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了兩年的疫情,把全世界大部分人鎖在家裡,
為了打發時間,人們多多少少會發展些愛好。
這兩年,歐美年輕人就出現一股新的愛好熱潮,
不是打遊戲,不是養寵物,而是——
種綠植。
在家種點仙人掌、多肉、綠蘿,既能淨化空氣,又能陶冶身心,不錯吧?
但媒體發現,歐美這股“綠植熱潮”實在有點太熱了,
很多人把家種成熱帶雨林,出現“植物囤積症”。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2020年,美國人在園藝上的消費支出比2019年高了18.7%,增長85億美元。
如此迅猛的增長,背後是人們在隔離期間消解苦悶,
畢竟不能出門,養貓養狗又太麻煩,還是植物好。
在臉書上,討論組“室內植物愛好者”的成員從2020年的4.5萬人,漲到如今的16.4萬人。
在Tiktok上,“tiktok植物”標籤(#plantsoftiktok)過去一年的資料翻了一倍,達到46億次點選量。
從油管到Ins,所有平臺都湧現大量“如何挑選綠植”、“如何培養綠植”的內容,養綠植變成年輕人的新風尚。
然後,絕大多數人都養太多了。
“根本停不下來。”25歲的Becca De La Paz說,她住在密蘇里州,養了100多盆植物。
“你買了植物,盡力養好它們,然後你看到另外六株植物,覺得也非常好,不能不買。家裡的植物太多了,我有段時間甚至看不到窗外。”
(Becca De La Paz)
29歲的Fern Morrissette也有同感。她養了200多盆植物,原本就有點囤積症,疫情期間因為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增加,導致情況更嚴重了。
“網上漂亮的植物照片和影片實在太多了,每次在Instagram上看到,我都想要。”
(Fern Morrissette)
最誇張的還是澳大利亞的Jorja Thomson,她在家裡養了1000多盆植物!
(Jorja Thomson)
看外面,她的房子還挺普通的,雖然植物也挺多。
但走進去,完全是進入一個新世界,瞬間從澳洲轉移到亞馬遜雨林。
客廳、走廊、廚房、臥室,所有能擺花盆的地方,都密密麻麻地放上植物。
她還在家裡建了一個溫室,精心侍弄那些不好養的花草。
植物囤積症不光年輕人有,中老年人也會患上。
來自印第安納州的大爺Kerry,就熱衷於購買植物,光是仙人掌就買了250多種。
看著家裡變成花圃,家人們忍無可忍,請來專門解決囤積症的節目。
在大吵一架後,老大爺終於同意把多餘的東西送出去。
(登上節目的Kerry)
在Ins的室內植物標籤下,這樣被植物覆蓋的房屋還有很多。
在客廳裡擺滿植物是基本的……
在書房裡擺滿植物也很常見……
厲害的還會在浴室裡放滿植物……
以及臥室……
普渡大學的消費學教授Eugene Chan說,很多植物愛好者都有囤積問題,購買植物是他們應對壓力的方式。
“這其實是一種購物療法。疫情讓人們渴望心理安慰,所以更有可能買新東西。”
這類似於口紅效應: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傾向於買一些不貴的小玩意,給自己獎勵。
之所以人們買植物,而不是其他東西,是因為植物確實有治癒心靈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疫情封鎖期間,室內植物能有效改善人們的情緒。
它能增加幸福感,降低壓力,甚至帶來更高的疼痛耐受力。
養了100多盆植物的Becca De La Paz說,治癒心靈確實是個理由,不過社交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導致囤積症出現的一個原因。
“油管上的消費文化非常盛行,和植物有關的影片中,永遠都是植物拆箱、植物運輸和購買植物最受歡迎。”
“在Reddit上‘家養植物’這樣的板塊裡,人們更是形成了一種氛圍:植物是永遠不會過多的,鼓勵大家陷入瘋狂購買。”
在網上,歐美的植物愛好者確實形成一種“多多益善”的氛圍,調侃自己的家哪怕變成森林,也要繼續買下去。
人們為此也製作了不少調侃的梗圖:
“當人們問你有沒有孩子時”
“當有人說你家裡真的沒多餘地方能種植物時”
某人:如果你敢再買一盆植物,我就和你分手!
我:(買了更多)
還有“自暴自棄”式的漫畫:
人們把買植物稱作自己的“壓力應對機制”,不惜和家人鬥智鬥勇,也要把植物帶回家。
“你說我買新的植物了?沒有,那植物原本就在那裡啊!”
和其他囤積症比,植物囤積症還算不錯的,至少沒有太多健康和安全問題。
但是植物囤積症造成的經濟問題不小。
因為需求量太大,室內植物的價格在過去一年平均上漲19%,很多人咬牙購買植物,不惜負債。
在油管上,就有不少博主勸告粉絲不要貸款買植物,不要動用信用卡。
“為了買植物背上債務,這根本不值得啊!”
但不少人仍然會選擇負債買植物,在植物店的官網上蹲點,綠植放出後馬上下單。
Chan教授說:“人們情願負債也要購買植物,是因為植物確實能給他們一種放鬆感。人們不會考慮長期的負面影響,擁有植物那一瞬間的快樂,遠遠超過了它。”
這種頭腦發熱的感覺,也催生出植物拍賣圈。
很多人追求珍稀植物,也有很多人買的植物太多,打算賣掉。
於是,他們在臉書上建了很多拍賣群,每週定時舉行拍賣活動。
這原本是雙贏的,但狂熱的氛圍讓人們想盡辦法買下所有能買到的植物,哪怕他們並不需要。
Becca De La Paz說,很多植物愛好者是在追求拍賣中獲得植物的快感,導致過度消費非常嚴重。
“臉書上的拍賣是在競爭誰能更快地得到植物。當我第一次參與拍賣時,我買下我並不真正想要的植物,但中標的感覺真的令人興奮。就像是賭博。”
“植物拍賣的競爭激烈,速度非常快,你必須不假思索地做出決定。這種時候,你可能買錯了植物,因為一切發生得太快了。”
(Becca De La Paz)
擁有200盆植物的Jimmy Nguyen說,拍賣活動是受圈子裡的社會因素驅動。
“當你參與拍賣、聊天和評論的時候,你是在和圈裡的朋友交流。社會因素產生了很大的潛在負面影響。就像人們在社交場合總是容易喝更多酒,因為你很難說不。”
“植物拍賣就是這樣的,你拍到了植物,你就是圈裡的耀眼之星。大家都想獲勝。”
(Jimmy Nguyen)
雖然對綠植圈有很多吐槽,但Becca De La Paz等人仍然決定在圈子裡呆下去,因為她們真的很喜歡植物。
清新、翠綠、纖細,植物的身上有太多令人著迷的特質,無怪大家如此喜歡。
不過,無論什麼愛好都要控制好度。
就算不考慮錢,把自己的家裡變成一個森林,夏天的蟲子也讓人受不了啊……
來源:英國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