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王侯將相算計不斷。公元前701年,鄭國的王宮內也發生了一場政變。鄭莊公去世,命國相祭仲為託孤大臣,輔佐太子忽即位為鄭昭公。但是二公子突卻聯合宋莊公綁架了祭仲,讓祭仲輔佐公子突即位為鄭厲公。
祭仲雖一時臣服,但是相當不甘心。鄭厲公也自知在王宮中還是祭仲勢大,平時也不敢多得罪,於是祭仲開始專擅國事。鄭厲公也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想要打壓祭仲,卻又苦於找不到機會。
公元前697年,鄭厲公找到了自己的心腹雍糾謀劃殺掉祭仲。可這雍糾是祭仲的女婿,他的妻子雍姬就是祭仲的女兒。雍糾是忠實的鄭厲公一派,自然是把殺岳父的事情一口答應了下來,也完全沒有將自己妻子放在眼裡。
雍糾和鄭厲公謀了計策,回去就讓雍姬去請她父親第二天來參加宴會。雍姬畢竟是國相之女,一下就聽出了雍糾的語氣不對,便詢問事由。雍糾的言辭雖然有所遮掩,但是也被雍姬推測出了個大概。
雍姬一下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自己的丈夫想要謀害自己的父親,她該不該提醒自己的父親宴請有詐呢?雍姬自覺人生經驗不足,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於是回孃家後詢問自己的母親:“父親和丈夫哪一個更加親近呢?”
她的母親聽了,精簡地回覆道:“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意思就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都可以當丈夫,但是父親卻只有一個,兩者怎麼可能相比?雍姬恍然大悟,便告知父親說,明天雍糾請您去吃飯,但是我看他行為有點不對,有些擔心。
話都點到這份上了,祭仲哪能還不明白女兒的意思,第二天的結果自然是祭仲先發制人,將雍糾給毒死了,還將他的屍體公開示眾。鄭厲公知道事情敗露,只能連夜奔逃。
雍姬也因為“人盡可夫”這個成語在後世出了大名。在最開始,“人盡可夫”是一個褒義詞,尤其當時宗族觀念比較重,女子也有一定地位,能抵得上半邊天,只從屬於自己的宗族,而不屬於某個男性。在這種情況下,雍姬選擇救父親的做法是被完全認可的。
但是隨著女子的地位逐漸降低,在自己宗族內的地位逐漸大不如從前,再加上儒家“夫為妻綱”的思想盛行,出嫁的女性的處境就越來越尷尬。“人盡可夫”也逐漸演變成了貶義詞,用來形容不守道德的婦女。
但是這個問題放到現代,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相信更多的女性既不會依附於宗族,也不會依附於某個男性,而是先理智地判斷是非對錯,再做決定。
那麼,你認為雍姬的做法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