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戰進入到第四個年頭,北方的膠東地區戰火連天,國民黨部隊配合日軍組成“抗八聯軍”,配合日軍進攻膠東抗日根據地。
與此同時,許世友接到命令,前往根據地擔任指揮。
前方的號角聲聲催人,上級傳來一份名單:許世友,從這當中選一個你的副司令。
看過一遍,許世友將軍將這份名單放到一邊,撥通了上級的電話:報告!我想要吳克華當副司令。
吳克華三字並未出現在名單上,許世友是想和上級硬要這個人。
彼時的吳克華遠在上海,歸屬於周恩來管理。聽聞許世友找他“搶人”,周恩來一笑:“給他吧!”
一、二人相識
許世友為何對吳克華有如此強的執著,這不得不說一說二人的交情。
當年的萬里長征之路上,許世友結識了比他小七歲的吳克華。
一個來自中原,一個來自江西,操持著不同口音的陌生人因為這場漫漫長征,成為了肝膽相照的兄弟。
相識的時候,二人早已聽聞過彼此的傳聞,知曉都是好同志。
英雄所見略同,相見之時更是心心相惜。
他們的相遇不會萍水相逢淡淡然,萬里長征還遠,未來路上,每一個等待他們的挑戰都會變成促進他們友誼的融合劑。
共同吃過草皮和皮帶,經歷了生死關之後,他們之間產生了彌足珍貴的革命友誼。
長征結束以後,二人彼此約定,日後有機會再次並肩作戰。
二、仗義執言
可惜這一天還沒到來的時候,吳克華在黨中的處境就變得十分困難。
張主席的有意安排使吳克華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控制,吳克華陷入囹圄。
他的情況很快就傳到許世友這裡,許世友同樣十分焦急,他清楚吳克華的品性,更為他的處境擔憂。
儘管當時的許世友和對方只有幾次的來往,但是他卻真心地為吳克華擔心。
此事非同小可,倘若上級未能思考充分,那麼吳克華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思考再三,許世友決定仗義出手。
拿著真刀真槍與敵人搏鬥的好漢從來不愛耍嘴皮子上的功夫,哪怕對方是上級的親信,只要不放過吳克華,他許世友今天也敢看看手裡的槍和對方的腦殼誰更硬。
開門見山說明來意,親信當真不答應,這下徹底惹毛了許世友,一掌下去,實木做的桌子愣是缺了個腿:“你少和我說這些,別以為你自己是張主席的親信,我就不敢崩了你!不信,你試試!”
槍已經上膛,許世友按下去,今天的地板上除了一根斷掉的桌腿,還得添點兒滾燙的紅色。
此時鬧到了張主席那裡,他決定放吳克華一馬。
許世友在張主席的眼裡是個人才,既然許世友力保吳克華,他樂意賣這個面子。吳克華被“保釋”,從被控制的情況變成前往紅四方面軍大學“進修”。
上一秒還想著如何走出去,下一秒就聽到自己被安排進修的訊息。
吳克華知道了這些都是許世友的功勞,硬漢不留眼淚,他來不及當面感謝許世友的恩情,只能匆匆趕往大學。
經此一事,他相信許世友同他一樣,有些事無需多言,日後必有相見之時!
三、並肩作戰
六年的時間匆匆過去,黨擁有了一位優秀的指揮和一位副指揮,此時的抗日戰爭也進入到第四個年頭。
戰事吃緊,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統一戰線,將槍口的方向對準了我軍。
時任山東縱隊旅長的許世友接到命令,前往根據地擔任指揮。
考慮到情況,上級為許世友安排了一份名單,這些人都是上級準備的副司令人選,看過之後,許世友向上級彙報。說到副司令人選的時候,許世友停頓片刻,說出心中的人選:我想要吳克華。
此時的吳克華遠在上海,在紅四方面軍大學進修完成以後,他來到周恩來的手下。擺脫了之前的陰影,他用自己的實力重新獲得組織的重視。
周恩來聽聞許世友想和他搶人,笑了起來。
吳克華是好同志,聽說當年能去大學進修就是許世友為他力爭過來的。
君子有成人之美,也許是時候送這兩顆“重磅炸彈”去膠東地區鬧上一鬧。
結果不出人所料,一提起許世友和吳克華這對好搭檔,敵人就得膽寒三分。
四、生死鍛煉出來的友誼
膠東保衛戰持續了整整4個月,許世友和吳克華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這場投入了幾十萬人的戰役,我軍以殲滅國民黨6.3萬餘人,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對膠東地區的進攻。
整個山東戰局從被動變為主動,配合西線兵團扭轉了整個戰場局勢。
山東一戰終於實現了當年許在萬里長征中的承諾,他們並肩作戰,為黨和人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二人的友誼成為軍中佳話,毛主席都知曉兩人的關係,提起時總是笑著稱讚二人的友誼當真是情比金堅。
也許二人從未想到,在自己的人生當中竟然會出現這樣的一個人。
他們將信任互贈,在戰場上最無防備的後背交給彼此,生活中也惦念著對方。中國人執著於血緣,一句血濃於水將血緣放在感情的上方。
許世友和吳克華演繹了人世間另外一種感情,不管是在敏感時期,還是在衝鋒殺敵之時,二人都肝膽相照,不負諾言。
在最後送走許世友的時候,吳克華這樣剛強的漢子流下了淚水。
在他內心當中,他一定希望下一輩子能夠繼續和許世友做兄弟。
五、總結
吳克華和許世友二人並肩作戰,為黨和人民付出了青春和熱血。
他們用自己的故事,感動了後人。經過革命錘鍊出來的友誼,是難能可貴的,真正的肝膽相照在關鍵時刻,也能夠選擇支援並信任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