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1 年尾到 2022 年年初的這段短短的時間,已經有好幾家大廠公佈了旗下的新系統設計,儘管依舊風格迥異,但我發現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在一項功能上進行了升級——那就是小部件這項功能。
當然,你也可以叫它小元件、外掛、卡片等,其實都一樣。
要談及這項功能,其實我們還得從 2020 年釋出的 iOS 14 開始講起。
在 iOS 14 上,蘋果又一次大刀闊斧地改動了自己的桌面設計,加入了資源庫,並且讓小外掛能放置到桌面上,從而實現了外觀和功能便利性的大提升。
可能看到這裡就有朋友不服氣了,要問:這不是安卓早就有了的功能嗎?
還真別說,安卓打造小部件功能還真的要比 iOS 早了很多,甚至早在安卓 2.X 版本就已經支援少量的視窗小部件。這也讓一部分網友在 iOS 14 釋出時發起了嘲諷,表示後者是抄襲了安卓創意的產品。
但我們以 MIUI 為例,MIUI 12.5 增強版系統的“小工具”跟 MIUI 13 的小部件,很明顯是存在著風格和功能差異的。
傳統的小部件缺乏統一設計,單個小部件支援的功能入口也相當有限,而新一代的小部件則多了更為規整的設計,也在單個小部件上搭載了更多的功能入口。
▲左 MIUI 12.5 增強版,右 MIUI 13
與其說它們是舊版的“視窗小部件”升級,倒不如說是一種在小部件基礎上誕生的新功能,是更適應如今全面屏時代更長螢幕與桌面的一種新形態。
從這一點看,搭載了新款小部件功能的 UI 的確是與 iOS 呈現的形態更接近——當然,在小部件功能性上還是我們的國產 UI 表現更為優秀一些。
談到小部件最讓我滿意的一家廠商,我想點名 vivo 的 OriginOS。
事實上,vivo 在小部件設計上行動得可以說是國產廠商最早的一位,早在 2020 年尾釋出的初代 OriginOS 上,vivo 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由各種「原子元件」組合而成的新款桌面。
為了使桌面一眾小部件看起來不突兀,vivo OriginOS 還打造了「變形器」,讓桌面的設計風格能夠以系統級方式進行統一設定,看起來更有一體感;而它還能讓一些應用在桌面進行“變形”,從 1×1 的常規大小變成 1×2、2×2 等大小,讓桌面看起更和諧。
而同樣在近期釋出的 MIUI 13 也在小部件上大大豐富,一掃此前用了多年的“安卓小部件”功能,大刀闊斧地為系統和第三方應用準備了相當大量的小部件,一下子讓 MIUI 也進入了“小部件”時代。
就拿這兩個 UI 舉例來說,其實國產 UI 在小部件設計上也分出了兩條岔路。其中一條是 MIUI 13 這種,就是比較簡單地將一些應用或者系統之中的功能提取和呈現出來,以稍大一點的卡片呈現,從而打造出了“小部件”的形態。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網易雲音樂在 MIUI 13 中新舊兩版小部件的形態,就能看出區別來了。
▲上面的小部件風格更統一,下面的則是直接把歌曲控制提取出來了
這種小部件的好處是不會干擾桌面的滑動操作邏輯,並且適配起來也比較簡單,能迅速地豐富小部件的數量、覆蓋更多的場景;缺點就是缺乏互動,來自一個應用的不同功能,可能需要多個小元件、佔據不少的桌面空間才能呈現出來。
舉一個小例子來談談這個缺點吧,MIUI 13 設計的便籤小部件一共有 5 個,其中包含了 2 個待辦和 3 個便籤,儘管我們可以透過小部件快速標記任務的完成情況,但卻不能上下滑動,顯現出下方還未完成的任務,讓小部件減少了便利性。
另一方面,這兩個功能同樣來源於便籤 APP,但卻並不能整合在單個小部件裡,會佔據更多的桌面空間,這一點也是比較遺憾的。
當然,也得益於這種“更簡單”的操作,所以 MIUI 目前的小部件確實非常豐富;而且拋開實用性不談,有很大一部分的小部件確實挺有趣,比如多達 15 款的個性簽名、39 款的個性時鐘等等,對於喜歡在枯燥的系統裡找點樂子的朋友來說還是值得一試的。
相比之下,OriginOS Ocean 的小部件在互動性上就做得更為出色了,雖然侷限性也還存在,但它起碼有了一部分小部件是支援桌面操作的,比如能左右上下滑動檢視不同時間段和日期的天氣、能上下滑動檢視不同使用狀況的螢幕使用時間管理等等。
將這種小部件放在桌面,的確是能大幅度減少我們進入應用操作的步驟,讓這些智慧功能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有意思的是,iOS 恰好是介於二者之間、但又能整合功能的設計。
它在每一個單獨的小元件裡都沒有做滑動的設計,但為“疊放”卻準備了滑動操作,讓由多個“疊放”的小部件能切換出最適合當前場景的那一張,減少對桌面空間的佔用——如果未來它能在單個小元件裡進一步支援側滑的手勢,估計實用性還能再上一個層次。
當然了,上面只是簡單地舉舉例子而已,現在幾乎每一家廠商都有相似又相異的類“小部件”功能.
比如華為 HarmonyOS 2 的萬能卡片、OPPO ColorOS 12 的速覽卡片、中興 MyOS 小元件和魅族 Flyme 9 的桌面外掛等等。它們都有著自己的特色體驗的著重最佳化點,但殊途同歸,都是將 APP 內的部分功能以卡片的形式呈現在桌面上。
講了這些遺憾,大家不難看出,在現階段,哪怕是強如蘋果,也還在這項功能上擁有“巨大的進步空間”。
每一家廠商在小部件功能上都還有大量開發空間,以及還要修復隨之而來的大量操作問題,所以我猜測這大機率會是廠商們未來在 UI 方面進行升級的一大主流方向。
看到這裡,也許有朋友會覺得廠商們這種“內卷”行為有些無趣,不過我倒是覺得這還是挺有意思的,畢竟小元件本身是為了方便資訊展示和減少操作步驟而誕生一種新功能形態,能讓我們更輕鬆、簡單地使用手機。
無論是哪個系統或者 UI 用上這個新特性,都會給它的使用者帶來便利。
至於是不是大家又一次開始“趨同進化”,在小部件才剛剛興起這一年的功夫,我覺得是沒必要看衰的。
我們不妨一起放眼未來,看看廠商們究竟會如何改進小元件、讓它變得更便利好用而不擠佔桌面空間和手勢等,畢竟百花齊放才能春滿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