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天蓋地的手機拍照,讓全球相機大廠近乎完敗。
尼康之後,在珠海發展32年,員工超過1萬人、年銷售額達到13億美元、年納稅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珠海佳能,日前也正式宣佈關廠停產,目前企業正在跟員工商量處置方案。
這也意味著,數碼相機時代的正式“消亡”,手機攝像頭開始“接棒”,成為新一代的拍照神器。
的確,智慧手機的崛起,急劇壓縮了數碼相機市場。近11年來,數碼相機出貨量從1.2億臺下跌至不足1千萬臺,降幅達93%。據CIPA(日本相機映像機器工業會)統計,2020年全球數碼相機出貨量僅為888.6萬臺,比2000年時1034.2萬臺的出貨量還要低。
圖片來源:百度
而佳能的淨銷售額也已連續三年下滑,由2017年的4萬億日元下降至2020年的3.2萬億日元,經營利潤也經歷了連續兩年的下跌,由2018年的3425億日元跌至2020年的1105億日元。如此窘境之下,轉型,似乎成了佳能唯一反抗命運的方式。
1月16日,佳能官宣將運用光學鏡頭技術製造車用攝像頭,用於汽車自動駕駛系統。同時,佳能已與開源自動駕駛公司Tier IV簽署合作備忘錄,佳能將為該公司生產專用車載攝像頭,車載鏡頭戰場再添一員“攪局者”。
大廠IP加持,佳能為何不做手機鏡頭?
無論是尼康,亦或是佳能,最終都未能逃過智慧手機攝像頭掀起的市場革命。眼看著浸淫多年的數碼相機市場“護城河”土崩瓦解,銷量急劇萎縮,人人都拿起了智慧手機左拍右看,數碼相機已經成了現代年輕人的“擺設”,可能也只有高階玩家亦或是發燒友,偶爾才會拿出來用用。
但對尼康和佳能這樣的大廠兼日企而言,即便多年前就看到了智慧手機可能掀翻數碼相機市場的苗頭,也難以在一時間轉換戰略,拋棄非優質資產投身新市場。這是日本大廠固有的“刻板”風格,在新市場面前看不透,在舊產品上墨守成規。
珠海佳能正式停產公告(圖源:珠海佳能官網)
這也導致瞭如今,智慧手機攝像大行其道,甚至完全且徹底的吃掉大量數碼相機市場之後,尼康和佳能這類日系大廠才真正幡然醒悟,發力新市場,走順應產業潮流的路線。
可時至今日,恐怕為時已晚,尤其是智慧手機攝像頭市場,對於佳能和尼康這樣的傳統大廠而言,已經完全沒有了可以上升的空間。畢竟,手機鏡頭市場已經被索尼、大立光、舜宇光學、豪威科技等深耕手機供應鏈多年的鏡頭品牌吃透,加之如今如華為、小米、OV等國產手機大品牌的陸續崛起,供應鏈利潤空間已經被極大的壓榨,對於佳能和尼康這類講求高利潤玩法的企業來說,肯定不合適。
畢竟一方面,像尼康和佳能這類傳統日系數碼相機品牌,在手機鏡頭這塊沒有多少優勢。就好比 就按Sony的imx298的標準,在這種尺寸下尼康、佳能即便能做出來相關產品,成本恐怕也很高,供貨更不一定能跟得上來,在如今這個智慧手機越來越講求更新迭代速度的形勢下,尼康、佳能的模式顯然跟不上市場潮流;
更不必談,拋開蘋果系,安卓系手機陣營無論是更新迭代亦或是換機速度,都越來越快。對很多消費者來說,以往可能換機需要2-3年,現在隨著年輕群體手機普及度的提升,加之手機品牌價格戰的愈演愈烈,1-2年換機已成了常態,這會極大的壓榨鏡頭廠商的利潤,尤其對於更新迭代速度緩慢的傳統相機大廠來說,得不償失。
傳統相機巨頭真能玩轉汽車市場?
手機市場既然玩不轉,汽車市場可能會是佳能們的機會。如今的汽車鏡頭市場需求這麼大,應用場景又如此豐富,攝像頭已經成了新一代智慧汽車的標配零部件。更何況,汽車產品的迭代速度慢、保值率高,一般都能堅持5-10年之久,這也是為何如今的汽車供應鏈,幾乎都要求供應商擁有穩定的供貨能力和高質量的產品效能,一般的鏡頭品牌不一定有資格進入這一賽道。
比如近期,LG集團旗下的LG Innotek尋求與特斯拉達成一項有關攝像頭及零部件的供應協議,該筆交易的價值高達一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3.47億元),合同將在一季度達成,LG Innotek將隨即投入生產。屆時,北美和歐洲市場的特斯拉Model Y、Model 3、電動卡車semi以及即將上市的Cybertruck將搭載LG Innotek生產的攝像頭。以5年期合同計算,這意味著LG Innotek每年也有兩千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69億元)進賬。
車載鏡頭是傳統大牌鏡頭廠商的最佳賽道,國金證券分析師樊志遠認為:“得益於缺芯改善、智慧化加速,預計2022年車載攝像頭市場同增44%。預計2025年車載鏡頭市場達260億元、車載攝像頭市場達782億,2020-2025年CAGR達32%。另外,目前車載攝像頭模組主要由海外Tier1、Tier2主導,伴隨造車新勢力崛起、模組規格升級,未來車載鏡頭廠大有機會有望切入模組市場。”
因此,這或許是佳能這類廠商當前唯一有機會“飛黃騰達”的新型利基賽道。從佳能本身來說,要口碑有自己多年透過苦心經營高階相機鏡頭樹立起的行業口碑,要供應鏈又有日本本土如豐田、本田這類全球頂級汽車大廠的“站臺”,即便起步稍晚,但也算是佔盡了地域和資源優勢。
不過,相比如國內順宇光學甚至更多新興車載鏡頭品牌來說,佳能的品牌紅利正在逐步被削減。中國企業無論是供應鏈匹配還是賽道變換速度,都要比日本傳統大廠流暢、迅速許多,更何況如今越來越多新興智慧汽車品牌正在迅速起步,未來整個市場大有可能走向智慧手機那般慘烈的競爭態勢。即便汽車市場更新速度不如手機那麼快,但隨著換車年限逐漸縮短,對佳能這種靠IP打入汽車市場的企業而言,IP優勢正在急劇消失。
因此,如果佳能們的業務風格在短期數年內依然難以改變,最終的結局恐怕也只能像過去的膠捲大廠柯達那般被市場無情淘汰,最終被淡忘在科技產業歷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