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有釣友在黃河釣獲不少虹鱒魚,當時該釣友並不知道水裡是有虹鱒魚的,而他也只是想路亞翹嘴等掠食性魚類,將假餌丟擲,再緩慢收線,沒一會就有魚咬鉤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從線的那頭傳來,一時間瘋狂要線,感覺有被清杯的風險……
幸好該釣友經驗豐富,魚稍微有點鬆懈,就抓緊時間收線,再加上紮實的溜魚技巧,最終還是將巨物請上了岸,見面之後大家也是大吃一驚,原來這是一條大家從未見過的魚,差不多有10斤重了,不過有眼尖的釣友認出是虹鱒魚。
話說虹鱒魚原產於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及堪察加半島一帶,怎麼會在黃河流域碰到它呢?而且還不止一條,接下來該釣友連續中魚,十幾分鍾內釣到了四五條!爆護的訊息也不脛而走,第二天前來釣虹鱒的人絡繹不絕……
從那時起,黃河流域的很多水庫,如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等都相繼有釣友釣獲虹鱒魚,個體有大有小,最小的只有一兩斤,但這些地方已然成為路亞虹鱒的熱門地區。表面上來看這些虹鱒和野生魚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這些虹鱒早已被確定為養殖魚種。
也就是說它們就是從上游的養殖網箱裡逃逸出來的,然後被釣魚人釣獲,隨著知道的人數增加,逃逸的虹鱒魚造成的影響才被進一步擴大化。事實上早在2008年,就有漁業調查人員在黃河上游發現了虹鱒的蹤跡,它們就是從養殖網箱裡逃逸出來的,甚至可能已經形成自己的自然種群,大致分佈在從劉家峽到瑪曲共1000多公里的天然河段中。
對此媒體也有報道,據當地漁民表示,他們已經多次捕獲到這種魚,就是從網箱裡跑出來的,數量不在少數,尤其是風浪比較大的時候,有的網箱就會被吹翻,裡面的2萬多條虹鱒一下子就跑光了,最受益的就是他們以及一些釣魚愛好者。
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早在1991年龍羊峽水庫就已經成為虹鱒魚網箱養殖基地,2017年已經發展到200個網箱,產量高達9000噸,而整個黃河上游冷水區的虹鱒產量,共計1.38萬噸,佔全國鮭鱒魚總產量的30%。成百上千萬尾的虹鱒,逃逸的風險是非常高的,水位的變化,管理的疏忽是主要的原因。
有人會說逃逸的虹鱒會增加漁民收入,還會讓釣魚人有魚可釣,這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為什麼還要如此杞人憂天呢?如果從生態鏈的角度看問題,你就會發現虹鱒的威脅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對本土的魚類。
因為虹鱒本來就是一種大型的掠食性魚類,性情異常兇猛,尤其是這些三倍體虹鱒,體型巨大,生長更快,抗病能力強,在野外基本上沒有天敵,憑著一張巨大無比的嘴,能輕易吞下相當於自身體長1/3的食物,成年後能長到1.2米,給原本就脆弱的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威脅。
目前我國虹鱒專業養殖場達50多個,分佈在北京、黑龍江、山東、遼寧、吉林等地,為什麼要這麼大範圍地養殖虹鱒魚呢?這就不得不說三文魚了,先來看看價格,前幾年進口的大西洋鮭(挪威三文魚)每斤能賣到100元左右,品質好的甚至在170元每斤,而虹鱒的價格多在30-40元每斤,如果能把虹鱒當成三文魚賣,那利潤豈不是能飛起來!
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因為實際上還真有操作空間,首先什麼是三文魚?它來源於拉丁文Salmo,意為跳躍的意思,後演變成英文單詞Salmon,20世紀初,挪威人帶著已經成功打入日本市場的大西洋鮭,來到中國香港進行兜售,在粵語中被音譯為“三文魚”,是最狹義的“挪威三文魚”。
既然是鮭魚,大西洋裡有,那麼太平洋裡也有,隨著“挪威三文魚”的成功大賣,大麻哈魚、帝王鮭、紅鮭、銀鮭、狗鮭等300多個種類,都被一些商家安排在三文魚之列,當然它們共同的優點就是刺少肉鮮,可生食可烹製。
所以如今三文魚不是單純的魚種,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商品名,虹鱒為什麼有潛力擠進三文魚之列呢?因為它本身屬於鮭科大麻哈魚屬,太平洋鮭魚淡水養殖成功的新品種,最大的不同就是完全的淡水魚,沒有洄游習性。從大類上來看,它們就是一家子的兄弟,所謂的三文魚,從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三個名字,狹義的三文魚,廣義的大麻哈魚,淡水三文魚。
所以很多權威機構和專家一直強調虹鱒是屬於三文魚,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況且虹鱒的養殖環境也不差,多在18度以下的低溫環境中生長,投餵的都是經過高溫膨化處理的人工顆粒飼料,不會被其他野生魚類和鳥類傳播寄生蟲。相關專家還反駁天然養殖的三文魚,可能會吃掉野生魚蝦,而被異尖線蟲寄生,所以挪威三文魚早就實現了人工養殖。
挪威三文魚能生吃,虹鱒也是能生吃的,如果不放心的話就加熱到65攝氏度以上食用,事實上挪威三文魚也是存在深海寄生蟲的風險,只不過是透過冷凍的方式將其殺死了,所以才能吃刺身。不過在挪威和美國等國家,三文魚和虹鱒是需要在名稱和商品標籤上進行嚴格區分,因為他們始終不承認虹鱒是三文魚,說它明顯有“抱大腿”的嫌疑。
那麼挪威三文魚真的就是傳統的高貴魚類嗎?1970年,挪威的兩兄弟在希特拉島建造了一個八角形養殖籠,投入2萬條三文魚幼苗成功實現盈利,自此誕生了現代三文魚養殖產業,一個國家傾盡全力去養殖一條魚,才讓挪威成為全球最大的三文魚主產區,早在2019年,挪威就佔比全球大西洋鮭養殖產量的一半。
事實上虹鱒的“出道”也並不是太遲,它於上世紀50年代,被蘇聯科學家發現,並放在朝鮮進行品種培養,沒多久就成功繁育出這種不需要回歸大海的鮭魚,也就是最早的虹鱒魚。1959年朝鮮金日成同志將虹鱒魚贈送給我國,被養殖在黑龍江,但人工孵化效果並不好,1971年又運回七條虹鱒魚,才成功孵化,至1978年,已在臨汾,廣靈,朔縣等地區擴大養殖,1981年虹鱒魚的產量已達75噸。
如今60多年過去了,虹鱒魚的養殖早已遍佈20多個省,養殖規模及產量正在逐年增長,其中以海拔2600米的青海龍羊峽最為有名,其平均水深80米,水域面積383平方公里,年均水溫12℃,還不會封凍,是理想的鮭鱒魚養殖場所,如今已成為中國內最大的鮭鱒魚養殖基地。
自2019年12月以來,新冠疫情肆虐至今,仍然沒有消停的跡象,而且國外的情況更加嚴重,水產行業受到了滅頂之災,2020年6月,北京某海鮮市場三文魚的砧板上發現了新冠,三文魚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線上線下各大商場超市紛紛下架三文魚,而三文魚也被推向了風口浪尖,挪威版本的三文魚損失慘重。
所謂的30年河東,30年河西,很多人談三文魚色變,北京某日料店甚至張貼公告,“嚴正宣告”自己選用的三文魚食材自始至終都是虹鱒魚,也就是所謂的淡水三文魚,這種看似牆頭草的行為,也表明了屬於虹鱒魚時代的來臨。
牆倒眾人推,不知跌落神壇的挪威三文魚是怎麼想的,當初竭力排擠虹鱒進入三文魚商品行列,如今只能看著虹鱒魚“大展身手”了,因為國內養殖的虹鱒魚不存在被感染的風險,是最安全的,所以潛力巨大。
後疫情時代,作為三文魚的代表,挪威三文魚是否有種高攀不起的感覺?如果現在能釣獲虹鱒魚,應該比前幾年更之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