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集團軍這支部隊為何在戰爭年代能打勝仗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戰爭史上,毛澤東時代領導的軍隊8年打敗亞洲頭號強敵日本;4年消滅蔣介石現代化裝備的800萬軍隊;只需3年,即打敗所謂世界“頭號強國”以美國為首的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
這其中有一支39軍的部隊,他們打仗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到底有什麼特殊的戰略戰術?
——題記
戰爭,決定勝負的因素很多,有客觀的、也有主觀人為的。在人與武器結合的條件下,武器佔有一定的因素,用老百姓說:“活好不如傢伙式”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再會幹活,再能幹,也不如機械幹得快;一個人再能挑擔子,能有一輛汽車拉得多嗎?
毛澤東主席對戰爭的看法和別人不太相同,他總是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他說:“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而是人。”他把美帝國主義使用現代武器裝備打仗形象地比喻稱“紙老虎”,要求他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的話含有深刻的哲理。
在毛澤東主席領導下的戰爭年代,我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20年的時間,由幾百人、上千人的隊伍發展到500萬軍隊,證明了他的預言:“武裝割據”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手拿大砍刀、紅纓槍,紅米飯、南瓜湯,到吃草根、啃樹皮,突破蔣介石40多萬軍隊的圍追堵截,重重圍剿,取得二萬五千里長徵的偉大勝利;從“小米加步槍”,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堅持十四年“持久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從搶佔東北,發動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到消滅蔣介石800多萬(500萬正規軍、200多萬非正規軍)由美式裝備的飛機、軍艦、坦克、大炮的部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主席確實依靠的是人民戰爭這個重要的因素,他說:“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都能創造出來”。
毛澤東主席取得戰爭的勝利,不是單純依靠武器裝備的好壞?而是依靠人的思想,用正確的思想武裝人的頭腦,調動不可戰勝的內在因素,鼓舞強大的精神世界。
毛澤東主席依靠人來解決戰爭勝負的問題,有一套建軍的政治理論和軍事戰略、戰術思想。我們熟悉的“十大軍事原則”、“人民戰爭”、“16字作戰方針”、“三八作風”等。在人的精神上,他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所以,他締造和領導的部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歷史上,可以說,戰績卓著。
毛澤東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毫不誇張地說,14年打敗日本;4年消滅了蔣介石800萬軍隊;只需3年即打敗了所謂的“世界頭號強國,”以美國為首的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除此之外,印度、蘇聯、越南等都曾是這支軍隊的手下敗將。
39集團軍在戰爭年代,是一支能打善戰的部隊,用他們自家的話說,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這支部隊具有“紅軍傳統,作風過硬,敢打勝仗”。這也符合中央軍委的思想:“能打仗,打勝仗,作風硬。”
紅軍是我軍建設的先驅和建軍基礎,實踐證明,凡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鍛鍊和洗禮的紅軍部隊,都是能打仗的部隊,這就是我軍建設的重要基礎,是毋容置疑的事實和真理。
一支部隊在區域性戰爭和各個戰役中能打仗,有幾個決定的因素。一、部隊基礎好,思想過硬;二、作風硬朗,訓練有素;三、將帥能力強,靠前指揮;四、靈活機動,戰術運用得當。所以,曾任39軍軍長的吳信泉中將說:“勇敢加技術就是戰鬥力”!
林彪打仗注重後者,他發明了一些機動靈活,運用戰術的方式、方法。比如:“一點兩面,”攻城不在一個方向攻,讓敵人不知道哪裡是主攻;“三三制,”解決進攻連續不斷的問題;“三猛戰術”,猛打、猛衝、猛追,直插敵人心臟,打掉敵人指揮中心,進行斬首行動。
有人稱:林彪的斬首行動要比美國早了50多年;“四快一慢,”指向敵人要快,抓住敵人準備要快,突破後擴大戰果要快,擊潰敵人追擊要快,總攻發動時機要慢;“三種情況三種打法,”敵人守、要守不守、敵人退?這三種情況有不同的打法;“四組一隊”,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突擊隊。他的戰術思想靈魂、適用,在東北戰場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39集團軍作為四野的部隊,是一支勇猛頑強,敢打勝仗的部隊,這支部隊在戰爭年代有很多傳奇。這支部隊的突出特點,是打到哪裡,第一要奪取倉庫,對部隊進行裝備和補充。所以,這支部隊裝備精良。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五個方面的作戰特點。
第一、指揮員靠前指揮。過去有句話說:“好兵要靠將帥帶,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將帥的戰鬥作風和勇敢思想往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自己下屬的頭腦中,灌輸、傳播形成一支部隊的戰鬥作風和光榮傳統。
39集團軍某機械化師,以前有位師長名叫鍾偉。他打仗的作風,就是靠前指揮。戰鬥一開始,他就帶著部隊向前衝鋒。他衝,機關也跟著衝,師長衝鋒,團長、營長、連長都跟著他學,衝鋒在前。解放戰爭時期,鍾偉師長打仗的特點就是兩句話。
一、到指揮所和最前方找師長。打仗的時候,誰要找師長就到指揮所去找,別的地方找不到;如果在指揮所找不到師長,就到衝在最前面的那個連、那個營,保證能找到;他不是在指揮所指揮打仗,肯定在最前面帶兵打仗。
他認為,師長要第一個瞭解情況,熟悉地形。哪裡有溝?哪裡有山?哪裡可以做炮兵陣地?他都一清二楚,毫不含糊。瞭解敵情要詳細,敵人哪個地方有炮樓?哪個地方有碉堡?他都得心中有數,情況非常熟知。不能盲目衝鋒,盲目作戰,給部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傷亡。
二、戰鬥決心一旦形成不可改變。作戰決心一旦形成不可改變,不管是誰再提意見也不行。你說我傷亡大,傷亡大也不行,也得緊著打。指揮員要堅決做到第一情況明;第二決心大。這就是39集團軍某師鍾偉師長打仗的決心。
這個師作為主力師,有一套好的傳統與作風,打仗指揮靠前,這是一條成功的經驗。原軍委作戰部部長王扶之同志在39集團軍當團長的時候,一直沿用某師的戰鬥作風,靠前指揮,帶頭衝鋒。
在解放戰爭期間和抗美援朝戰爭時,他都遵循這兩條原則。只要接近戰鬥開始了,他的團指揮所全部移到前邊去了。而不是戰鬥前的樣式,安置在處於安全地帶遠離前線部隊,不掌握戰鬥情況。
第二、指揮員親自勘察地形組織戰鬥。39集團軍組織打仗,首先由軍組織師、團主官勘察地形,部署任務。然後,師組織團一級看地形,分配任務。團組織營、連、排、班,熟悉地形,明確任務。
1947年5月,作為39集團軍前身的東北第四野戰軍第二縱隊,攻打吉林省懷德縣。這裡駐紮的是國民黨王牌部隊新1軍30師90團,他們是剛從緬甸戰場歸來的一支能打善戰的部隊,清一色的美式機械化裝備。
當年,在東北野戰軍流傳一句話:“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1軍。”東北人吃白菜心覺得甜絲絲的過癮,四野的部隊只有和新1軍作戰,才覺得過癮。
在懷德縣城堅守著90團、保安17團和騎兵2師一部,共計5000多人。為了贏得戰鬥勝利,縱隊司令員劉震和副司令員吳信泉親自帶領師、團主官和機關到前沿陣地勘察地形,部署戰鬥任務,安排主攻團。每一條路,每一個壕溝都看得非常詳細。此次戰鬥消滅敵人5000多人,活捉敵人新1軍90團團長項殿元。
1949年1月14日,攻打天津,39軍副軍長吳信泉、115師師長王良太在戰鬥前夕,親臨主攻部隊343團,勘察地形,部署戰鬥任務,檢查實施計劃,做宣傳鼓動工作,鼓舞部隊士氣。
原總部作戰部長王扶之同志在39集團軍擔任團長的時候,勘察地形,組織戰鬥,親自把營長、連長帶到前面去,安排部署,親自告訴營長、連長從哪裡上?向哪裡打?打到什麼地方?作戰任務交代的詳詳細細,一清二楚。有這樣的領導帶著,仗還能打不好嗎?王扶之團長是一步一步的組織,不是帶著勘察完地形回來下個命令,讓你自己去帶著部隊打去吧。輸、贏他不管了,那是你們的事,他不是這樣。
打天津,王扶之團長親自帶著部隊勘察地形。他不僅把營長、連長帶上,甚至排長、班長全都帶上。
他站在前沿陣地,親自告訴連長這仗怎麼打?他指著地形和敵人工事先問:“看到了嗎”?部屬回答:“看到了”。然後,他再詳細告知,這仗怎麼打?從哪裡打?打進去怎麼辦?用什麼戰術動作?
作戰任務連長要清楚,排長、班長也要熟記於心。打仗,39集團軍的各級主官就是這樣傳、幫、帶。團長把決心任務交代的清清楚楚,打仗時連長就帶人衝鋒就行了。作戰部署交代的這麼清楚,這仗再打不下來,那幹部對不起,你就乾脆別幹了。
第三,指揮員親自率領部隊衝鋒陷陣。攻打天津戰役,擔任主攻任務的39軍115師343團團長王扶之就像“旗手”一樣,衝鋒在前。正如鍾偉師長說的:“要是我不在指揮所,就在部隊前面”。當團長、營長、連長的都上去了,誰不跟著上?
雖然他衝上去就負傷了,但他把部隊帶上去了,部隊衝上去了,這仗就算打贏了。攻打天津,雖然國民黨自稱防守“固若金湯,”但解放軍整個戰役僅僅用了29個小時,比打錦州少了1個小時。
第四,指揮員打勝仗要學會算“經濟”賬。在39集團軍部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打仗光猛還不行,作為指揮員還要掌握一條,會算賬”。打仗和搞經濟、過日子一樣,要學會精打細算。不能盲目地打糊塗仗,仗打下來了,我們投入了多少?敵人損失了多少?按照現代管理的學說理論,就是“投入產出”得比較相對論。
解放戰爭時,林彪在東北戰場上就對各級指揮員講過這樣的話:“指揮員分為四等。一等指揮員,我們沒有傷亡,繳獲敵人多;二等指揮員,我們傷亡小,繳獲敵人多;三等指揮員,我們的傷亡和繳獲敵人差不多;四等指揮員,我們傷亡大,繳獲敵人少。”
林彪就是打仗會算“經濟”賬的指揮員,他不但算賬,還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得出戰場結論。
紅軍的時候,他身上就帶著一個小本本。上面記載著歷次戰鬥的繳獲,殲敵的數量。每打一仗,他就自己往本子上添數量。他善於從數字的統計中進行分析,哪次戰鬥是和什麼樣的部隊交過手?繳獲的短槍多,他就得出結論,那是打到了敵人的指揮所;繳獲的汽車多、坦克多、或火炮多,那就是打得敵人機械化部隊或者是炮兵部隊。
“遼瀋戰役”,打錦州用了30個小時。“遼西會戰”,打廖耀湘的西進兵團。深夜,值班參謀正在彙報下面部隊的戰況,當讀到部隊遇到一個不大的遭遇戰,殲敵一部分,其餘逃走。
值班參謀並沒有感到此次戰報和其它情況有什麼不同?突然,林彪說:“停”!眼睛裡閃出一道別人意想不到的光芒,他急切地詢問到:“剛才唸到胡家窩棚那個戰鬥的繳獲,你們聽到了嗎”?指揮所的其他同志都帶著睏意依然在朦朦朧朧渾然之中。林彪連問三句:“為什麼那裡繳獲的短槍比長槍的比例略高?為什麼那裡繳獲的小車比例比大車略高?為什麼那裡俘虜的軍官比士兵比例略高?”
別人還沒有想明白是怎麼回事?林彪走到地圖前,指著胡家窩棚說:“我猜想,不!我斷定,敵人的指揮所就在這裡”!
然後,他清醒地口授命令,追擊胡家窩棚逃跑那部分敵人,堅決把他們打掉!參戰各部隊採取分割包圍的辦法,把失去指揮中樞後會變得混亂不堪幾十萬敵軍切成小塊,逐一殲滅。
果然,逃脫不久的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9兵團司令官廖耀湘剛和另外一支部隊會合,還沒有來得及休整及調整部署,就被我軍將他的新指揮所團團包圍。最後,這位國民黨中將廖耀湘不得不穿著滿身油漬的炊事員服裝從俘虜堆兒裡站出來,無可奈何地舉起雙手向我軍投降:“我就是廖耀湘”。
東野的部隊,很多指揮員都會用數字打仗。用數量殲滅質量,用計算的辦法殲滅敵人。
當年,39集團軍某師一個團在攻打彰武的戰鬥中,打彰武縣東南角的一個小苗圃,這地方不大,敵人只有一個排在裡面。但是,如果這個苗圃拿不下來,部隊在彰武縣東南角就缺失一個突破口,大部隊就攻不進去。所以,必須把苗圃打下來。這個師的2團是主攻團;1團是第二梯隊。師長鍾偉命令1團天亮前必須把苗圃打下來;天亮後2團要突破攻城。
1團團長指揮用一個連去打苗圃,沒打之前,團長動員連隊幹部:“我們怎麼打這個仗,刀要磨得尖尖的,刀刃要弄得硬硬的”。
這個連第一次衝鋒被打下來;第二次衝鋒又被打下來;第三次衝鋒還是被打下來。全連都被打掉了,小苗圃也沒打下來。
鍾偉師長得知後非常不高興,他沒有直接找團長,而是轉彎隔著一層找到了副團長,他問副團長:“你們是怎麼搞得啊”?
副團長說:“報告師長,是團長親自指揮的”。
鍾師長批評說:“你們打得是什麼仗啊”?接著,鍾偉師長就把他罵訓斥了一頓,並喝令道:“我命令你帶一個連上去,天亮前必須拿下,拿不下來我要你的腦袋”。
副團長滿口答應:“是!我馬上執行命令,請師長放心,我保證拿下”!
副團長放下電話,就帶著一個連上去了。這個副團長比較聰明,上去後他沒有按照團長部署的打法,為了“勤儉節約”消耗小,一個排、一個排地往前衝。而是一股腦帶著全連集體衝鋒。
這位副團長就算了一筆賬了,你是一個排,我是一個連,你有多少火力能一下把我一個連完全打掉?
就算你火力猛,打掉我半個連,我還有一半能攻進去,把你全部消滅掉,我也算完成任務了;
就算你打掉我三分之二,我還有三分之一的人進去,也能把你消滅,我也算完成任務了。
所以,他豁出來搞了一個全連衝鋒。全連衝鋒,這位副團長還有一本帳,他搞了三個爆破組。如果第一個爆破組被敵人打掉了,我還有第二個,甚至第三個爆破組。
敵人在陣地前設定有鐵絲網、鹿砦等障礙物,攻擊前必須要有爆破組實施爆破,否則我軍無法攻擊。如果只有一個爆破組,被敵人打掉了,下一步就無法再組織實施了。
打仗的目的,在於想辦法完成上級交給的戰鬥任務。完不成任務不是合格指揮員,完成任務是第一位的。在塔山阻擊戰中,下級不斷向林彪報告部隊傷亡情況,林彪嚴肅地說:“我不要傷亡,我只要結果”。
副團長安排的三個爆破小組全部爆破成功。爆破成功,就完成了第一步;第二步部隊衝上去,拿下了苗圃,勝利完成了戰鬥任務。
天亮後,擔任主攻任務的2團順利完成了突破任務。什麼叫了解情況?古人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仗怎麼打才能取得勝利,要經過計算,統籌用兵,科學用兵,合理用兵,這也叫了解情況。
第五,指揮員堅持靈活機動堅決果斷才能打勝仗。39集團軍在解放戰爭時,有一個營消滅敵人一個營的戰例。原總參作戰部長王扶之同志在39集團軍時,就有用一個營殲滅敵人一個營的戰例,這樣的戰例在我軍非常少見。
顯而易見,當年我軍的武器裝備和敵人相比,相差甚遠,絕對不能和敵人同日而語。
紅軍時,我們是長矛大刀,敵人是步槍、機槍;抗戰時,我們是小米加步槍,敵人是山炮、機槍,甚至還有裝甲車、飛機;解放戰爭,國民黨部隊已經是美國裝備的機械化步兵了,我們還是小米加步槍。我軍的武器裝備完全靠打敗敵人而獲得供給,那時在我們的隊伍裡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口頭禪:“蔣介石是我們的運輸大隊長”。
在這種不對等的武器裝備條件下,我軍要想取得戰鬥勝利,只能靠夜戰、近戰;依靠“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拼的是戰鬥作風,拼的是機智勇敢,拼的是戰術思想,拼的是革命精神,而不是單靠手中的武器,當年鍾偉師長三次“違反”命令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王扶之同志用一個營的兵力消滅敵人一個營,為什麼能取得勝利?這就是沿用我軍慣用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王扶之同志作為指揮員,總是親臨戰鬥前沿,當他帶著一個營到敵人前沿時,出其不意迅速抓住了敵人的哨兵,透過哨兵瞭解到敵人的部署情況。這時,他沒有退回部隊,耽誤時間組織進攻;而是迅速抓住戰機,覺得這就可以下達命令採取行動了。他出其不意,向營長一招手說:“上”!部隊馬上就跟了上去。
這就是林彪在“四快一慢”戰術裡說的“指向敵人要快,抓住敵人準備要快,突破後擴大戰果要快,擊潰敵人追擊要快”。
此時,渾然不覺的敵人正在睡覺。部隊進去以後,敵人已經來不及準備反擊。睡覺的敵人手中沒有武器,槍都在一邊靠著呢。個別敵人得知我軍打進去了拿起槍來打了一陣,就斃命或當了俘虜。
這就是39軍一個營消滅敵人一個營的戰例,靈活機動、堅決果斷,沒有命令,掌握了敵情可以突擊作戰取得戰鬥的勝利。
鍾偉師長“違反”命令也是這樣,東總司令員林彪命令,39軍某師順著三葛家過鐵路東,配合38軍兄弟部隊消滅敵人的一個加強團。
這時,鍾偉師長接到下面一個團送來的報告,“靠山屯有敵人兩個營”。鍾偉師長想,林彪命令我部參加戰鬥打掉敵人一個團,我這次去只能消滅他一個營,靠山屯有兩個營呢,我的部隊到現在還沒有打仗呢?不行,違令我也不去了,下命令打靠山屯的兩個營。
這時,林彪又一次命令,部隊加快速度,趕快透過到鐵路以東參加戰鬥。鍾偉師長機智地給林彪發報說,我師已經打進靠山屯,消滅敵人一個營。現我部隊傷亡,帶著不少敵人俘虜,行動不便。
林彪聽到情況後,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於是,就批准了這個師的作戰行動,該師就這樣消滅了敵人兩個營。
就在此時,敵人又上來一個師。鍾偉師長馬上向林彪報告,要求總部趕快派兵增援,我現在還沒有上去,敵人又來了一個師。
東總司令員林彪順著鍾偉師長的思路,也改變了作戰部署,他一琢磨:“好啊,咱們已經構築有工事,敵人此時還在路上,他們來不及構築工事,這是消滅敵人的好機會”。
當時,林彪就改變了主意,不是命令2縱(39軍)配合1縱(38軍)作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命令1縱(38軍)和117師順著河溝把敵人堵住,配合2縱(39軍)殲滅敵人。
1縱(38軍)急轉直下,轉向39軍某師“部署”的作戰地點,38軍的兵跑得累壞了,最後全殲敵人一個整師,這次戰鬥消滅敵人一個師外加一個團。
鍾偉當師長,曾有三次“違反”命令打了勝仗,他不但沒挨批評,還受了獎勵。東野司令員林彪就曾經表揚過這位師長:“作為一名師級指揮員,就應該像鍾偉那樣,敢於打違抗命令打勝仗”。
林彪這樣評價鍾偉師長,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解放軍有嚴明的紀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第一條,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誰敢違抗軍命?但由於鍾偉敢於戰鬥在第一線,對前線敵情瞭如指掌,做些區域性調整,打了勝仗,消滅了敵人,也符合毛澤東的作戰思想“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讚賞鍾偉“敢於違抗命令打勝仗,”這句話除了林彪,誰也不敢說。因為這有悖於我軍的指揮原則,容易混淆作戰的指揮系統,這也是一件“逆天”大事。
林彪講敢“打違抗命令的勝仗”,自有他道理,他要求指揮員要針對敵情變化,執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但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違抗命令”。這一點我們在執行命令和理解其中含義的時候,一定要清楚其中道理。戰役指揮在於上級籌劃;戰鬥指揮在於下級指揮員的頭腦與謀略。
所以,一直以來,只有林彪肯定是“打違抗命令的勝仗”。其他人誰也不敢說這句話,最後認定,是“打沒有命令的仗”。沒有命令的仗,誰都敢打,違抗命令的仗,一般人不敢打。作為組織指揮系統,上級一直沒有下這個定論。
後來鍾偉師長當了軍長,讓他當副軍長。他說“我不幹”,他不當副軍長。他向領導表態:“你說我行,我就當頭兒;你說我不行,我就當師長,帶一個師保證打勝仗”。
曾任39軍軍長的吳信泉中將 指揮作戰細緻 戰前集中指揮員詳細勘察地形 把各支部隊的任務詳細劃分
部隊從那條道路進去,打擊誰計劃的非常詳細 指揮員的任務就是帶著部隊衝鋒
吳信泉中將說 勇敢加技術就是戰鬥力
鍾偉將軍的秘笈就是靠前指揮 部隊前線在哪裡 他就在哪裡 他敢打沒有命令的戰鬥
林彪在戰場上善於用數字打仗 分析和判斷敵情
胡家窩棚戰鬥林彪分析出3縱打進了敵人指揮所 他命令猛打 抓住了敵人剿總副司令廖耀湘
國民黨東北剿總副司令廖耀湘
活捉國民黨中將廖耀湘
原39軍115師副師長王夫之將軍 他也善於靠前指揮 帶領343團打瀋陽 打天津入朝作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敗了以美國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 俘虜的美軍
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志願軍部隊歸國歡呼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