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研究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一個普通人,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儒家文化。
我們普通中國人,講究家庭觀念,親情的重要性,這都是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我本人也是非常贊同儒家的這種觀念的。我們知道,儒家的價值觀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這種發展的過程就像是我們爬樓梯一樣,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走。首先需要爬過的臺階就是個人的道德修養,一個人需要首先把自己的道德品行加以修行。然後呢?需要爬過第二個臺階,那就是家庭的和睦。家庭和睦美滿以後,面對的就是第三個臺階了,那就是要把個人的品行和家庭的和睦推廣到國家和社會中,使國家社會得到治理,最終使國家社會變成一個美好的區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個過程中概括。
按照我們通常的說法,如果一個人能夠修養品行,最終把這種品行推廣到社會上,能夠治理社會,那麼這種人就是成大事的人。
如果一個人希望成大事,那麼他心中必然希望世界和平,社會和諧,希望每個人都過得好,每個人都品行高。
但是,我們發現有些人在做大事的過程中,過於不拘小節了。我的意思就是說,有些人乃至聖人,有時也忽略了對具體的個人的尊重。
我們知道,王陽明是被稱為聖人的人。他的成就不需多言,但是難道他對待每一個人就是完全完美的嗎?
說有一次,王陽明要去某地執行任務,因此需要坐船。可這時天黑了,船家不願意開船,王陽明便怒了,當場就要拔劍殺了他。旁邊的人立馬勸他,說“此時不宜殺人,割掉他的耳朵就可以了。”王陽明才沒有殺這個船家。
我們當然知道,王陽明乾的事是大事,一個小小的船家在幹大事的人面前並不算什麼。但是,幹大事是為了每一個人,社會國家就是由每一個人組成的,船家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有什麼理由不尊重他呢?
中國有一句成語,叫“細大不捐”,捐,就是放棄的意思。意思就是大的小的都不要放棄。我想,這才是成大事的所要追求的。
我們說,不要愛虛擬的人,要愛具體的人。如果,我們心中有虛擬的愛,為了這個我們就不可以不尊重具體的人了嗎?
我們需要處理的是這兩者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