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引起國內網友瘋狂吐槽。
這篇名為《2021社會趨勢背後的“經濟課”》的文章,對美國紐約去年的一些重要社會趨勢進行了盤點。
而其中,“二維碼無接觸點餐”赫然在列。
對此,國內小夥伴震驚了:Excuse me?2021才用上掃碼點餐?國外太先進了吧!
甚至,這事還一度衝上微博吐槽熱搜。
也難怪大家反應如此強烈,畢竟在我們印象裡,掃碼點餐這事早就刻進DNA了。
剛好,在昨天的迪拜世博會直播上,騰訊作為中國科技企業代表,正好也提到了國內盛行的“碼上生活”現狀,和它所帶來的便利和效率。
目前,中國的掃碼下單已經基本成為餐廳、超市的標配。國內的一線城市,比如深圳,在今年已有97.02%的商家採用了掃碼消費的營業模式。
和一些“才用上”的海外國家相比,我們不僅起步早得多,普及率也高出很多了。
其實,這次掃碼點餐在國外的“文藝復興”也不算個例了。
最近,幾年不少所謂的國外流行趨勢,在我們看來卻格外的似曾相識。這並不是錯覺,而是一股數字化科技的“東風西漸”風潮,已經在全球刮起來了。
目前,國內數字化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從2011年國人開始使用微信到現在,數字化就已經慢慢融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這種“生活只需一個二維碼”的大好局勢,海外國家表示也想擁有。
至於如何擁有?當然是:拿來吧你~
就比如,前文提到的掃碼點餐,國外也有模有樣的學起來了。只不過,他們的操作和我們有億點點差別。
比如,紐約時報裡誇讚的美國餐廳二維碼點餐模式,他們的二維碼掃出來,可能會有兩種開啟方式。
有一種可能,你掃出來的其實是餐廳選單的PDF版,放大縮小看完後,還得叫服務員點餐。
另一種可能,就是我們熟悉的點餐頁面,直接點菜支付下單就好。
但是!由於國外的掃碼點餐系統並不是基於咱們微信小程式,而是由不同技術公司開發出來的。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你每次去不同餐廳掃碼點餐,你都需要重新填寫一次個人資訊,重新繫結銀行卡。
一頓操作猛如虎,人可能要餓暈過去。
所以,不少歪果仁很羨慕國內這種一掃一點一下單,就能坐等美食的絲滑操作。
而且,基於微信平臺的掃碼,可以讓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變得方便簡單。
不管是點餐、買電影票、預約健身課這樣的小事;還是像取公積金、預約辦理身份證、護照這些正事,都可以透過掃碼進入小程式搞定。
而像日常出行等方面,一樣可以在海外感受到很多既視感。
以共享單車為例。就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年底,胡志明市隆重舉行了共享單車投放啟動儀式,越南小夥伴終於第一次享受到共享單車的便利。
共享單車?夢迴2014了有沒有!
當時是共享單車在國內發展最迅猛的時期,湧現出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各種共享單車,絕對是當時的頂流。
而現在,國內的大家已經見怪不怪,或者說已經是很平常的一種出行方式。
與之類似還有地鐵、飛機等各類出行交通工具,掃碼就能登機的操作,已經取代了以往的各種紙質票。不僅環保,也節省了不少時間。
購物買買買這方面,就更不用多說了。
就在前不久,澳大利亞政府突然官宣,2021的聖誕節前,澳洲將正式進入掃碼支付時代!澳洲消費者可以使用掃碼支付的方式購物。
對此,中國小夥伴只能微笑祝福:恭喜,你們終於也用上了!
直播帶貨這種模式,更是如此。
這些年這種直播+購物的電商模式,屬實已經在中國玩明白了。而在最近兩年,一些海外國家也開始研究如何打造出自己的“李佳琦”。
去年,彭博社還專門發文指明美國直播帶貨的現狀:美國在直播帶貨領域已經落後中國。但已有一些科技公司意識到這點,並開始學習中國的電商模式。
於是,我們看到亞馬遜、Facebook、沃爾瑪也紛紛推出自己的直播帶貨平臺。
可以說,近十年來,我們基於微信生態,讓數字化生活融入到日常當中,二維碼的普及,也讓很多人的衣食住行更加方便。
而當後來新冠疫情開始後,中國也可以快速反應,用健康碼助力疫情防控。
在昨天的世博會直播中,也展示了微信掃碼是如何助力行程流調、核酸檢測、疫苗預約等工作的。
而看到這些真實成績後,國外很多國家也都紛紛把“海外健康寶”安排上了。
美國、澳洲、俄羅斯等都已經開始把二維碼作為迅速找到新冠患者及其接觸者的行動軌跡的工具。
當然,他們看到和學習的可並不僅僅的一個小小的二維碼,而是以小見大,窺見了中國在模式和發展上的數字化創新,以及服務整個社會的決心。
當然,中國的數字化科技,並不僅限於讓生活更便利,而是有著更大更遠的目標。
這其中就包括,讓科技為全社會創造幸福感、讓傳統透過新思路煥發新生。
過去,說到全球慈善捐款大戶,大家好像都會想到美國。
的確,從官方資訊來看,2020年美國的捐贈總額有4714.4億美元,但其中近7成來自僅佔美國人口1%的富豪的個人捐款。
比如一年能捐34億美元的巴菲特、捐26億的比爾蓋茨…
但個人捐款總數多,並不等同於捐款的人數多。特別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興起,中國公益事業有了火箭般的飛躍。
要說參與人數,我們可完全不輸。
2019年民政局曾釋出資料,僅上半年中國網友就捐了18億人民幣。
這筆鉅款來自1/3的中國人,雖然其中95%的捐款不超過1塊錢,但卻是4.6億人微小善意的積少成多。
當然,這也是因為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用手機和網際網路獻愛心,讓善意可以瞬間匯聚,有效觸達了越來越多需要幫助的人。
據官方統計,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每年在99公益日上的捐款,從2015年的1.27億增長到2020年的23.2億元,累計捐款人次超1.55億人。而這僅僅是9月9日這一天的數字。
過去人們想要捐款,需要拿著現金和存摺跑到專門的機構,不僅繁瑣速度也慢。
但現在,無論何時何地,就算只有幾毛錢、幾塊錢,你都能隨時捐出去。真正實現了全民參與,一呼百應。
去年7月,河南特大水災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7月20日騰訊公益上線救災專案,僅3分鐘後收到網友的第1筆善款,15小時52分鐘後捐款總額突破1億;
一週後,騰訊公益平臺收到超過926萬人次的愛心捐贈,累計捐款超過4.7億元。
不只是捐贈數字,我國網際網路公益的用途更加多面。
據《2020美國慈善捐贈報告》顯示,美國的捐贈款大多用在宗教、基金會、教育等方面,特別是宗教,美國每年要將3成的捐款用在宗教上,用於個人救助的相對較少。
我國公益慈善則用於教育、扶貧、救災、生物多樣性等不同領域。真正做到來源於所有人,用之於所有人。
更重要的是,公益慈善的方式也在不斷升級。
如果說過去的慈善只是“捐”,簡單粗暴地給錢只能幫助解決一段時間的開支,但是錢花完又難以維持生計了;
如今的公益專案更注重於“創”,用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的話,就是把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意轉化成產品或服務。
比如由騰訊基金會參與捐助的“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專案。
甘肅東鄉族群山起伏,溝壑縱橫,是甘肅最窮的地方。東鄉婦女常年忙於家務農活,沒有獨立經濟來源,家庭地位也很低。
但是同時,東鄉族有悠久的刺繡文化,百分之八十的婦女都會刺繡。
東鄉刺繡
“東鄉繡娘”專案便是把東鄉家用刺繡與市場對接作為商品出售,逐步發展成刺繡產業。
創始人馬簫簫說,自己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幫當地家庭婦女賺錢,“只要給她們機會,她們就能把擅長的事情,做到發光發亮。”
三年多以來,刺繡徹底改變了東鄉婦女的生活。
2020年10月,馬簫簫帶領9位東鄉兒女,穿著手工繡成的傳統民族服飾,登上了國際時裝週的舞臺。
從常年居家看孩子做家務,到運用刺繡賺到人生第一筆收入,再到登上國際時裝週,“授人以漁”的模式讓公益助農真正實現了良性迴圈。
來自東鄉的天才媽媽走上T臺
類似“東鄉繡娘”的公益專案還有很多。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句我們從小聽到大的話,而這可能就是中國人的公益初心。
中國最引以為傲的還要屬傳統文化。
很多在海外的留學生可能都有感受:身邊越來越多外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但他們的興趣大多隻停留在片面的瞭解。
畢竟不是人人都可以來到中國親身體驗或是閱讀文獻深入研究。
好在,不斷精進的數字化技術為傳播和呈現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單單是書本字面上冰冷的文物與歷史。
就拿去年河南衛視的幾檔國風晚會來說。
河南衛視用數字化技術打破了傳統舞臺的呈現方式,讓每一首詩、每一句詞都浮現在眼前,誰看了不說一聲絕...
晚會的片段在國外社交平臺上不斷出圈。
很多外國朋友都看呆了,對舞臺本身和中國文化都讚不絕口。
日報君身邊的同學更是徹底迷上了中國,稱中國是一個“充滿神秘感和驚喜的國家”,疫情結束以後迫不及待想要到中國旅遊。
雖然疫情讓很多人的出遊計劃被迫擱置,但在科技新技術的支援下,海內外觀眾即便在家,也能隨時隨地感受中國文化魅力。
2017以來,騰訊與敦煌研究院先後推出了數字供養人、王者榮耀飛天面板、QQ音樂“古樂重聲”音樂會、敦煌詩巾、“雲遊敦煌”小程式和敦煌動畫劇。
其中,於2020年疫情期間推出的“雲遊敦煌”小程式,上線一年時間總訪問量就突破了3700萬,千萬使用者透過指尖雲遊敦煌。
在小程式中,人們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石窟建築,還可以參與多種形式的互動活動。
2021農曆小年還推出了“點亮莫高窟”功能。
利用移動數字技術和區塊鏈技術,首次在線上重新呈現一千年前莫高窟的點燈夜景,在網路空間復原了莫高窟燃燈民俗。
數字化已經作為一種技術力量,讓傳統文化以更鮮活的形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便已經過去千年,依然光彩熠熠地吸引和指引著所有人。
目前,騰訊正在用數字科技協助識別壁畫病害、幫助解決壁畫保護中遇到的難題,讓歷史的燦爛文化生髮於當下,永葆於人們心中。
作為世界公認的數字化大國,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人口規模、最活躍的數字經濟領域投資、最具活力的創業生態系統。
經濟、社會、教育、文化......數字化技術已經融入了我們日常,將很多“不可能”變為“可能”,又把“可能”變為“現實”。
說到底,科技的本質,就是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在未來,我們也將一起見證更多科技帶來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