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lys資料顯示,蘋果在2021年實現了成功逆襲,以22%的市場份額坐上了全球智慧手機的頭把交椅;三星以20%的市場份額,緊隨其後;小米排在第三,為12%的份額。
這一結果,幾乎是對12月底雷軍信誓旦旦地宣稱全面對標蘋果,三年全球銷量第一的諷刺。
在那個時間點,雷軍彷彿還是非常有底氣,畢竟,在第三季度的銷量一度超越了蘋果,成為第二。
按道理說,小米佔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國內疫情控制最好,華為被迫放棄了絕大部分市場,2021年又是國貨備受推崇的年份,三星在我國國內市場份額較小,這無疑是一個大好時機,小米沒能衝頂,看來實力還遠遠不夠。
之所以出現了這樣的局面,倘若真要找“藉口”的話,有兩層因素可供參考:其一、榮耀品牌獨立後,市場份額開始恢復;其二、蘋果“降維打擊”,這或許是其在第四季度超越小米、三星的根本原因。
iPhone 13賣得好,就連對手們也不得不承認的。
蘋果為吃掉華為被迫讓出的市場份額,採取了“降價”策略,以反國產手機的漲價大背景。國產手機漲價也是有原因的,原材料價格上漲,晶片短缺,而蘋果為啥有“降價”的底氣?
蘋果手機的毛利率,本來就高嘛!
從現實資料上來看,站在食物鏈的制高點,向下蠶食,顯然要輕鬆得多;而想要從低端往高階跨越,很顯然會有意想不到的鴻溝。
所以,蘋果僅此一招,就打得其他品牌稀里嘩啦了。
當然了,眾多品牌也不甘示弱,打算圍攻制高點,近期紛紛在高階手機領域發力,甚至有點發熱了。這個發力點,就是摺疊屏,國產品牌爭相推出自己的摺疊屏手機。
榮耀負責人近日也有類似雷軍的言論,聲稱摺疊屏給了我們一個彎道超車蘋果的機會;雷軍在高呼全面對標蘋果後,股票市場,小米集團開啟了大額回購;國內其他品牌,同樣爭先恐後推出…..
然而,蘋果,卻按兵不動。
我們重新審視摺疊屏手機,最先推出的是三星。眾所周知,三星在外觀設計上,最喜歡第一個吃螃蟹,比如多年前,人家還搞過曲面屏手機。
隨後,華為也推出了自己的摺疊屏手機,這是引起其它國產品牌爭相效仿的原因。
有一說一,華為為啥要做摺疊屏?
庫存裡的晶片已經不多了,並且已經算不上第一流工藝的晶片了,為了物有所值,保持自己的研發能力,嘗試一下摺疊屏,未嘗不可。
其他品牌跟風,顯然沒有考慮好自己的市場定位,當然了,有人認為這是挑戰蘋果地位的時機,搏一搏,也是一種心態。
我們放開摺疊屏能否成為未來智慧手機的主流不提,倘若相關工藝成熟,成本可控,蘋果推出相應價格的摺疊屏,消費者會購買誰的手機?
競爭的實質,不是硬體裝置,而是軟體,消費者都知道,各大品牌廠商難道不知道嗎?
一旦遭遇到蘋果再次降維打擊,到時候的恐怕很多品牌仍然沒有招架之力。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安卓系統的缺點,過於明顯了。
技術上,各大企業可以捫心自問,是否有挑戰蘋果生態的技術實力。
當然了,國內品牌野心家不少,技術實力彷彿可以放在一邊。
不過,依靠舊有的品牌,直接應對蘋果,顯然是策略上的失誤。
由於華為晶片問題遭遇到了卡脖子,而其他品牌,已經根植於消費者心中一個低端品牌的形象,正如咱家開頭所討論的,從低端品牌,躍升成奢侈品,這讓消費者無法接受的;而奢侈品,稍稍放點水,消費者就會趨之若鶩,這就是蘋果“降維打擊”的成功之處。
當前來看,除了華為之外,其他品牌想要躍升成高階手機,牌子恐怕都叫不響。
營銷,也要有策略。
華為當年的策略,事實證明是對的,分品牌運作,或許是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