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無價,但治病有價。
來源:醫脈通
作者:阿廖沙
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這對於莎士比亞是哲學問題,但對於醫生和危重症患者是現實問題。
近日,一條“醫生因患者家屬放棄救治而獨自流淚”的短影片登上了各大平臺的熱搜。據影片拍攝者劉醫生表示,當晚急診來了一位80多歲的老大爺,患有
當晚,值班醫生都很難過,影片主人公曉飛醫生更是在值班室紅了眼睛。
“我感覺他能活下來” 這句飽含遺憾的話道盡了人生的無奈。
在醫院裡,最讓人難過的場景往往不是無藥可醫,而是明明可以治療,卻受制於種種客觀條件不得不選擇放棄生存的希望。
直白地說,多數時候客觀條件就是“錢”,具體的數字需要綜合年齡、收入、情感等多種因素考量,那位80多歲的高血壓老大爺又能值幾個“錢”呢?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強烈鄙夷這種給生命估值的行為,因為老師在課堂上清清楚楚地講過“人的生命是無價,沒有貴賤之分”。
這句話沒錯,可只說了一半。生命無價,但治病有價。
我猜想那位老人的家屬也曾做過激烈的心理鬥爭,但真的無法承擔手術的風險。搶救無效去世不是最壞的結果,萬一成了植物人對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有多少家庭能承擔長年累月陪護背後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久病床前無孝子並非虛言,與其如此痛苦與無奈,倒不如將老人接回家安安靜靜地陪他度過最後的時光。
在那條“醫生流淚”的影片下,評論區出現了新媒體時代少見的和諧局面,沒人懷疑醫生作秀,也沒有人斥責家屬心狠,都在默默感慨人生無奈,平常連“豆腐腦鹹甜”都能吵一架的網友們在生命面前也變得理性起來。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過往的一段經歷。
那時候我在醫院實習,進科第一天就得知科裡有位特殊的病人,他是名老兵,80多歲了,曾經參加過朝鮮戰爭,後又在地方上工作多年。論物質條件他比上文提到的那位老大爺強得多,但他生命的最後時光卻更為悽慘。
據帶教老師說,那位老兵早就燈枯油盡了,每天都在忍受著劇痛勉強活著。院方曾經和家屬建議回家保守治療,但被一口回絕,家屬告訴主任必須用最好的藥保住這位老兵的生命,言語之中甚至帶有威脅的意思。
具體原因不清楚,只是聽科裡的同事吐槽過,老兵的家屬很怕老兵去世,好像是和各種福利待遇有關。憑藉著高價藥續命,直到我出科時老兵還在靜靜的活著,家屬的目的還是達到了,至於老兵的生存質量又有誰在乎呢?
有人求生,有人求死,均求而不得。
未來的某一天,當影片中那位醫生回看自己哭泣的片段也許會害羞,但更多的應該是感動。
他會記起那個曾經的自己,雖然年輕脆弱,但是善良又敬畏生命。
不過我還是想提一個不合時宜的建議,對於醫生群體來說,最好還是不要將這種影片發到公共平臺上,因為一旦形成廣泛傳播容易對病人家屬造成很大的“道德壓力”。做出放棄的選擇已經很難,就不要再對他們進行二次傷害了。
醫療和醫學在“同情、關懷和盡力救護”中誕生,併成為文明社會中的一種社會責任和職業。他從來就不單純是一門技術,其背後的人文主義精神同樣可貴。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責編 阿廖沙 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