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為什麼要學太極推手?因為不會推手,就等於不會太極拳。
這句話是馬老常說的,但不是馬老所創。在馬老學拳的時代,這是老先生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師爺劉晚蒼與劉石樵合著的《太極拳架與推手》中,有這麼一段話:“在有經驗的太極拳術家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練太極拳而不練推手,等於不練。”劉石樵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光鼎,他是著名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家,他的這個說法大概算是最“科學”的一個評論了。
練了一輩子太極拳,“專攻推手”(參見《吳式太極·南湖傳習錄》)的馬老對此也有著深切的體會。
跟馬老學了二十來年太極拳,本人的觀點也是一樣的。推手是一道坎,不會這個,還真的就不能說會太極拳。
過去,太極拳並不是誰都能學的。能學太極拳的,非富即貴,有錢有閒。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群眾體育運動的普及,練習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但是,作為一項普及性的運動,大多數人只是練練套路,相當於練“柔軟體操”,而推手需要師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口傳身授”,能學到的人很少,能懂的人也不多。所以,“不會推手就等於不會太極拳”,這句話就“顯得”過於絕對化,那些在套路上花費了大量精力的練習者也會很不服氣,“誰說我不會太極,我都在我們家拿了多少個冠軍了!”
所以,這句話,慢慢就變成了:“不練推手等於只會一半太極拳。”
這樣的說法比較委婉,大家容易接受。這就好比,一個社會肥胖者的比例太高的話,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就會被拉低。那麼怎麼才能快速提高 “社會健康水平”呢?很簡單,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提高肥胖的標準”,比如一個身高 170 釐米的人,如果原來超過 65 公斤就算肥胖的話,那麼我們把這個標準改成 80 公斤,一下子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從“肥胖”變成“正常”了。當然,這只是個笑話,是個比喻。
需要強調一下,“不會推手就等於不會太極拳”,這句話,不是我們說的,是老先生們說的。當然也是我們說的,因為我們也是這種態度。
透過馬老以及本人這麼些年的實踐來看,要是真不練推手,還真就不能說懂太極拳。
馬老這輩子沒有別的愛好,只有太極拳。馬老看的最多的書,就是拳論。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等人的拳論,馬老看了一輩子,八九十歲的人,在“講課”的時候,仍然能夠清晰準確地引述這些老先生的原話。
特別有意思的是,馬老有一次在日本講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時候,臺下的幾位觀眾感動得哭了。還有一次,馬老在國外講課,講到王宗嶽拳論,講著講著,自己的眼淚掉了下來。我想,馬老對王宗嶽先生的拳論是有多麼深刻的感悟啊!
書歸正傳,在馬老看來,古人留下的這些拳論,講述的都是太極拳的身法、手法等,這些東西都是在推手、應用的時候才會使用的,並不是對拳架的要求。如沉肩墜肘,別人託你肘的時候,你透過墜肘,能把對方拿起來;人家挑你胳膊的時候,你沉肩,也能把對方拿起來。但這並不是要求你在站樁、盤拳的時候,時時處處都去保持這麼一個狀態,那樣就練“死”了。太極拳是“活潑潑地”,“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該舒展的時候舒展,該沉肩的時候沉肩,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2007 年 8 月,馬老在巴黎中醫武術學院教太極拳(組圖)
這種感覺,只有透過推手的指導、練習,才能獲得,才能明白。
記得多年前,馬老就這個問題批評過一個同學。我記得,他的毛病就是整天“沉肩墜肘”,馬老說,你整天這麼夾著胳膊練拳,你能鬆開嗎?你能松得了嗎?
但是,遺憾的是,雖然老師說了很多這種話,但我們總是覺得那是說別人,好像和自己無關。人,非得自己明白了才行。
這裡一再強調推手的重要性,實在是不希望大家走彎路。
不練推手是走彎路,練了不正確的推手,更是難以改回來的彎路。
但是,推手也只是一種手段,它不是目的,更不是“核心”。
那麼,什麼是“核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