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時代精神”
走進西三條衚衕 打卡紅色教育基地
迎建黨百年
魯迅故居坐落於西城區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衚衕,是魯迅1924年初購買並親自設計改建的,同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在這裡居住生活。
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走進故居,可以看到三間南房和三間北房,還有東西各兩間廂房,青灰磚牆,硃紅門窗,魯迅於1925年4月5日親手種植在院內的白丁香,經歷了近百年的風風雨雨,仍然生機勃勃。後院小而僻靜,月夜星塵,魯迅每每寫作到疲倦時,來這裡轉上一轉,舒一舒徹夜不眠而痠疼了的筋骨,或點上一隻捲菸,在這裡再構思新的篇章。故居正中堂屋是全家人洗漱吃飯的地方。
故居里最能表現魯迅不朽業績的就是北房當中向後延伸凸出的小灰棚,魯迅的書房兼臥房“老虎尾巴”。當時老北京普通百姓房子不夠住,通常會在房後加蓋小屋,形似老虎拖出的尾巴,因此老北京人風趣的把這種建築形式稱為“老虎尾巴”,魯迅稱它為“我的灰棚”。
“老虎尾巴”的整個面積不足10平米,書桌旁邊是個儲物架,裡面放著茶葉罐、點心盒一類的零星物品。在北窗下面的箱子上當年總是堆滿書刊,魯迅伏案揮筆的書桌是一個普通的三屜桌,桌面上有硯臺、金不換毛筆、茶杯、菸缸等物品,最引人矚目的是桌上那盞中號煤油燈,在這煤油燈微弱的光線下,魯迅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寫下了雜文集《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小說集《彷徨》的大部分和散文《野草》等。
“老虎尾巴”中魯迅的臥床最能說明魯迅在生活上毫無奢求樸素到幾乎簡陋的情況,這張床就是兩條長凳加上兩塊木板,鋪板上只有薄薄的被褥,棉布做的,已經用的很舊了,魯迅曾說過,“一個獨身的生活,絕不能常往安逸方面著想的,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
東面一間是魯迅母親的臥室。北房西頭一間是魯迅原配夫人朱安女士的住房。南屋外間是客廳兼書房,是魯迅會客兼藏書的地方。南房客廳的東壁上懸掛的一張炭筆魯迅畫像格外引人矚目,這是魯迅很賞識的青年畫家陶元慶的作品,他做的這張素描像深得魯迅喜愛。西邊套房南屋的裡間是個小客房,備有床鋪,有人來訪談興大發,不覺已到夜闌人靜之時,回家不便就在這裡過夜,在女師大事件和“三一八”慘案後的那些險惡日子裡,一些遭受軍閥迫害的青年,也曾在這裡避過難。
魯迅故居現已成為重要的人文博物館,對於研究和傳播20世紀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
今天的打卡活動就結束啦,歡迎大家持續關注海淀區檢察院紅色vlog行動,跟我們一起打卡紅色教育基地吧!
供稿 | 劉嘉琦
出鏡 | 劉家禾
影片 | 劉嘉琦、韓晴、劉樂
編輯 | 劉嘉琦、單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