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人類無法反抗,也無法逃避。既然終究會死,人為什麼還要活著?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於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回答。
中年人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為了父母。年輕人為了上學,為了自己的理想抱負。而老年人則一心是為了自己的孩子。
在人的一生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忙碌的,一直為了很多身外之事忙碌,併為了這些身外之事而活。
很少有人能夠信誓旦旦地說出:“我活著就是為了我自己,為了理想,為了自由。”
因為,對於絕大部分人而言,活著不是自己主動的選擇,在出生之前沒有人詢問自己要不要出生,要不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是被迫接受,只能選擇被生出來,只能被迫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經常能夠看到很多人抱怨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活著沒有意思,幾乎每日重複一件事情,沒有火花,也沒有希望。
殊不知,人一生的意義所在就在於實現了我們最為人的特點,即追求熱愛,嚮往自由。站在哲學的角度上來看,人類是這個世界的一種客觀存在,這種客觀存在與其他動物是一樣的。
但是,人類又是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因為人類擁有思維,擁有主觀意識,相較於其他動物,人類更加理性。
心理學家認為,理性的能力決定了人類的存在價值。如果一個人活一輩子只是為了生兒育女,繁衍後代,那麼無疑這個人的一生是既可悲又可笑的,這種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和意義與其他動物沒有區別。
要說什麼一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那一定是在這個世界上留有一些存在過的痕跡。
存在主義心理學流派認為,人類一生的終極目標就應該是自我實現,這也符合馬斯洛需求的說法,將自己的獨特性與主觀意識發揮的淋漓極致,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生活熠熠生輝。讓自己能夠發光發熱來溫暖和影響身邊的其他人。
人生短短數十載,每個人都應該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做一些讓自己內心充實的事情。
著名心理學家Owen ya指出,人生的主題離不開死亡、孤獨、自由以及生命的意義。並且歐文亞認為,即使人類生活在群體之中,依舊會感受到孤獨。
孤獨的最高形式即是躺在他人的懷中孤獨。有的人活著,但是他已經死了,而有的人死了,他卻依然活著。
一個人即使去世,他對於別人的影響也不會隨之而去,很多人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和改變別人的一生。
而當一個人活著,卻沒有人記得他,注意他的時候,他的影響力也就不復存在了,這才是真正這個意義上的死去。
那麼,什麼才是自我實現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aslow提出了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自我實現是人類的終極需求,具體而言指的是一個人的才能和潛力在適合的環境之下充分展示,個人理想和個人抱負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得以實現的過程。
自我需求的實現,就像一個攀登的過程。能夠攀登到山頂的人,都是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特長的人。自我實現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會令人流連忘返,而肉體上的快感確實轉瞬即逝的。
但是很多人卻錯把肉體上的快樂當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最後一事無成。人生的意義絕對不是簡單的肉體快樂。快樂是虛幻的,是虛無縹緲的,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刺激,是一種主觀的感受。
你能夠接受一事無成的一生嗎?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個不被別人認可和注意的人生是不值一提的。”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是充滿痛苦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人們感受到痛苦,但是,一切慾望都被滿足之後,人生又會變得無趣。
人生就是一個在痛苦和無聊之中不斷搖擺的過程,如果想要逃脫這個過程,只有將自我實現當成人生目標。
快樂不應該成為一個人的人生目標,更不是一個人存在的意義。快樂僅僅是一種感受,是我們在做成一件事情時候的感受,這樣的人生才足夠有意義。
人的一生如果僅僅是生了一兒半女,簡直沒有任何意義,且這樣的父母也很難能夠得到子女的認同,更會形象子女也成為一事無成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