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節氣過後,秋季開始向冬季過渡,人體陽氣逐漸潛伏,進入“封藏”的時期。服用膏方的日子即將到來。
中藥膏方的歷史悠久,有著數千年的歷史,起源於兩漢,發展於唐宋,興盛於明清,豐富於當代。最早有關內服和外用膏劑的記載出現在《黃帝內經》中,宋代的十全大補膏和清代的益母草膏一直沿用至今。膏方經歷了從外用到內服、從補益到補治結合理念的轉變,幾千年的歷史沉澱孕育了獨有的膏方文化。
膏方集補中寓瀉、瀉中寓補、攻補兼施於一體,具有扶正達邪、治病糾偏、調整體質等多重作用。透過緩補慢調,平衡陰陽氣血津液、營養五臟六腑、調暢經絡,適用於因病致虛、因虛致病的慢性疾病和未病先防的亞健康人群。同時膏方具有量身定製、虛實兼顧、藥物濃度高、易吸收、藥效緩和而持久、服用方便、口感好等特點,適合於慢性疾病患者特別是不能耐受中藥湯劑患者的長期調治。冬季陽氣潛伏,人體也正好處於“封藏”的時期。此時服用膏方,可為來年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和順、減少舊疾復發打好基礎。
風溼病是一組累及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和各組織器官的慢性疾病,屬中醫“痺病”的範疇。氣血津液不足、陰陽五臟虧虛是內因,風、寒、溼、熱、痰、瘀侵襲是外因,氣血瘀滯,寒凝熱結,痰阻飲留是病機。病位在皮肉脈筋骨五體,與五臟相關。肝主筋,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若五臟虧虛,氣血津液陰陽失衡,五體失養,風寒溼熱之邪乘虛侵入,鬱久化為痰瘀毒,痺於五髒。因此,風溼病不僅是五體痺,更是五臟痺,且以肺腎最為常見和突出,遷延難愈,需要長期治本治療。而膏方符合“治病必求於本”的治療原則,適合需要扶正固本、濡養五體、整體調治的慢性風溼病患者,糾正陰陽氣血津液失衡,使臟腑調達,筋脈通順。
膏方治療的適用範圍體現在以下型別的風溼病:
1. 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等脊柱關節病以及退化性風溼病的病本在於肝腎虧虛,陽虛腎虧和外感風寒為多見。腎氣通於冬,寒氣盛,肝氣通於春,風氣盛,冬季給予補肝腎,強筋骨,祛風寒膏方治療,對於這類筋骨病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既能在當令補腎溫陽壯骨,又能預防性補肝強筋,減少來年發病。
2. 系統性紅斑狼瘡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屬於多器官多系統的疾病,五臟六腑均易傳變,因此慢性期的調治尤為重要,未傳變的避免傳變,已經傳變的避免進一步向裡傳變。這就是中醫的獨到之處,即未病防病,已病防變,已變防多變。
3. 乾燥綜合徵既有津液虧虛的表象,又有肺脾腎虧虛的病根,病程中多呈慢性發展。透過辨證和辨病結合,給予潤肺健脾益腎,養陰活血生津標本兼治,不僅能改善口眼乾燥的症情,還能扶正固本,具有一定優勢。入秋前潤燥生津治療,入冬前膏方強化固本生津治療,同時防止向裡傳變。
4. 多肌炎和風溼性多肌痛屬脾腎虧虛,在健脾補腎、祛邪通絡中藥基礎上,冬季切換成中藥膏方可以強化補益脾腎、活血通絡、扶正達邪的功效。
5. 結締組織病繼發的間質性肺病遷延難愈,易感染,往往是風溼病死亡原因之一。冬季是間質性肺病患者容易發病的季節,中藥湯劑和膏方在補肺益腎,扶正固本上具有一定優勢,冬季服用膏方的目的是控制病情,阻止病情進展,平穩撤減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避免感染。
6. 冬季是雙手發白發紫的雷諾綜合徵加重的季節,繼發雷諾綜合徵常見於硬皮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混合型結締組織病、類風溼關節炎等風溼免疫性疾病,遇冷加重。冬季陰氣極盛,陽氣潛藏,藉助膏方整體調治虛寒血瘀之體,猶如一股暖流溫陽通脈,驅陰散結,恰到好處。
7. 因體虛或產後,出現畏寒怕風、手足不溫、腰膝痠軟,遇冷則關節肌肉痠痛,雖然各項免疫和炎症指標正常,中醫認為是氣血不足,營衛不調,五體失養之痺證,屬於廣義範圍的風溼病,適合冬令膏方緩緩圖之。
風溼病多為自身免疫性疾病,西醫治療以抑制免疫為主控制疾病,感染是常見的併發症。而使用大補的藥物如人參、靈芝等提高免疫力又容易啟用抗體,引發疾病活動。因此,既要控制病情,又要減輕藥物的毒副反應,需要因人因時因病情制定的中藥膏方,整體、全面、個性化辨證施治,增效、減毒治療風溼病。
陳薇薇(上海市中醫醫院風溼病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