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早上七點左右的時候天還不是很亮,小學生揹著書包,拿著一塊玉米麵做的鍋榻榻饃,一邊走一邊吃,因為特別寒冷,所以啃上一口之後把鍋榻榻饃還要夾在腋下,然後兩手互相伸進袖筒裡操起來取暖。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集合起來上早操,然後才是早自習和幾節課。
簡易教室
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小學基本上都是生產大隊自己興辦的,習慣上稱之為民辦學校。教師絕大多數也都是生產隊社員,有些屬於民辦教師,也有些僅僅只是代課,所以也叫代課老師,他們和民辦教師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大多數生產大隊都有自己的小學,孩子們上學相對是比較方便的,只是軟硬體都非常差。
教室佈置非常簡陋,一張木板漆成黑色的靠在教室的一端,這就是黑牌。黑牌上方的牆壁上掛著毛主席像,兩邊寫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語錄。每一個教室裡的課桌和板凳的高低、大小都不一樣,是透過多種方法湊起來的。沒有電燈,不過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不是很長,雖然冬天天亮得比較晚,但是等到下早操之後上課的話,自然光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上課需要了,從來不需要晚上加班加點,教室地面是用各種大小不等的藍色磚塊鋪成的,每天下午放學掃地的時候都會塵土飛揚。
學校建在以前生產隊的場園處,蓋上幾間簡易的瓦房,學制五年,沒有學前班,沒有平行班,每一個年級一個教室就夠用了。有一排辦公室,所有老師集中在一起辦公。一二年級只有語文和數學(算術)兩門主課,副課有體育和音樂,三年級開始加了常識和美術的課程。在所有的課程中大家普遍認為數學是最難學的,尤其珠算除法,不但口訣特別多,枯燥乏味,記不住,主要的是在運算過程中位數往往就會搞錯,在個別需要用到懸珠或底珠時就更無所適從了。小學生學珠算
體育課以自由活動為主,操場上有兩三個簡易的乒乓球案子,學生們在案子中間放幾塊磚就開始打球了。沒有足夠大的足球場地,也沒有標準籃球場,在操場兩端各放兩塊磚就是球場大門。因為沒有籃球場地,大家拿著籃球練習拍球和運球,經常會因為搶奪球權而追逐奔跑。音樂課程主要是學唱一些歌曲,沒有樂器,沒有伴奏,完全是清唱。
學校老師本身就是生產隊的社員,在家裡的時候見面後稱他們為叔叔或嬸嬸,進學校門之後突然讓把他(她)們稱為某某老師,總感覺不自然,時間長了之後才慢慢習慣的。
一個禮拜上六天學,早上大約十點多就放學了,中午十二點開始第二次去學校,下午兩三點鐘就放學了。放學回家後經常是要參加各種勞動的,上學接受的思想是做一個新式農民,至於怎麼樣個新式農民,其實在大家的思想里根本就沒有一個像樣的概念和輪闊。後來又提出說到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對於四個現代化好像有一點點模糊的認識,但能夠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做什麼呢,基本上是沒有人能夠回答上來的。上學確實是沒有思想負擔的,總是感覺到很輕鬆,在一起玩耍起來感覺到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