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來到1948年,雙方終於迎來了戰略性的三大戰役。在三大戰役中,又以淮海戰役最為波瀾壯闊,在這場規模最為宏大的戰役中,解放軍傷亡最為慘重,但也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為深遠,是三大戰役最為關鍵的一戰。
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陳老總曾說過:“淮海戰役是用人民獨輪車推出來的”。當時的民眾是如何參與到這場史詩般的戰爭中的呢?他們到底做了什麼?這一切,從淮海戰役紀念館就可以找到答案。
2007年9月,經過擴建後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投入使用並向民眾開放,在這座全面反映淮海戰役的展覽館中,專門開闢了兩個展廳,展示的內容只有一個:支前民工。
我們從那些文物以及它們承載的記憶,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民對於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
一根竹竿的見證
在展覽館中,有一根毫不起眼的小木棍佔據著重要位置,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80多個地名。說起這根小木棍的來歷,那就是一段壯闊的歷史。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以徐州為中心,對國民黨部隊發起的戰略性進攻。
1948年九月,剛剛經歷濟南戰爭的解放軍決定繼續南下,徹底擊垮國軍的防線。國軍部隊則以徐州為中心,部署了三個兵團的兵力,企圖阻止解放軍南下。
決戰前,解放軍部隊以60萬的兵力,迎戰國軍80萬兵力,戰爭的濃雲,籠罩在華東土地上。
山東膠東解放區,卻是另一番景象,這一年,解放區迎來了土改後的第一個豐收年,農民們喜笑顏開,打算過一個豐收年。
在眾多收割莊稼的農民中,有一位農民叫做唐和恩。這個唐和恩,以前是沒有土地的,只能以乞討為生,他像丐幫弟子一樣,拄著一根竹竿到處要飯,解放軍的到來,讓他擁有了土地,翻身做了農民,依舊竹竿寸步不離,抓緊生產建設。
當年的莊稼長勢良好,唐和恩笑逐顏開。不過,當他聽說解放軍即將發起淮海戰役的時候,再也無心收割莊稼了。
他徒步從自己的家鄉山東膠東地區萊東縣出發,趕上了華東野戰軍的腳步,成為了一名支前民工。
在其後的5個月的時間內,唐和恩冒著嚴寒與風雪,跋涉千里,自己只吃“三紅”(紅高粱、紅蘿蔔、紅辣椒),將小米、白麵供應解放軍部隊。碰到下雨的時候,唐和恩會將自己身上的雨衣取下來,蓋在軍糧上。
沒有汽車,僅僅是依靠唐和恩等人像螞蟻搬家一樣,就為淮海戰役期間的解放軍送去了9.64億斤糧食,有力地保障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1949年1月1日,鄧小平同志率淮海戰役總前委指揮部抵達河南商丘,河南商丘當時是淮海戰役支前總兵站。鄧小平同志來到車站。在此之前,他還擔心解放軍部隊剛剛經歷殘酷的濟南會戰,物資糧食沒有得到及時補充。
但等他來到車站一看,立即眉開眼笑,只見站臺上,整齊地堆放著戰爭需要的各種物資,只見一座座炮彈山、炸藥山、糧食山、布匹山、服裝山、軍鞋山,堆得滿滿當當,讓人欣慰。為此,鄧小平同志專門找來中野負責商丘支前工作的楊國宇,對他說:“搞得不壞嘛,應該給你記一功!”
到了淮海戰爭的第三階段,國軍部隊已經彈盡糧絕,只能依靠空投來提供補給,但解放軍這面,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更多的支前民工參與到了後勤保障的隊伍中,民工支前比例達到了9:1,即每名解放軍背後,就有9名民工提供後勤支援。
以民工支前負擔最重的魯中南區,以第六分割槽為例,該區共出動49萬民工。當時,該區總人口為300萬,支前民工的比例達到了16%,這也意味著,除去老弱婦幼外,幾乎所有青壯年男性都參與了進來,更有甚者,永城、夏邑、宿縣幾乎是全員參與了進來。當時,人民提出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
由此可見人民在淮海戰役中的參與程度,俗話說,失道多助,得道寡助,解放軍擁有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國軍部隊豈有不敗之理?
群眾如此信任解放軍,主動前來支援,解放軍部隊也不能讓這些人白白付出,為了最大程度地激發群眾的積極性,解放軍部隊採取了有償支援的策略。
剛開始的時候,解放軍部隊付給民工的酬勞,只是最基本的伙食,不管運多少東西,走多少路,每人一天的口糧都是3 斤糧食,但這已經足夠激發民工的熱情了。
後來,解放軍調速了規則,按照新的規定是這樣的:
送轉傷員一人走50裡,運價為30斤糧食,如用擔架則為40斤;運軍械、彈藥及貴重的戰利品,每百斤百里運費是:人力挑運為32斤糧食,馱載為23斤糧食;運送公糧、柴草,每百斤百里人力挑運為30斤糧食,馱載為23 斤糧食,用各種車輛運送為18斤糧食。
事實證明,新的規定更加激發了民工的積極性,所以才會出現9個民工支援一名戰士打仗的壯舉。參加支前的民工,不僅可以幫助解放軍,還能為一家人賺取口糧,當然是更加踴躍了。
人民母親範大娘
在淮海戰役紀念館內陳列著一面旗幟,鮮紅的旗面上繡著“人民的母親”五個大字,顯得熠熠生輝。這面旗幟,見證了人民母親範大娘為革命所傳出的偉大犧牲。
範大娘本姓李,她是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奎山街道牟家小莊人。19歲那年,範大娘嫁到了范家。范家非常貧窮,她與丈夫只能透過給地主家打短工維持生計,家中缺衣少穿是常有的事情。沒有吃的時候,就只能到處討飯。範大娘教導自己的孩子,寧願餓死,也不能拿別人的一根菜。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老百姓的日子愈發艱難,範大娘的大兒子範崇仕因為不堪忍受飢餓,偷偷參加了革命。為了不連累家裡人,他沒有告訴自己的親人。
由於思兒心切,範大娘也走出家門,一邊討飯,一邊尋找自己的孩子。
範大娘一路乞討,走了幾百公里的路,才打聽到孩子的下落,聽說他參加革命,範大娘起初還怪孩子不懂事,做起了壞人,但她瞭解到八路軍的所作所為後,再也沒有責備自己的孩子,反而開始支援他的革命工作。
幾年後,範大娘親手把自己的二兒子範崇相送入部隊,成為了一名八路軍戰士。此時,範大娘家的條件更是困難,丈夫生病,無錢醫治,只能熬著。全家只能靠範大娘給人幹活和到處乞討維持生存。
不久後,範大娘的丈夫和小女兒不幸離世,範大娘呼天搶地地痛哭了幾天幾夜,眼睛都哭腫了。但她並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逐漸認識到,導致自己一家遭受如此磨難的原因,不是天災,也不是人禍,而是小日本的入侵,以及國內反動派的欺壓。
範大娘擦乾眼淚,拾起自己討飯的竹籃,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藉著四處討飯的機會,她往返於日軍駐地,偽軍駐地和根據地之前,不斷將敵人的情報傳送給八路軍。誰也想不到,那位衣衫襤褸的討飯老婦,是一位堅定的革命戰士。
1941年,範大娘的二兒子範崇相在小羊圈戰鬥中壯烈犧牲。範大娘再次承受著失去至親之人的痛苦,未等眼淚流乾,繼續一邊討飯,一邊為八路軍傳送情報。
1943年7月,範大娘的大兒子擔任濱海區漁鹽工會會長,在革命區內領導漁民開展增資減租和反霸鬥爭。在大兒子的影響下,範大娘於1946年也加入了共產黨。
命運再次向範大娘舉起了屠刀,大兒子範崇仕在一次開會途中遭到特務的暗殺,不幸犧牲。即便是再次承受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依舊沒有壓垮範大娘,她已經沒有眼淚可流,心中只有與敵人不共戴天的仇恨。
範大娘再次親手把自己的三兒子範崇仁也送入了八路軍隊伍。除了自己的兒子,她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唯一將天下母親的希望,寄託於孩子們的犧牲之上。
1947年,日照山字河群英大會上,濱海支前司令部、政治部和日照縣評功委員會授予範大娘“人民的母親”光榮稱號。
淮海戰役爆發後,解放區婦女同志在黨的號召下,開展了廣泛的支前工作,範大娘與其它婦女一起,承擔著為前線戰士加工軍糧,趕做軍鞋的任務。
每一針、每一線,範大娘都非常仔細,她用心地做好每一雙軍鞋,因為她知道,其中有一雙,會穿到自己的兒子腳上。慈母手中線,遊子腳底鞋,每一針都要密密縫製,既盼望著兒子的歸來,又不想讓兒子歸來,她只想兒子能奮勇殺敵,迎來最終的勝利。
這一天,範大娘坐在太陽下趕製軍鞋的時候,負責人走了過來,告訴她一個悲痛的訊息:在前線的三兒子範崇仁因戰負傷,沒有能搶救回來。
範大娘放下手中的鞋子,看了看周圍的人群,又看了看手中即將完工的鞋子,眼淚像斷線的珠子一樣掉了下來。周圍的人擔心範大娘一時想不開,都聚攏過來安慰她。
範大娘一聲不吭,一邊流著眼淚,一邊繼續手上的活路,抓緊趕製軍鞋。儘管兒子已經穿不到自己親手做的鞋子了,但他的離開不會是白白的犧牲,她是人民的母親,還有很多個兒子衝鋒在前線,拼死捍衛著這來之不易的勝利。對於孩子們的決定,範大娘只會全力支援!
偉人在他的《論持久戰》中寫道:“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解放軍從誕生,到發展壯大,都沒有離開人民的懷抱,才能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所謂的淮海戰役,其實就是60萬解放軍在前線奮勇作戰,他們的背後,543萬支前民工從四面八方趕往戰場,這其中,既有唐和恩的竹竿,也有範大娘的竹籃和雙手,還有小小的手推車。
這些最簡單最質樸的力量,彙集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像是歷史的車輪,擁有磅礴的力量,不斷湧向江淮,越過黃河,最後碾過全中國。
當淮海戰役勝利的訊息傳來,範大娘終於痛快地哭了出來,哭聲中,既有痛失三個兒子的悲痛,也有終於等來勝利訊息的喜悅。新中國成立後,範大娘擔任了村、區的婦女幹部,凡事都要走在人前,多次被評選為勞動模範。
1961年9月,範大娘即將走完人生的道路,在離世前,她抓住第四個兒子的手,對他說:“要教育下一代,聽黨的話,永遠跟黨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