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會議是國共內戰時期,中共政黨領導人們於1935年1月15日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後來人都知道,遵義會議的主角毫無疑問是我們偉大的毛主席。
在這場會議上,毛主席非常細緻、全面地分析了黨過去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提出了明確、客觀、符合當時環境的解決方針。
可以說,遵義會議不僅是我黨發展過程中的轉折點,也是毛主席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點,毛主席後來回憶這場會議時,總是會提到一個人,常說如果不是這個人在會議的關鍵時刻站出來支援自己,或許會議就不能完美落幕。
那麼到底是誰,在會議上投出了關鍵的一票,幫助毛主席並且挽救了當時的黨和紅軍呢?
紅軍內部暴露出嚴重問題
國共內戰時期,為了突破蔣介石的圍剿,紅軍決定長征,實現戰略大轉移,由此形成了由博古(時任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李德(時任共產國際駐中國軍事顧問)、周恩來(時任紅軍總政治委員)三人組成的“最高三人團”,為當時的紅軍最高指揮團。
而當時的“最高三人團”實際上是以李德這位共產國際友人和博古、王明為首,他們的作戰方針是借鑑外國革命的戰略而來,並且奉為鐵則。
在紅軍內部指揮時,李德和博古經常將外國的戰術照搬照用,卻沒有考慮當時的中國環境和資源完全無法與外國相提並論,李德的指揮其實已經脫離了實際。
1933年9月25日起,蔣介石調動將近100萬兵力,對江西南部等紅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大規模圍剿,在李德為首的三人團的錯誤指揮下,紅軍照搬外國革命的陣地戰代替了靈活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導致紅軍在圍剿戰爭中落入下風。
隨後一年的時間裡,紅軍陷入苦戰,1934年10月,紅軍在反圍剿戰爭中傷亡慘重,“最高三人團”無奈下令,讓紅軍退出革命根據地,宣告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以失敗告終。
而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後,紅軍內部的一些致命問題也暴露出來。
早在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前,紅軍內部就有不少人對“最高三人團”在軍事指揮上的戰略方針產生了質疑,一些軍團指揮員以不同的方式,或是在作戰電報中,或是在報告中提出自己的意見,但均被李德、博古駁回。
在軍事指揮上,李德向來是說一不二,他對於同志的意見和批評總有一套自圓其說的說辭,導致紅軍內部矛盾加深,而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這種矛盾達到頂點。
同樣與李德抱有不同意見的人中就有毛澤東,他認為李德的作戰指揮過於死板,缺少靈活和變通,李德完全是照搬外國革命那一套來強加在中國革命上,這是非常致命的。
當時的毛澤東就已經看出來,中國的革命戰爭完全不是李德口中的“正規”戰爭,而是人民戰爭。
為此,毛澤東多次向李德提出自己的意見,但都沒有得到認同。
風雨飄搖,紅軍進軍遵義
毛澤東等人的意見沒有得到李德的認可,紅軍內部的不滿情緒逐漸加深,毛澤東意識到,想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肅清領導層的錯誤領導,讓正確、符合客觀的戰略方針深入到紅軍內部,才能重新將凝聚力聚集。
於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毛澤東在長征初期便對執行李德、王明等人軍事方針的領導同志們進行了細緻耐心的思想工作,一針見血地指出“最高三人團”在軍事指揮上的“左”傾錯誤——在作戰時過於冒進,缺少謹慎,在防守時又過於保守,缺乏實踐認知,戰術不符合作戰環境,過於紙上談兵。
王明
毛澤東的分析讓許多同志恍然大悟,在他的影響下,紅軍內部反對李德、博古的呼聲漸高。
雖然此時紅軍內仍然是以李德為首的“三人團”為最高指揮,但毛澤東的犀利分析卻開始被諸多同志所認可,無形中提高了他在紅軍內部的地位,為後來的遵義會議的召開埋下伏筆。
1934年11月27日,紅軍長征初期就經歷了湘江戰役,這場戰役對於紅軍來說簡直就是致命打擊。
在李德的指揮下,紅軍繼續按照錯誤的路線前進,最終在湘西境內與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連續鏖戰多日,這場戰爭是中國革命戰爭中,歷時最大、規模最長的一場革命戰爭,戰鬥過程慘烈無比,最終紅軍強行渡過湘江,突破了蔣介石佈下的第四道封鎖線。
看似是勝利的戰鬥,實際上,甚至可以說是兩敗俱傷。
紅軍雖然突破封鎖,但損失極其慘重。第五軍團、少共國際師的兵力損失慘重,第八軍團損傷猶有過之,其他軍團各有慘重傷亡,而在渡過湘江之後,中央紅軍由長征初時的八萬兵力爆減到三萬多人!
湘江戰役的慘烈勝利讓紅軍內部對於領導層的不滿和質疑愈發高漲,此時的紅軍,外有蔣介石虎視眈眈,內有左傾錯誤思想把守領導層,可謂是風雨飄搖,岌岌可危。
而在戰役結束後,李德沒有反思,而是指揮紅軍繼續按原定路線深入湘西。
這時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蔣介石已經看穿了紅軍的戰略決策,紅軍繼續按原定路線走將會陷入被包圍的被動局面,應該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最為薄弱的貴州進發,重新奪得戰爭主動權。
李德等人對此並不認同,但這時候的毛澤東,在紅軍內的影響力日益明顯,在他的影響下,張聞天、王稼祥,甚至就連原“三人團”中的周恩來都同意毛澤東的主張。
於是,1934年12月18日,黎平會議召開,經過討論後,眾人接受毛澤東的主張,改變行動路線,於1935年1月,紅軍進軍遵義並順利攻佔。
毛主席力挽狂瀾
紅軍拿下遵義之後,毛澤東看出紅軍內部的同志對於“三人團”的錯誤指揮和決定早就積蓄了諸多不滿,他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召開一場會議,來推翻以前李德等人制定的錯誤方針,只有肅清領導層的錯誤,才能讓紅軍正式走上正確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路線。
為此,毛主席找到時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向他分析了自己的見解,並指出李德、博古等人的指揮路線已經嚴重脫離紅軍面臨的實際環境,希望能得到王稼祥的支援,重新確立紅軍的戰略路線。
毛主席對於當前局勢的分析,中國國情的認知,以及對未來戰略路線的長遠規劃都讓王稼祥為之折服,他非常支援,在他的促進下,毛主席找到時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的張聞天,同樣也得到了張聞天的支援。
隨後,朱德、周恩來這兩位紅軍內部的重要人物也認同了毛主席的觀點,認為紅軍長期以來的錯誤路線,已經讓紅軍在革命戰爭中逐漸落入下風,而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便是領導層的錯誤指揮,要想在未來扭轉失敗的局面,就必須肅清領導層的錯誤指揮,改換更加了解中國革命戰爭本質的人來領導。
而讓毛澤東等人始料未及的是,李德、博古等人此時還沒有認清自己的錯誤,竟然也表示要召開會議,批評毛澤東等人的錯誤,周恩來對此不置可否,便順勢推導會議進行。
於是,在毛澤東的主導下,張聞天、王稼祥、朱德等同志的促進下,1935年1月15日的晚上,遵義會議召開。
關鍵一票決定中國革命的勝利
遵義會議持續了兩日,領導人們著重討論、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
會議一開始,李德和博古就率先發難。博古第一個站出來作報告,在報告中,他認為第五次反圍剿之所以失敗,主要是敵軍的軍事實力過於強大,對方無論是武器、彈藥以及其他軍備都遠勝我方。
博古的報告中充滿“甩鍋”的意味,而對於自己和李德生搬硬套的外國戰術,無視客觀事實,漠視諸多同志的批評、建議的錯誤卻隻字未提,儼然是擺出一副“我已盡力”的模樣。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內部在毛澤東的影響下,早就有人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結果進行了正反兩面的反思,而博古的這份報告卻顯然沒有任何反思自我的意思。
隨後,周恩來進行軍事問題上的報告,他態度誠懇,沒有絲毫逃避,他先是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紅軍的軍事領導、作戰路線出現了錯誤,按照錯誤的路線執行必然會得到失敗的下場,隨後他主動承擔責任,向諸位同志承認自己的過錯,進行了自我批評。
同時,周恩來也對同為“三人團”的李德和博古進行了批評,二人不僅在軍事指揮上出現重大過失,而且多次無視其他同志的質疑、建議,造成一錯再錯。
周恩來的發言無疑讓會議充滿了火藥味,博古和李德並不認同他的說法,他們一再強調敵人的實力過於強大,敵我差距太過懸殊,失敗自然在所難免。
這時候毛澤東站了出來,一針見血地點明,國民黨的軍事實力確實遠超紅軍,但在過去的諸多反圍剿戰爭中,紅軍亦有獲勝,否則反圍剿戰爭不可能打到第五次,敵我實力懸殊,並不能作為失敗的藉口。
接著,毛澤東對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結果進行正反兩面的經驗總結,他指出博古和李德在戰略路線的制定上出現了重大錯誤,他們生搬硬套外國的革命戰術並不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
毛主席的分析犀利而到位,直擊要點,從外到內將李德和博古的錯誤全部分析了一遍。
李德和博古在領導層待了這麼久,擁護者自然不少,時任紅九軍團中央代表的何克全當時就站了出來,指責毛澤東的觀點未必正確,外國革命的戰術能夠取得成功是有目共睹的,這些戰術都是前人總結的制勝之法,經歷幾次失敗並不能說明什麼,畢竟敵我雙方確實存在巨大的實力差距。
但毛澤東指出:並不是外國的戰術不強,也不是李德同志完全不懂軍事作戰,而是他確實沒有認清中國革命的本質,我們的戰備條件和所處的環境是遠遠要比外國惡劣的,這些因素在制定戰術時必須考慮進去,但李德同志生搬硬套外國的戰術,無視實際情況,無異於紙上談兵。
李德和博古聽罷擺出憤怒姿態,會議到此時隱隱形成了兩派,一派是無視事實,一味頑固的李德等人;一派是認同毛澤東理念、積極探討革命實際本質的周恩來等人。兩派都已經表明各自的觀點,就差有人出來站隊了。
那誰是第一個站出來表明態度的人呢?
關鍵時刻,之前就已經被毛主席的遠見所折服的王稼祥第一個站了出來,他相當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意見,支援毛主席的觀點,並指出:雖然國民黨實力雄厚,但紅軍走到這一步,自身的問題亦是重要因素,李德和博古的戰術並不適用紅軍面臨的條件。
王稼祥的發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前眾人不發表意見,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李德和博古當時仍處於領導層地位,很多同志不敢貿然反對二人;第二,李德、博古和毛主席各抒己見,眾人雖然飽受李德錯誤指揮之苦,但也不敢肯定毛主席的主張一定就是對的。
而王稼祥此時第一個站出來表達意見,無疑起到了帶頭作用。
隨後,原本就支援毛主席的周恩來、朱德等人紛紛站出來支援他,其他同志也終於下定決心,支援毛主席的主張,改變以往錯誤、古板的戰略路線,大膽地走出新的一步!
至此,遵義會議落幕,會議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代表的黨中央領導層,毛澤東在會議上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思想,解決了紅軍後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方面的問題。
會議結束後,一個傳奇人物正式踏入歷史的舞臺,毛主席的出現,改變了中國革命,也為後來的革命勝利埋下伏筆。
而在毛主席晚年的回憶中,他總是感嘆,如果沒有王稼祥的那關鍵一票,或許會議的結果並沒有後來那般順利。
不得不說,毛主席雖然有遠見長才,但王稼祥的果斷表態亦是讓人佩服,他率先投出的那一票,不僅決定了遵義會議的結果,更是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