出延安。
告別延安時,毛主席對彭德懷說:“蔣介石進攻延安,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毛主席還說了著名的十六個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3月17日,胡宗南志得意滿地佔領了延安。其實,他得到的是一座空城。3月25日,胡宗南在熊向暉等的陪同下,參觀了毛主席住過的窯洞。
熊向暉是山東掖縣人,就讀過清華大學與黃埔軍校,是我黨的地下黨員,時任胡宗南的侍從副官、機要秘書,深得胡宗南的信任,毛主席曾盛讚熊向暉,說他一人可以頂幾個師。
胡宗南在窯洞裡看到了一張紙,毛主席在上面寫到:胡宗南到延安,勢成騎虎,進又不能進,退又不得退,奈何!奈何!
胡宗南看後哈哈大笑。熊向暉後來回憶說,這是胡宗南最後一次大笑,因為他的好運氣已經到頭了。
胡宗南生於1896年,比彭德懷還大兩歲。他是浙江鎮海縣人,是蔣介石的寧波老鄉,是蔣介石最信任的愛將,被譽為“天子門生第一人”,在黃埔學生之中創造了5個第一,分別為:黃埔生中第1個軍長、第1個集團軍總司令、第1個戰區司令長官、第1個兵團總指揮、第1個離開大陸之前就已經被晉升上將的黃埔學生。
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任上,胡宗南能夠指揮的軍隊高達60多萬!
蔣介石也很開心,親自視察了延安,並糾集中外記者組織“參觀團”,大肆宣揚其所謂的重大勝利。
胡宗南和蔣介石都高興得太早了!被毛主席詩讚的“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彭德懷,在請示了毛主席後,決心集中6個主力旅,連續打幾個殲滅戰,狠狠打擊胡宗南所部,滅其囂張氣焰。
在隨後近50天時間裡,在彭德懷的出色指揮下,我軍連續在西北的青化砭、羊馬河和蟠龍地區進行3次成功的殲滅戰,分別消滅胡宗南部第31旅、第135旅和第167旅,一舉粉碎蔣介石精心策劃的“重點進攻”,穩定了陝北戰局,為全國性戰略反攻奠定基礎。
我軍主動撤離延安後,主力向安塞以北轉移並在青化砭一帶設伏,而以一部兵力偽裝主力,引誘敵人。胡宗南誤以為我軍不堪一擊,遂貪功冒進,促成了我軍青化砭戰役的勝利,殲滅敵第31旅2900餘人,活捉了旅長李紀雲。
青化砭殲滅戰給了胡宗南當頭一記悶棍。很快,彭德懷獲悉敵第72團接替瓦窯堡防務,判斷敵第135旅可能南下,於是又在羊馬河以北高地設伏,全殲敵135旅4700餘人,創西北戰場殲敵一個整旅的先例。
我軍在取得羊馬河戰役勝利後,主力迅速轉移至瓦窯堡西北隱蔽待敵。胡宗南急於尋找我主力決戰,而就在其以疲憊之旅南下永坪、蟠龍地區休整時,我軍乘機在新岔河地區予以截擊,殺傷其2000餘人。蔣介石在得到我軍主力東渡黃河的情報後,急令胡宗南主力急速北進,企圖與鄧寶珊部南下夾擊我軍於葭縣、吳堡地區,如此就將蟠龍這一兵力薄弱的重要補給基地暴露於我方。
彭德懷果斷下令,以359旅阻擊綏德來援之敵,以教導旅阻擊青化砭來援之敵,以358旅等主力圍殲蟠龍守敵。結果全殲守敵6700餘人,俘敵旅長李昆崗並繳獲大量緊缺物資。當敵主力回援抵達蟠龍時,我軍早已轉移至安塞地區休整數日。
1948年4月16日,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發起西府戰役,調動敵胡宗南部西援寶雞,使駐守延安的國民黨整編第17師孤懸陝北。這個師為免遭圍殲,於4月21日棄城南逃,延安軍分割槽游擊隊進入延安。
至此,革命聖地延安被國民黨軍佔領一年一個月零3天后又回到人民手中。
1949年7月10日至14日,彭德懷指揮第一野戰軍發動了扶眉戰役。第一野戰軍兵分三路(王震、許光達、周士第各率一路),同時向從西安敗退的胡宗南軍發起了猛攻。
扶眉戰役共殲滅胡宗南4個軍6個師另6個團,總計4.3萬餘人,胡宗南主力盡失。
1949年11月,隨著第二野戰軍發動對四川和重慶等地的攻擊,在漢中的胡宗南感到後路即將被截斷,因此率大軍離開西北,進入四川。
此時的胡宗南,麾下仍有超過30萬的兵力,但依然一敗再敗。最終,胡宗南率領的這一支國民黨在大陸地區殘存的最後的嫡系軍隊在成都被大部殲滅,胡宗南的被迫率殘部逃往西昌地區。殘部又被消滅後,胡宗南隻身飛往臺灣。
逃到臺灣後,胡宗南失去了兵權,只被安排了個虛職。他曾感慨地說:“到現在我都不明白,我手裡有25萬人,怎麼就打不過彭德懷2萬6千人。”他還說:“我有兩個剋星,如果周恩來是我的政治剋星,那麼彭德懷則可以說是我胡宗南的軍事剋星。”
1962年,胡宗南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因病去世,終年66歲。胡宗南臨終前,蔣介石曾去看望他。談話間,自感時日不多的胡宗南對蔣介石說:”這裡(指臺灣)真是沒有意思。“(劉繼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