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場上,資訊的互動和通達是保證戰鬥的重要基礎:軍團之間需要通訊,深入敵後的特種部隊需要和前線指揮部保持溝通,預警雷達與火控系統需要資訊資料鏈,甚至戰爭的雙方都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資訊互通。而越是現代化的軍隊,就越重視戰場的資訊權、電磁頻譜掌控權。
在本世紀初爆發的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之所以“吊錘”對手,除了掌握制空權外,奪取電磁權也起到關鍵作用。在戰爭初期,美軍的反輻射導彈便接連摧毀了伊軍的雷達站、指揮中心,讓無數防空導彈成為“睜眼瞎”,聯軍戰機如入無人之境肆意轟炸。
而在1986年美軍對利比亞發動的“黃金峽谷”行動中,電磁戰飛機同樣起到了關鍵的“踹門”作用,為後續空襲行動鋪下坦途。
在未來的大國戰爭中,奪取電磁權的重要性幾乎超越了制空權,它突破了傳統的海陸空天地理限制,將對抗帶入電磁空間,成為新的作戰先導並將貫穿整個戰局。只有牢牢把握住電磁權,預警雷達、預警機、間諜衛星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精確制導武器才能用到實處,己方的排兵佈陣才能按計劃進行,對戰場形勢才能瞭然於胸,任何危機都能得到提前預判。反之如果喪失了資訊權,在複雜的戰場上就成了兩眼一抹黑,只能被動挨打。
因此,基於對未來戰爭的預想和準備工作,用於摧毀敵方資訊系統的武器也應運而生。除了傳統的反輻射導彈等物理打擊手段外,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磁脈衝武器、高能鐳射武器和大功率微波武器的作用越來越被凸顯。
而這其中,尤以“第二原子彈”之稱的電磁脈衝武器威力最大,破壞力最強。如果說電子戰飛機在戰場發揮的作用是“以點破面”,那電磁脈衝炸彈便是“橫掃一切”,在其攻擊範圍內,大到軍事指揮所、防空雷達、無線電臺,小到衛星電視、收音機、個人通訊裝置,都將遭到無差別的毀滅性打擊。
實際上,電磁炸彈的原理在數十年前就被科學家們發現,最早出現於核爆炸中。
1961年,蘇聯在新地島進行的一次核爆試驗中,致使數千公里範圍內的電子系統全部失靈,軍隊一個多小時都處於無人指揮狀態。
後來,科學家們又在多次核爆試驗中發現了這一奇特的電磁空白現象,經過探究後發現,原來在核爆瞬間,除了釋放出大量的光熱輻射外,還會使上千公里範圍內形成一座高壓電磁場。
若干年後,專用於癱瘓電力系統的非核爆電磁炸彈應運而生。根據其當量大小,它的影響範圍可以小到一片區域,也能大到整個國家。在實際衝突中,不殺一兵一卒,就能讓對手失去戰鬥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生活中的電氣裝置越來越普及,軍力的現代化程序也與資訊科技的發展緊密相連,這無形中讓電磁戰武器的殺傷作用越來越大——一枚超級炸彈,就會引發停電停水斷網的危機。
也許下一次大戰降臨時,看不到蘑菇雲騰空,只見一道閃光劃過、一聲巨響過後,所有的晶片都被烤焦,所有的城市停電,任何依賴電控系統的裝置都停止工作。如果全球爆發大規模的電磁戰爭,科技革命的成果將被毀於一旦,世界將倒退200年。
實際上,鑑於電磁脈衝彈的巨大威力,它已經被列入“第三代核武器”的範疇。而在頂級軍事大國之間,一場堪比核競賽的電磁競賽,已於無形中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