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對宿敵盤馬彎弓
1949年,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解放了南京,5月15日,林彪的第四野戰軍挺進中南地區,開始從團風至田家鎮段渡江。
1948年6月,國民政府發表白崇禧任華中“剿匪”總司令,司令部設於武漢。李宗仁擔任代總統後,為了便於和共產黨方面“議和”,遂把華中“剿匪”總司令部改為華中軍政長官公署。
白崇禧雖駐兵武漢,但實際上並無堅守長江的打算,就在四野渡江的同一天,5月15日下午3點,他就坐飛機離開武昌,並把長官公署從武漢遷到衡陽。
南遷衡陽之後,白崇禧和李宗仁一樣,面臨是戰、是守還是和的選擇。
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後,蔣介石的嫡系主力全部被殲滅,大勢已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名義上取代蔣介石走上前臺。
其實,白崇禧的內心也是舉棋不定,自從1948年6月從“國防部長”任上轉任華中剿匪司令部司令之後,他認為國民黨軍很難戰勝解放軍,遂採取了一系列儲存實力的做法,間接導致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慘敗。
從1929年的蔣桂戰爭開始,蔣介石壓制桂系多年,現在李宗仁、白崇禧實權在握,特別是白崇禧手下還有40萬大軍,更有廣西的基本盤在手,倒也不是沒有和解放軍一戰之力。
除了給龍頭老大李宗仁站臺撐腰,白崇禧也有個人野心,甚至也不能說他沒有取李宗仁而代之的想法。
為了積累自己的威望,白崇禧急於打幾場勝仗,他計劃逐步地誘敵深入,在兩廣境內決戰。
在遼瀋、平津戰役中,林彪的四野戰鬥力之強悍有目共睹,但他們也有最大的弱點,就是不習慣南方的作戰;相反,湖南、廣西的山高林密,水網縱橫,自然條件有利於桂系部隊作戰。
而且桂系軍隊的守土意識很強,這在白崇禧看來就是“軍心可用”!
說起白崇禧,和林彪可算是老冤家。1934年11月紅軍過湘江,白崇禧指揮桂軍在南線堵截,一場大戰之後紅軍從8萬人減員到3萬多,雖然林彪的1軍團當時正死磕湘軍,和桂軍沒有直接交手,但這筆賬還是得記在白崇禧頭上
1946年4-5月的第二次四平之戰,時任國防部長的白崇禧親自到前線督戰,要求杜聿明調動預備隊195師從側後猛攻四平。
最後林彪指揮的民主聯軍不僅沒能守住四平而且傷亡慘重,算是吃了大虧。
更讓林彪背後發涼的是,白崇禧曾經向蔣介石建議,趁著民主聯軍新敗的時機全軍追擊,一直打到長春、吉林,下一步打到佳木斯、滿洲里,徹底解決東北問題。
如果不是蔣介石因為擔心兵力不足、戰線過長而拒絕了這一建議,說不定101可能真要到黑龍江打游擊了。
所以,林彪對於白崇禧還是很重視的,他在渡江之後本待快速包抄消滅桂軍主力,沒想到白崇禧撤得很快,四野兩次包圍只兜住了對方不到2萬人,桂系實力猶存。
此時,四野過江的3個兵團40多萬人受到南方暑熱天氣的影響,戰鬥力銳減,不得不停止推進,準備等待秋涼再戰。
白崇禧也看出林彪的戰略趨於保守,他決定總體上採取防禦退卻,儲存實力,等待國際形勢變化的策略,一旦和解放軍遭遇,立即分散快速撤退,陸續放棄了湖北、江西,將主力部隊收縮到湖南境內。
據說早在和談過程中毛主席也曾經提到,白崇禧將軍善於帶兵,建國後請他繼續帶部隊,可以按照桂系實際人數加倍翻番。
這本是一個妥善解決桂系軍事力量安置問題的建議,但是,白崇禧躊躇再三,還是決定不走這條陽關道。
二、小諸葛的小算盤
1949年8月初,一件突發的大事改變了在湖南對峙的解放軍和桂系兩軍的靜態平衡。
8月4日,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在長沙通電起義。
8月7日,在白崇禧的策動下,起義的國民黨軍約4萬人叛變南逃。8日,林彪命令第40軍、第46軍、第49軍及暫時配屬四野指揮的二野第5兵團第18軍進行追擊。
49軍軍長鍾偉是林彪手下的好戰分子,他個性鮮明,部隊風格彪悍兩頭冒尖,而且他堅持己見敢於犯上抗命。
1947年3月9日,他在靠山屯一戰中不僅三次抗命不撤,反而要求林彪把部隊靠過來配合他打,最終獲得大勝,史稱“把林彪都給指揮了”。
戰役勝利,林彪不僅沒生氣反而非常賞識他,打算提拔他做縱隊副司令,鍾偉卻說要升就升司令,要麼就還當師長。
當天鍾偉走馬上任東野第12縱隊司令員。
渡江之後,鍾偉向上級提出向永豐、界嶺、寶慶追擊的作戰方案,方案經兵團司令研究後又上報林彪,此時林彪還沒有回覆。
鍾偉見沒有迴音,認為兵團已經默認同意,便開始自作主張地執行了。
卻說林彪接到鍾偉的方案後,見白崇禧集團主力桂系第三兵團退至永豐、界嶺,正在49軍追擊線路上,便命令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通知49軍,一定要查清情況,不能盲目前進。
當這一命令傳到49軍時,49軍的先頭師146師已經過了永豐,到達青樹坪。
青樹坪是湘中通往湘南的必經地區。8月15日,146師先頭營從山谷大路透過,遭到桂軍居高臨下的伏擊,師長王奎先下令反擊,146師激戰至天明毫無進展,王奎先見獵心喜,相信自己逮到了大魚,於是擺開陣腳繼續進攻,等待主力趕來圍殲敵人。
說到王奎先可能不熟,但提起另一個人卻是家喻戶曉。那就是和王奎先一起在東北剿匪的英雄楊子榮。
一開始,已經是松江軍區哈南支隊支隊長的王奎先接受上級命令協助楊子榮剿滅盤踞在五常縣的土匪“一枝花”王桂珍。
在楊子榮的幫助下,王奎先學會了“匪話”,進入匪巢,見到了女匪首王桂珍。王奎先和楊子榮展示了高明的槍法,很受王桂珍的賞識,於是分別擔任了土匪營長和排長。
他們老實不客氣,很快把土匪的人員和武器分佈等情況偵察得一清二楚。
特別有意思的是,一天夜裡,王桂珍把王奎先叫到自己房裡,王奎先知道王桂珍動機不純,心想不如將計就計,藉著土匪婆的好感打探一些情報。
王奎先恭維了王桂珍幾句,王桂珍更加想拉攏王奎先,王奎先機智轉移話題,轉到防務上,王桂珍拿出防務圖,王奎先飛速記在腦海裡。
結果王奎先說要到外面解手,就一去不回了,他脫身後迅速找到楊子榮,趁著夜色摸回了部隊,並根據掌握的情報制定剿匪計劃,接著民主聯軍向土匪發動攻勢,土匪幾乎全軍覆滅。
白崇禧接到情報後,發現追擊他的大部隊的解放軍只有一個師,他決心要吃掉這個孤軍深入的師,急調兩個師從兩翼迂迴,打算一舉殲滅146師,給林彪當頭一記悶棍。
8月16日,桂軍在飛機和火炮的支援下發起一輪又一輪衝鋒,146師依然堅守陣地等待主力。
林彪得知146師被圍,遂下令146師在145師接應下撤出戰鬥,但是146師的電臺出現故障,沒有接到命令,也沒回復訊息。
此時49軍軍部、13兵團兵團部,人人都為146師捏了一把汗。
經過兩天血戰,王奎先眼見敵人人多勢眾,我軍漸漸不支,就下令收縮防線到幾個山頭,形成環形防禦。
17日天一亮,桂軍的攻勢又開始了,接近中午時分,146師的電臺終於修好了,也接到了兵團部和軍部要求後撤的命令。
但王奎先認為白天撤退過於危險,決定堅持到天黑再撤,145師得知146師方位後也已前出趕來接應。
國軍不斷髮起集團衝鋒,戰況慘烈,越近黃昏,戰鬥越激烈,在雙方爭奪最激烈的塔子山高地,雙方爭奪了10個小時,高地幾次易手,但146師依然死戰不退,而桂軍雖然勇悍最終亦無可奈何。
17日午夜時分,146師在145師接應下突圍而出。這次戰鬥146師陣亡877人,傷2000餘人,元氣大傷。
很快,國民黨方面的報紙開始鼓吹國軍在青樹坪“取得了重大勝利,消滅共軍2個師。”白崇禧也抓住機會宣稱“這是徐州會戰之後國軍取得的最大勝利”。
白崇禧的捷報滿天飛,越吹越離譜,林彪卻越發冷靜,他意識到老對手白崇禧不是好對付的,渡江3個月了,解放軍卻始終找不到其主力“鋼7軍”的位置,決戰機會遲遲未到。
白崇禧不想決戰,反而咬了他一口。
接下來一個多月裡,林彪和白崇禧這兩個老對手又開始了令人窒息的對峙。
兩個都是運動戰高手,林彪進行小範圍的迂迴作戰,白崇禧也是用同樣的戰術周旋。林彪的部隊動靜一大,白崇禧立刻轉移。
又僵持了很多天,雙方只打了幾場遭遇戰,未能找到決戰的機會。
遠在北京的毛主席也在觀察著湖南戰場雙方的一舉一動,他感觸地說:“林彪和白崇禧都太過小心了,林彪重視對手是正確的,但是太過重視就變得被動了,反而束縛了自己的手腳。”
他隨後給四野發報:“白崇禧也精於迂迴作戰,小範圍的迂迴對白崇禧是不管用的,要用大範圍的迂迴戰術才能不讓他發現,才能完成對其的包圍!”
林彪收到電報說:“還是毛主席高明,他提醒得很對!我們應該擴大迂迴的範圍,然後再往回打,收縮包圍圈,如此必能擊敗白崇禧!”
調整思路之後,四野開會分析白崇禧的行動路線,為了實現精準的判斷,隨同四野南下,負責情報工作的彭富九也參加了會議。
1918年出生的彭富九是14歲就當了紅軍電報員的老牌情報專家,由於他出神入化的破譯工作,晉察冀軍區在解放戰爭中屢次料敵機先,大破兵力處於優勢的國民黨軍。
彭富九打算在技術上找突破口,他開啟作戰地圖,和技術偵查員一起,研究斬獲的敵軍電報,一點一點地繪製敵人的行動軌跡。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雪花片般的國民黨往來訊息中有三份電報引起了他的注意,經過分析,確定白崇禧企圖撤回廣西。
“小諸葛”的小算盤不過如此!他想要回廣西,我們就偏不讓他回!
三、“小諸葛”走不通獨木橋
湊巧的是,這時解放軍偵察俘虜了國民黨軍隱藏在長沙的一個秘密電臺,審訊臺長才知道,白崇禧從長沙撤退到衡陽時就秘密潛伏電臺及人員,蒐集解放軍的活動。
眼見臺長驚慌失措,彭富九決定對症下藥,採用“攻心計”,詳細告知解放軍優待俘虜的政策,建議他棄暗投明。於是,一心想要獲得解放軍寬大處理的臺長交出了電臺密碼。
對於電臺被我軍破獲的情況,此時白崇禧依然一無所知。四野總部決定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給白崇禧假造一個“魚餌”。
於是,這個“無間道”的電臺發出了一條假情報,謊報我軍動向,說我軍處於休整狀態,沒有大的行動。白崇禧收到情報信以為真,便繼續停留在湘南一帶,企圖鞏固自己的“湘粵聯合防線”。
於是白崇禧將其所轄的12個軍在湘南的衡陽至寶慶公路兩側和粵漢鐵路衡山至樂昌一線展開,企圖阻止解放軍進入兩廣。
但白崇禧停留在衡陽、寶慶一帶而沒有向廣東廣西撤退,實際上還有其他原因。
白崇禧本來早就打算南下,因為美國人對蔣介石政府失望透頂,急於尋找新的代言人,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最佳選擇。
令“小諸葛”欣喜的是,他還得到美國方面的承諾:只要華中的桂系部隊開到此時國民政府的駐地廣州,大批美元也會同步運到,白崇禧可以隨意支配。
一手有錢,一手有槍,到那時白崇禧可就真的厲害了。
然而沒想到的是在這要緊關頭蔣介石卻突然來到廣州,與李宗仁就白崇禧部的去向發生爭執。
蔣介石這時雖然已經下野,但依然掌握著國民黨實際的軍權和財權。蔣介石不願意桂系得到美援,那樣李宗仁就會真的取代他的地位,這是他不能容忍的。
所以,蔣介石認為國民黨軍隊的防禦重點是西南而不是廣東,拒絕白崇禧部進入廣東。
1949年9月,林彪貫徹“大迂迴、大包抄”的戰略意圖,並對毛主席報告,林彪彙報了局勢,提出在衡陽、寶慶一帶與白決戰,毛主席發來電報同意林彪的部署,並告訴林彪小心行事。
他看到林彪準備和老對手白崇禧大幹一場,但白崇禧的桂系軍隊上下很團結,又能打硬仗,要小心加小心。
白崇禧在衡、寶之間滯留一個月,正好給了林彪展開大迂迴圍殲的時間。
所謂兵貴神速,此時林彪已經調整部署:以四野第13兵團為西路軍進入廣西,斷了白崇禧的左臂;
二野第4兵團、四野第15兵團和兩廣縱隊為東路軍合圍廣州,包抄桂南,切斷了白崇禧的右臂;
以四野第12兵團為中路,從正面發動進攻以牽制敵人,將白崇禧部壓入廣西,使其落入我三路大軍的包圍。
正是白崇禧的舉棋不定讓他喪失了主動性,等到我軍完成戰略迂迴,形成三面夾擊態勢時,白崇禧才發覺中計,但為時已晚!
9月下旬,四野第12兵團從長沙、株洲南下,向衡、寶地區白崇禧集團主力正面攻擊,計劃殲其一部後進軍廣西。
與此同時,部署於湘東的第46軍、第49軍和第18軍配合中路軍作戰。第16、第17軍在常德、邵陽作為預備隊,協同中路軍作戰。
但是白崇禧再一次快速撤退了,他命令部隊有序撤退,打算誘敵深入,抓住不熟悉地形冒進的解放軍部隊,用優勢兵力進行圍殲,消耗解放軍的有生力量。
白崇禧的計劃很毒辣,當然林彪也看出了他的企圖,於是命令各軍重整陣型,暫停追擊。
此時,45軍所屬135師正在朝白崇禧方向急行軍,沒有收到四野總部的命令,白崇禧下令主力一下子圍住了135師,準備將其一口吃掉,重演“青樹坪大捷”。
135師被圍,林彪卻從危機中發現了戰機:這是殲滅白崇禧主力部隊的好機會!
135師好比是一個楔子,卡在了白崇禧撤退的必經之路上,135師如能頂住桂軍的進攻,就可以拖住白崇禧向南撤退的步伐。
因為這一次小諸葛派出的都是他的看家部隊,是他的老本,如果不能收回老本再賺一筆,他是不會甘心撤退的!
等到四野的大部隊跟上,對白崇禧的部隊實施反包圍,桂系的精銳部隊就會被吃掉。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135師能否抵擋住白崇禧的猛攻?
林彪越過了兵團司令兼45軍軍長陳伯鈞直接給135師師長丁盛發報:
令135師,用一部兵力迅速佔領有利地形,構築環形防禦工事,準備抗擊優勢之敵的圍攻,吸引住敵人,以便我其餘部隊圍殲該敵!
此時135師正遭到桂系第7軍四個師的圍攻,第7軍外號“鋼7軍”,是白崇禧最精銳的王牌,打仗十分頑強,擅長山地和叢林作戰,在抗日戰爭時就以善戰聞名,讓不可一世的日軍吃過不少虧。
白崇禧當然知道倘若不迅速吃掉135師,就會被林彪的大軍反包圍。因此,他給第7軍軍長李本一下達的命令就是速戰速決,吃掉135師後立即撤退,進入地形複雜的廣西。
戰鬥開始之後,135師沒有絲毫退縮,不僅頂住了桂系的連日攻擊,混戰中甚至還主動出擊以攻為守,穿越衡寶公路直插白崇禧的腹地。
135師頂了四天五夜,從10月2日混戰到10月6日,白崇禧完全沒想到這一腳竟然踢在了鋼板上,到10月6日晚上他眼看取勝無望,終於命令第7軍向廣西境內撤退。
然而更讓白崇禧驚愕的是,這個135師真不知是什麼材料做的,剛剛還在和桂軍糾纏,下一刻突然又卡住了邵東公路上的靈官殿,死死堵住第7軍的退路。
第7軍軍長李本一的軍部和1個師前行時,突然四面喊殺聲震天,伏擊在此的135師405團團長韋統泰突然率領9個連從山上俯衝下來,切斷了第7軍軍部和其他部隊的聯絡。
桂軍做夢也沒想到解放軍1個團就敢堵了自己1個師的路,正面遭遇,性命相搏,一番血戰之後,解放軍憑藉著出其不意和自動化武器佔據上風,敵人傷亡慘重。
405團1營和李本一的軍部警衛營交火,雙方端著衝鋒槍互射,用槍托、刺刀肉搏,在廝殺中,軍長李本一狼狽突圍,坐上汽車逃跑,第7軍被圍上來的解放軍增援部隊剿滅。
405團團長韋統泰是山東人,抗戰時期到延安學習,聆聽過毛主席的教誨,他一生都珍藏著毛主席給他的簽名題詞。題詞內容是“光明”兩個字。
10月10日凌晨,解放軍發起總攻,到11日即基本殲滅了第7軍的主力,以傷亡4000多人的代價消滅桂軍4.7萬餘人,此戰之後,白崇禧的精銳基本被殲滅,只能帶著殘兵敗將逃往廣西。
韋統泰在這次戰鬥中立了大功,但他後來的故事更加精彩,特別是1962年11月,印度軍隊向我國西藏山南地區全面反撲時,中央軍委決定在中印邊界進行自衛反擊戰。
東線的解放軍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由丁盛、韋統泰等人組成,指揮我軍向瓦弄地區反擊。
11月14日,印軍第11旅全線攻擊,丁盛、韋統泰指揮右翼1個團向瓦弄扎公突進,奪佔了扎公,將印軍在察隅河兩岸的兩個營分隔,左翼4個連在察隅河東岸攻下高地。最終印軍第11旅幾乎全軍覆沒,指揮官嚇得乘飛機逃跑。
一個月後,解放軍攻入廣西,相繼解放桂林,柳州,梧州,白崇禧“保鄉衛國”的計劃徹底失敗。12月4日,白崇禧逃往海口,殘部被四野擊潰,12日,已經成為喪家之犬的白崇禧乘飛機逃往臺灣。
毛主席給白崇禧兩條路,他不走陽關道,老對手林彪送他去了獨木橋。
而且還是一座走不通的獨木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