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現在,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元宇宙。
自打Roblox、臉書、微軟帶元宇宙出道,它就0租金承包頭條熱搜,2個月時間,成為2021年10大熱詞,火到發燙。
這個“全真全息”的科技概念,要打通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次元壁”,讓人沉浸其中,構造自己的精神世界,科幻又玄幻,因此被視為網際網路科技的絕絕子。
1月16日,零售巨頭沃爾瑪低調入局元宇宙,要製造、銷售虛擬的玩具、電子產品、家居裝飾。
1月11日,媒體爆出,臉書(Meta)微軟開打元宇宙人才戰。
1月10日,騰訊收購遊戲手機黑鯊,20億+找元宇宙入口。
1月5日,高通宣佈,將與微軟合作開發元宇宙晶片,應用於輕型AR(增強現實)眼鏡,有了PC時代“Wintel”一統世界內味兒。
再往前幾天,國內的科技公司集體“秀肌肉”,用自己的方式恰飯“元宇宙”。
1、百度公佈元宇宙虛擬城市“希壤”,致敬《頭號玩家》的“綠洲”;
2、360要“頂層設計”元宇宙的網路安全、資訊保安,拿捏定義權;
3、上海的VR(虛擬現實)裝置公司YVR也對標大廠Oculus的Quest2,推出新頭顯DK1,同樣是驍龍XR2晶片,手柄輕1/3,操作定位更精確,各種針鋒相對……
一切皆可元宇宙的當下,科技公司還不能和它發生點關係,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
但概念越紅,是非越多。
前有《三體》作者劉慈欣批評元宇宙高度致幻、極具誘惑,讓人類放棄太空文明的星辰大海,會讓人類固步自封、走向死路。
後有“鋼鐵俠”馬斯克指責元宇宙是“營銷流行詞”,缺乏令人信服的建設。晶片巨頭還擺出資料,稱:算力要提高上千倍,才能普及元宇宙。
而元宇宙裡X騷擾,媛宇宙迭出,各種炒作概念,拉人圈錢、賣課,虛擬地皮、球鞋價比天高……太多亂來、胡來,讓人承受不來。
元宇宙到底是什麼?我們需要怎樣的元宇宙?玩出夢想YVR創始人黃鋒給出答案:國內還有數億人沒看過海,沒坐過飛機,登一次珠峰要100多萬元,上一次太空要數千萬元……讓人們體會從未有過的美好,明白人間值得,這才是元宇宙該有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與之契合的是,12月29日,上海經濟工作會議裡提出:“引導企業加緊研究未來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相互動的重要平臺,適時佈局切入”。更早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強調:“VR等是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重點”……
一句話:沒有想象會僵化,只有想象會退化,唯有想象加實踐,才能進化,這樣的元宇宙,賽道才不會急轉直下。
糾偏
特別是現在,一切皆可元宇宙,理性和剋制成為糾偏的法寶,避免元宇宙在故事和事故之間反覆橫跳。
用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的話說:現在元宇宙市場炒作氛圍很重,概念被無限地泛化,要辯證去看。
的確,當越來越多的人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某個名詞時,其內涵已經被空心化,參與者會將大量劣質、廉價的私貨填充其中。這是偶像概念共有的命運。
之前,物聯網、共享經濟如此,最近,新消費品牌、社群團購如此,元宇宙也不能免俗。
這時,誰能解決元宇宙的關鍵問題,誰就能成為行業裡的定海神針,屹立不倒。
按照百度副總裁馬傑的說法:視覺、聽覺和互動還是阻礙元宇宙發展的三座大山,硬體的技術挑戰非常大。
例如,作為元宇宙入口的VR,NeO3雖然便宜,但延遲較高,手柄定位不準;Quest2聯網很麻煩,手柄全靠電池支撐,畫面清晰度較低……痛點、難點不少。
從PC、手機的發展路徑看,只有硬體技術推動上層應用發展,市場需求才能普遍提升,而市場需求擴張,又反哺硬體技術持續進步迭代,形成“好者更好”的商業迴圈。
無疑,在元宇宙的初期,硬體是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因此光大證券分析元宇宙的關鍵,在於VR、AR迎來拐點,天風證券報告也指明元宇宙發展,必須VR、AR先行。
而專注於硬體的黃鋒認為:VR是下一代的計算裝置,這些技術不頂上,元宇宙的概念很容易被掏空。
再學術點說,Gartner“技術成熟曲線”就擺在那裡。
90年代,VR技術經歷第一波熱潮,隨後偃旗息鼓。2012年VR熱潮重啟,Oculus Rift、PSVR問世,2016年大量廠家開始自制VR裝置,接著VR又遭遇寒冬,直到2021年元宇宙暴火,它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
按黃鋒的話說,經歷過市場幾輪的毒打,這樣的VR遠遠成熟於元宇宙,畢竟後者還在“期望泡沫”頂峰期,尚未經歷“泡沫破滅”的冰河期。
所以,從2014年開始,黃鋒就跑遍矽谷,籠絡人才,用之前多年創業積攢的現金流“養育”YVR。
按照玩出夢想YVR首席科學家Frank(國際人機互動和計算機視覺領域資深專家)的說法,就像手機,有蘋果也有華為,同理,VR不該只有美國的Oculus和Hololens,也該有中國自己的拳頭品牌,所以他拉上夥伴回到國內,實踐技術理想。
6年時間,這群歸國的VR高手跑通硬體供應鏈,搞定高通的晶片、夏普的螢幕,同時,攻克3D建模、光學感應等難題,最佳化操作互動、裝置重量等關鍵指標,降低硬體成本……這才有了自研的YVR眼鏡第一代產品,保證4K高畫質,4小時續航。
按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消費級VR頭顯銷售將達1250萬臺,而到2023年,中國的相關裝置出貨量將達1050萬臺。YVR要搶奪這樣的先機,搶佔元宇宙入口。
這像極了11年前,移動網際網路浪潮前夜,智慧手機即將普及,小米利用產業鏈優勢加速佈局,力爭上游。
按一位科技大拿的說法:元宇宙,長期不應低估其宏大的敘事,但短期必須“脫虛入實”、技術落地,VR、AR正是開啟元宇宙大門的鑰匙,它們不滑坡,元宇宙的辦法才比困難多。
引爆點
是的,元宇宙也得相信邏輯,不迷信奇蹟。就像管理學家德魯克說的:先做對,才能做好。
最近的資料顯示,大火的VR裝置Oculus Quest2出貨量已超過1000萬,預計在明年Q3出貨量超過2000萬臺。剛過去的跨年假期Oculus App第一次衛冕App Store榜首。
1000萬是什麼概念?蘋果二代手機3G版iPhone就賣到這個數字。業內公認,它是行業的臨界點,這代表VR被接受,且加速破圈。隨之而來的2022年,形成飛輪效應,2000萬臺會比1000萬臺來得更快。
繼續類比,2000萬臺達成,全行業高速發展。APP Store類似的生態就會在VR世界創生,相關的應用屆時也將井噴。元宇宙可切入的場景會越來越多。
那時,無論是行業端、還是消費端,遊戲、娛樂、社交、教育、電商等應用都輪番上陣,帶動整個產業鏈升級。同時,更多人接受逼真的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平行宇宙,催生出更多應用場景和生態,像上文所述,“反哺”硬體的銷售和迭代。
只有如此,元宇宙體驗感知升級,才能“避免撕扯概念的空洞,實實在在向前衝”。
按照黃鋒預測,這一切並不遙遠,但在我國,VR作為元宇宙敲門磚,未來2、3年還是先在行業端發力,重點在醫療、教育培訓等行業。
比如,斯坦福大學開設VR課程,學生佩戴Quest2聽課,幫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星巴克也透過VR幫助培訓咖啡師,不浪費咖啡豆,使其熟練製作咖啡;麥當勞也在用類似的方法,教新手製作漢堡,不燙手,快上手。
由此,極客們參與其中,體驗到VR的好,形成口碑傳播、粉絲效應,讓VR裝置加速普及。
按產品大神俞軍的定義:新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上述體驗的差值做大,VR新價值就能開了超頻,直接飛起。
為此,YVR眼鏡第一代產品,已經根據國人鼻樑、瞳距、頭圍尺寸大幅改進外設,貼面部分不會弄花女士妝面,材質貼近膚質,更輕、更薄。不像Quest2“專為”歐美臉定製。
再比如,“眩暈感”一直是VR難以承受的“痛”,其本質是視覺與身體感官、動作有“時差”,導致大腦感知混亂。而像YVR眼鏡則改進感測器、演算法,將動作與行程畫面“時差”縮短到30毫秒,高精度畫面配合下,VR眩暈感大大降低。與之類似的,還有90赫茲重新整理率的系統構架(提升極難,70赫茲已是不易),作業系統相容安卓應用等等。
可見,即便經歷3年“寒冬期”,國內元宇宙硬體也在一直升級“科技樹”,大大縮小與Oculus等國際大品牌的差距,YVR團隊的技術創新,甚至被晶片巨頭高通點贊。
但國內還是急缺好的VR內容,即便Unity、Unreal引擎統一了開發模式,降低了應用開發成本,行業標準Open XR也建立起來,但一切剛剛開始。
沒有像《節奏光劍》、《半衰期-艾莉克斯》的爆款應用,連AIPL(認知、興趣、購買、忠誠)的營銷流程都帶不動,消費端普及VR任重道遠。
為此,YVR還專門投資內容生態小夥伴,期望像索尼PS、微軟Xbox那樣帶出自己的卡普空和Bungie——透過彼此加持,更早搶佔消費端大眾的心智思維。
至少,這樣迭代進化、久經沙場的VR,已經滿足《引爆點》的“環境威力法則(資本、技術環境成熟)、附著力要素(元宇宙概念帶節奏)、個別牛人法則(國外Oculus,國內YVR、Pico)”三大要點,用它作為元宇宙入口,點燃其第一階段,順理成章。
就像天風證券分析師孔蓉說的:這些3D沉浸的硬體,是通往元宇宙下一階段的關鍵。那之後,數字孿生等與現實緊密結合的“全真網際網路”才會落地。繼而再發展幾十年,才能實現元宇宙全真全息沉浸、超級雲計算的無遠弗屆。
顯然,劉慈欣擔心的“高度致幻、極具誘惑”還很遙遠,元宇宙還不是洪水猛獸。它的原動力還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是要泯滅現實,也不是要放棄星辰大海。
當下最重要的是,元宇宙需要VR等更多實在的落地,點燃正能量,免得概念變壞,放縱太快,在強監管中“因錘屍挺”,被丟進歷史的垃圾堆。
2021元宇宙元年已經過去,它到底是一地雞毛還是一片輝煌?2022見分曉!
這一次,您站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