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既白 著
五行生剋體系,更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方法論。按照五行之間對應的相生相剋關係圖例,可以從中快速地找出,某一事物階段性的相生關係主體要素。比如,生成該事物目前狀況的“祖”主體和“父”主體是誰?以及該事物將要生成的、或者是已經生成的“子”主體和“孫”主體是誰?再把這些相關聯的事情、按“五步相生閉環法”的五個階段,形成一個“五行生剋的閉環”,進而按“五行生剋”關係圖和隔順位相剋的總原則,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最後,對其以整體和諧平衡、調理扶正的手法,春風化雨般的溫和方式施加影響,以四兩之力輕輕一撥,達到千斤之力土崩瓦解的功效,這就是五行生剋另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化解”的功能。中國人對“化”字的運用隨處可見,比如我們常講化解問題,化解衝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干戈為玉帛,逢凶化吉等等,都是五行這個“化解”的功能的具體應用 。
比如,關於“五行生剋”的這個“化解”功能,跟我們現代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解決問題時經常運用的“問題倒逼型”驅動機制,有異曲同工之妙。“問題倒逼型”機制,以現實發生的問題為導向,在問題倒逼的情況下,在被動或者變被動為主動的心態下,解析問題的原因,尋找對策方法,最終也能後知後覺地完成改善升級,甚至是後知而後不覺的、消極被動地完成改善升級,五行生剋體系中“化解”的功能則屬於該種情況。
但也要防止出現麻痺大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最終造成積勞成疾,積重難返,甚至尾大不掉,以致於出現難於收拾的局面。因此要綜合運用“典型引領”的“融合”功能,和“問題倒逼型”的“化解”功能,堅持雙驅動機制,發揮兩者各有側重,各有所長,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綜合效能和長效執行機制,如此,將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
比如中醫中一直強調的 “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就是“五行生剋”體系中關於“融”和“化”功能最好的例證,也是綜合運用“典型引領型”和“問題倒逼型”雙驅動機制,最成功的典範。“上醫治未病”, 當代人謂之“養生”,意思是說,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擅長防病的人,於病情發作之前就施加影響,進行調理,達到“五行生剋”的整體協調和平衡,進而防病於未然,治病於無形,這就屬於“典型引領型”的“融合”功能。
“中醫治欲病”, 當代人謂之“保健”,於病情初起時進行調理施治,主動適當干預,則屬於“典型引領型”的“融合”功能,和“問題倒逼型”的“化解”功能,兼而有之的中間態,因此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即小範圍內小有名氣而已;
“下醫治已病”, 當代人謂之“醫療”,於病情嚴重之時,醫生對其下針放血、動刀開顱,用藥教藥,屬於“問題倒逼型”的“化解”功能。但也正因為其能急人之所急,救人所能必救,大家都以為其醫術高明,藥到病除,妙手回春,因此名氣響遍全國。
所以,博大精深的中醫,不但以“五行生剋”的體系模型,為辯證施治的模型體系,還堅持以“五行生剋”體系中關於“生”和“克”、“融”和“化”的綜合辯證關係,為最佳的施治方案和整體辯證施治的總體關係,進而達到培元固本、調理扶正、大病化小,小病化了的整體施治效果。而且,治療過程如“春風化雨”般更加平緩和順,效果如“脫胎換骨”般標本兼治。
故,中醫雖然在幾千年前就掌握了外科手術的療法和技巧,但並沒有像現代西醫那樣簡單粗暴地亂用濫用,因為我們中醫不像西醫那樣只能“下醫治已病”,還有“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的更好選擇。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五行生剋”理論體系,是目前所知文明中,團隊協作和化解政治衝突最實用、最先進的理論和方法之一。
當人們因自身的陰陽屬性、立場、觀點不同而爭執不下,甚至劍拔弩張處於衝突邊緣時,大家不妨先擱置爭議,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聊聊談談,根據各自不同的特性和優點,拉一個群,新建一個彼此相生相剋,而又和諧共處的五行生剋、命運共同體,生態鏈模型體系,進而達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干戈為玉帛,甚至融為一體,命運與共的“親密夥伴關係”。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故世道之亂,即人心之所亂,欲治其亂,必先治其人心。後面的章節我們就來講講如何透過“陰陽太極”的模型體系,通曉“平天下之理”的問題。
上一篇:從五行看“治國”方略:主動引領,融通萬物,和而不同,和合共生
作者 | 東方既白
簡介:十年學易,一朝悟道,獨創“以易解老,以老解百家”國學和哲學研究新體系。
致力於《易經》和《道德經》系統架構體系的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