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龍和樑龍等大型長頸四足恐龍的早期祖先古槽齒龍是一種敏捷的兩足動物,它們會用前肢抓取食物,包括樹葉、樹枝和肉。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
古槽齒龍是一種30釐米高的恐龍,生活在2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是一種蜥腳類動物。這意味著,它與生活在晚些時候的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巨型蜥腳類恐龍屬於同一類群。
古槽齒龍後腿肌肉的用途更傾向於速度而不是力量,前肢肌肉則更適合抓取而不是負重。“然而,大約在2000萬年後的侏羅紀早期,它的後代已經轉變為行動緩慢的四足動物,其肌肉能夠支撐更大的重量。”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Antonio Ballell說。
Ballell和同事檢查了古槽齒龍的四肢和身體骨骼中與肌肉形態相關的肌肉插入點、凹槽、突出物、嵴和疤痕。古槽齒龍是最早被研究的恐龍之一,也是第一個被命名的三疊紀恐龍物種。這些來自英格蘭西南部三疊紀陸地表面一個古老裂縫的化石儲存得非常完好。
“這種情況並不常見。”Ballell說,“通常骨頭的表面會被風化掉,所以你看不到細節。”研究人員將化石的骨骼表面與現代鱷魚和鳥類骨骼的表面進行了比較,尤其是骨骼上曾經附著肌肉和其他軟組織的部位。他們還研究了現代蜥蜴的骨骼,並分析了之前從三疊紀和侏羅紀獲得的有關四足蜥腳類恐龍的資料。
他們發現古槽齒龍的後肢肌肉收縮得很快,因此能夠進行快速、敏捷的運動。“這是一個折中方案,因為產生大量力量的肌肉收縮緩慢,而快速收縮的肌肉通常產生較少的力量。”Ballell說,“古槽齒龍肌肉的位置和方向表明,它可以移動得更快,並且可能會快速轉彎。”
“相比之下,侏羅紀蜥腳類恐龍是‘巨型植食性動物’,這意味著它們需要四條柱狀的腿來支撐‘巨大的消化道’。”Ballell說。
古槽齒龍前肢的肘骨和肩胛骨上有“深深傷痕”的凹槽和其他痕跡,表明它們的肘部有很強的靈活性和伸展性。前爪和肩骨細長的形狀暗示著其肌肉較小、肩部伸展較少,因此不太可能作為負重肢體。髖骨也反映出恐龍肌肉的存在,這些肌肉可能讓這種恐龍——研究人員說它可能是雜食性的——用兩條後腿站立和行走。
“它們很可能用前爪抓握樹枝,從而獲取食物。”Ballell說,這雙前爪發育得很好。
“恐龍體態的進化相當複雜。”Ballell說,這些發現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恐龍——尤其是蜥腳類動物——如何以及何時從兩足行走進化到四足行走。(李木子)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doi.org/10.1098/rsos.211356
來源: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