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娟,1930年11月出生於陝西省岐山縣馬江村的一個盈實之家,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扶眉戰役前夕,她懷著解放全中國的美好願望,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農村,走進革命隊伍,成為扶眉戰役宣傳員。
張淑娟,家有良田百畝,生活富裕,不愁吃穿,在當地方圓百里是個有名的富貴人家。8歲那年,父親把她送進岐山縣女子學校讀書。由於她思想進步,性格開朗,比較活躍,又勇於接受革命思想和新生事物。加之她從小聰慧,能歌善舞,在班級裡是一名優秀學生,常常考試成績名列前茅。畢業回家後,正值解放戰爭的最後階段。
1949年5月25日,張淑娟的家鄉解放了,窮苦人民翻身過上了好日子。但祖國的大西北和大西南還在國民黨的鐵蹄之下,廣大人民仍在受苦受難。她思索著:怎樣才能加入到革命洪流中去,親自參加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
6月上旬的一天,第一野戰軍進行戰略大轉移,第一軍從虢鎮到鳳翔,由鳳翔到岐山;再由岐山到扶風、周至,集結到戶縣。正好第一軍路過岐山馬江村,張淑娟揹著父母及家人,跑了十幾里路,趕到部隊宿營地,找到首長,說明來意,要求參加解放軍。首長關切地說:“我們部隊整天趕路、打仗,你受得了嗎?”
“為了解放全中國,我不怕打仗、不怕趕路,任何困難也難不倒我。”張淑娟堅強地回答道。
“首長,我還會唱歌、跳舞。我願意給戰士們唱,給戰士們跳,鼓舞他們的戰鬥士氣。”張淑娟又補充了一句。
部隊首長聽了很高興。心想:我們部隊正好缺少這樣的人才,便批准了她的要求,同意接收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當張淑娟父親知道自己的女兒參軍訊息後,迅速揚鞭催馬趕到部隊宿營地,要求帶回女兒,可張淑娟說服父親,讓她留在部隊。部隊首長根據張淑娟的特長,被分配到軍政治部文工團,成為一名宣傳戰士。
部隊到了戶縣後,文工團的戰士們抓緊時間排練《窮人恨》《兄妹開荒》《歡慶勝利》等節目。在扶眉戰役間隙,他冒著生命危險在戰地為戰士們演出。
常家堡戰鬥是渭河南岸最激烈的戰鬥。敵人憑藉城堡負隅頑抗,解放軍傷亡較大,第5團劉月生政委、張寒湘副政委等負傷,攻擊受挫。在戰鬥間隙,張淑娟與戰友艾芳琴、賈秀清在前沿陣地演出,鼓舞大家士氣。不料,敵人一顆炮彈落在身旁爆炸,她猛撲過去,將演出的戰友賈秀清按倒在地,保護了戰友的生命安全。
7月14日寶雞勝利解放後,張淑娟與宣傳隊員艾芳琴、賈秀清、何靖康在寶雞大街上即興為群眾演出《歡慶勝利》《咱們將要過上好日子》對口快板,使老百姓對幸福生活充滿了無限的希望。
扶眉戰役勝利後,她又隨軍踏上西征之路,向青海省會——西寧挺進。在行軍途中,張淑娟與宣傳隊員們一邊行軍,一邊為戰士們演出,鼓舞大家士氣。
第一兵團在宣傳隊戰士的鼓舞下,士氣高昂,徒步行軍一個月,沒有一個掉隊,安全到達西寧。西寧解放後,張淑娟被派遣進入西寧市軍管會,廢除舊政權,建立新政府。
在軍管會工作期間,她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工作更忙了,深入群眾,不斷向市民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維護了城市秩序。
1950年,張淑娟轉業到青海省糧食廳工作。1962年,她又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回鄉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回鄉後,她仍然保持著革命戰爭年代那種旺盛的精神。在農村,白天,她與社員們一起參加生產勞動;晚上,她辦起夜校,教社員們識字、寫字,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她想:在農村要掃清文盲,不光要辦夜校,還要杜絕新文盲的產生,必須從娃娃抓起。她又克服困難,辦起幼兒園,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許多貢獻。
張淑娟由於在高寒地區工作,生活艱苦,積極努力,處處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終因積勞成疾,經多方醫治無效,不幸於1999年11月21日7時與世長辭。但她的革命事蹟至今被廣泛傳頌。
[作者根據第1兵團第1軍政治部宣傳員張淑娟之女武新亞提供的史料和圖片而撰寫]
作者簡介:
侯省彥,陝西省眉縣人。小學高階教師,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首批“百姓學習之星”、 寶雞市中共黨史專家庫專家、寶雞市全民國防教育協會講師團講師、寶雞市首批“百姓學習之星”、寶雞市關工委“優秀講師”、 寶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功勳獎獲得者、被寶雞市關工委、中共寶雞市委精神文明辦授予“突出貢獻”獎章,被中共眉縣縣委、眉縣人民政府授予“眉縣宣傳思想文化先進工作者”,眉縣教育局授予“先進教育工作者”,政協眉縣文史研究員,眉縣關工委講師團副團長,扶眉戰役系列叢書的作者。長期從事扶眉戰役史料徵集、整理、研究、編撰等工作,曾多次參加扶眉戰役紀念館布展工作和紅色文化教育宣傳活動。其事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各類媒體已報道,並載入寶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