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材料發展的初期,元素超導體和合金超導體及金屬間化合物超導體是主角。其中用得最廣泛的是鈮鋯合金、鈮鈦合金。因為它們的加工效能比較好,容易製成細長的線材。迄今為止,全世界超導線材用量的90%以上是鈮鈦合金線材。美國的費米加速器實驗室的磁體系統就是由1000個6米長的鈮鈦磁體組成的。中國自60年代中期也開始了鈮鈦合金線材的實用研究。鈮錫合金和鈮鎵合金也有超導性,但它們很脆,難以直接加工成線材,需要用特殊的工藝方法,如氣相法、擴散法、青銅法等才能得到線材。鈮鍺合金雖然超導臨界溫度比鈮鈦合金稍高,但目前還沒有進入實用階段,因為將它加工成線材的工藝成本很高。超導線材製成的超導磁體體積小,重量輕,使用方便,並能長期穩定執行,在技術領域中至今仍在應用,如在高能粒子加速器和正負電子對撞機中,超導線圈是最重要的元件。只是它們必須在23K的低溫下才能工作。因此要用液氨進行冷卻,而液氦是非常昂貴的。
在零下一百多攝氏度工作,真是比“廣寒宮”還要陰冷。現在通常把在液氨中才有超導現象的材料稱為低溫度超導體;而把能在液氮溫度(77K)下工作的超導材料稱為高溫超導體。所以這裡所說的“高溫”實際上溫度並不高,它只是相對於低溫超導體而言的。由於液氮比起液氦來說要便宜得多,因此高溫超導將是今後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