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北
01反差出現
蔣介石一生中曾經有過難以計數的軍事顧問,如來自美國、德國和蘇聯等。但是其中真正讓蔣介石感到滿意並對蔣介石的施政產生實際影響的,卻寥寥無幾。例如史迪威,作為華盛頓派駐中國戰區的總參謀長,他與身為“戰區司令”的蔣介石之間關係卻是形同水火,相互扯皮不斷,這也對中國抗戰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
不過,也不是每個外國來的“洋軍師”,都與史迪威的遭遇一樣。這裡反差最為明顯的,就是德國軍人漢斯·馮·賽克特將軍。
賽克特曾在1933—1935年間兩次訪華,第一次停留了兩個月,第二次停留了足足一年。在第一次訪華行程接近尾聲之時,賽克特將他對中國軍隊實際情況的觀察和相關建議擬成一封長信,託有留學德國背景的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轉交給了蔣介石本人。正為日本侵華和軍閥拆臺搞得焦頭爛額的蔣介石讀罷此信後,如獲至寶,當即要求聘任賽克特來指導中國軍隊的改革工作。蔣介石求賢若渴的心情,一開始沒有得到納粹德國方面的積極回應,因為他們和當時的日本關係密切。
但是,對中國南方有色金屬的進口需求,終究戰勝了所謂的意識形態,在德國外交部長等親華派的支援下,賽克特前往南京接替掌控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工作,蔣介石終得與這位被譽為“國防軍之父”的德國軍人相見,此為賽克特第二次來華。
(賽克特本人)
賽克特來華與蔣會面後,得到了異常的優待,他對於中國軍隊改革的一系列建議,如編練短小精悍的教導旅、從外國軍火公司採購武器裝備、統一軍隊人事任命大權等,都得到了蔣介石的積極認可。蔣的親信如陳誠等對此頗為不滿,曾試圖利用德國人協助訓練新軍,來趁勢發展自己的私人勢力,結果也被賽克特否決。而蔣介石對此也採取了預設的態度。
當蔣介石不在南京的時候,賽克特甚至可以坐在蔣介石的辦公桌前,對南京軍政大員們發號施令。對權力特別敏感的蔣介石,能夠給予賽克特如此優待,這不免讓人好奇,賽克特到底有何魅力,能讓蔣介石如此器重自己?而反觀史迪威與蔣介石爭吵不休乃至於黯然離華的經歷。或許,蔣介石與外籍軍人的關係好壞,並不能純歸結為是蔣介石個人對權力維護那麼簡單。那麼問題又出在了哪裡?
(蔣介石與史迪威)
02德國對中國威脅更小
其實,讓蔣介石能夠賽克特信任百倍,第一個原因就是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其受到了英法主導下的凡爾賽體系束縛,對於遠在東方的中國內政構不成什麼實質性的威脅。
可是史迪威則不同,他背後是勢力遍佈海外的頭等軍事強國美國。交涉中稍有不慎,中國便可能像今天的日韓那樣淪為美國的附庸。因此,蔣介石對德國人更信任,也有“以夷制夷”,利用德國勢力來制衡英美等國家的影響。抗戰爆發後蔣介石引入蘇聯顧問,也是同樣的道理。
03賽克特的才幹難以拒絕
第二,就是賽克特本身富有真才實學,一戰結束後,英法被德國揍怕過,都有限制甚至取消德國武裝力量的規劃。只是後來英國人擔心法國坐大,才沒有繼續逼迫德國。不過,德國國防軍的復員和縮編是無法避免的。正是在這個時候,賽克特臨危受命,儘可能將前帝國軍隊的陸軍精英軍官群體都保留下來。
這樣,表面上看德國陸軍只有十萬人,但是一旦擴軍招募新兵,軍隊因保留了經驗豐富且數量充足的各級軍官,戰鬥力將會迅速形成,而不至於耗費太多的時間。我們可以看到,納粹德國在1934年公然撕毀凡爾賽條約後,僅僅四五年功夫就重新躋身中歐霸主地位,這與賽克特當初的整軍有很大的關係。而作為中國戰區總參謀長的史迪威,在指揮遠征軍開赴緬甸作戰的過程中,對於日寇動向缺乏瞭解也就罷了,當隊伍後路被敵人截斷時,他不是部署突圍,而是自己先開溜到印度,極度缺乏責任感。蔣介石的軍事才能平平並不假,可他史迪威又好到哪裡去了呢?
對賽克特的這種輝煌過往,蔣介石絕非一無所知。而賽克特給他的改革建議信,更讓蔣介石深受觸動。因為這封信最大的特點就是“講究分寸”。
賽克特知曉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爭鬥和行政系統的貪汙腐化,但他並沒有著墨太多,而是把主要精力用於提供替代性的建議。例如他認為中國必須建立獨立的軍工產業,但是短時間內難以做到,因此必須要從國外進口軍火,而不是建立國民黨官僚資本主導下的工業。賽克特這麼說不能說沒有他的私心,那就是為德國克虜伯等軍火公司招攬生意,但是德國軍火的質量恰恰又無可挑剔。
因此,賽克特此舉實際上兼顧到了中國和德國雙方的利益。蔣介石對此倒也深以為然,他知道光依靠效率低下又無質量保證的國內工業,難以滿足自己短時間內提升軍隊戰鬥力的需求,所以也支援賽克特的提議。因此,德械師很快建立起來,併成為抗日戰爭前期正面戰場的中堅力量。
04賽克特的“分寸感”
你以為賽克特的分寸僅僅如此嗎?非也,他看到了人事糾葛的複雜性,所以又建議無論是軍事參謀還是國防部官員,都能統一聽命於總司令。這個總司令是誰,自然是蔣介石本人。賽克特的這種建議契合了蔣介石集權的想法,這也讓賽克特的位置更加穩固。相比之下,史迪威只知道以控制美援分配來要挾蔣介石分享軍權,這不但影響到了他與蔣介石的關係,也讓他在其他中國軍事將領當中(如杜聿明)聲譽下滑。
賽克特把他的主要想法,都放到了軍隊建設上,但是,一旦軍隊建設延伸到內政,例如義務兵役制的建立上。賽克特便語氣和緩下來,以建議性的方式向蔣介石宣告。同時他特別說明這是中國的內政問題,自己不能再多說。要知道,義務兵役制的推行,首先就要遭到地方大小軍閥的抵制。
對他們而言,軍隊不是國家的工具,而是隸屬於自己的私人力量。賽克特深知此中阻力巨大,也就沒有強求,而是繼續關注軍隊的裝備和指揮問題。反觀史迪威在國共之爭中沒有做到外人應有的中立,而是憑藉個人喜好來到處製造新的矛盾,實在不是什麼君子該有的行為。因此,賽克特能得到蔣介石的禮遇,而史迪威卻落得卸職返美。史迪威個人也有責任。
參考文獻:
李樂曾《關於賽克特給蔣介石的一封信》,《近代史研究》1993.6
(美)柯偉林《德國與中華民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9
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