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朋友在他的朋友圈發出這樣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句老話看似簡單,卻揭示了人生中最悲傷的事情之一。朋友的母親突發腦溢血去世。
安慰了他之後,我翻閱了我們的聊天記錄。聊天中,他講了一個故事。那是媽媽離開後的第一個中秋節。家裡沒有免費的保姆。看完心酸的兩代人。

朋友發了一張家裡棉鞋的照片,告訴我,媽媽在世的時候,總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默默地奉獻給全家人。
在一場秋雨過後,在去學校接孩子的路上,孩子說腳冷。回到家後,他在鞋櫃裡找到了媽媽曾經為全家做的棉鞋。
這才發現,每年夏天開始,媽媽都會悄悄地為全家準備過冬的棉鞋。
她頂著烈日穿梭於各個市場,只為為家人挑選合適的面料,滿足大家的需求。
當時家裡有人不理解也不支援媽媽的做法,說現在只要有錢,直接買成品棉鞋,媽媽卻笑著說她的棉鞋舒服,吸汗耐磨,比商場裡買的成品好很多。

後來,媽媽不僅滿足於為家人準備棉鞋,還開始為家人制作秋裝和長褲。有棉鞋後,家人默許了媽媽的勞動。這也是為了找到一些東西來減輕媽媽在家的無聊。
結果,我經常看到媽媽在沙發上做她認為需要的衣服,她不願意開啟空調,經常大汗淋漓。
可現在天氣又冷了,他再也不能穿媽媽做的棉鞋秋衣長褲了。
在與他的交談中,我瞭解到他的家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家庭。男人負責賺錢,女人負責照顧家庭。那是因為他媽媽不能出去掙錢。在家裡受委屈的時候,她在家裡努力工作。努力總是習慣性地被遺忘。
小時候,父親嗜酒如命,喜歡打牌。我媽媽一直在家裡陪著我。她細心侍奉丈夫,卻經常被父親毆打。

最難忘的一次是媽媽做飯的時候,因為他的不小心,爸爸一言不發地把剛端來的熱湯和熱飯扔到了她的腳上。燙的媽痛哭流涕,等著脫鞋襪,檢查的時候已經紅腫了。
但就這樣,媽媽還是默默地忍受著一切,第二天,她還是一瘸一拐地到地裡割麥子。
這樣的事情在父母的生活中一年四季比比皆是。比如,為了招待爸爸帶回家的朋友,媽媽費盡心思整理了一桌飯菜,但做完這一切她卻沒有上桌的權利。
她只能默默地離開餐桌。讓父親等人吃飽了,她才回來收拾殘羹剩飯。
父親打牌把手裡的錢都輸光了,回到家時,他總是翻箱倒櫃地翻找母親偷偷藏起來的錢,想把錢拿回去翻本。

但是家裡已經被父親折騰了,沒有積蓄。由母親看管的孩子們的學費,在父親的拳打腳踢下依然沒有守住,媽媽只能哭著說:這是留給孩子們的學費。
就這樣,老兩口跌跌撞撞地走過了大半輩子。對父親來說,母親是一個免費的保姆,在家侍奉他,侍奉公婆,拉扯孩子。而且,保姆還得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
也正是母親的包容,讓父親習慣了被人伺候的生活。母親去世後的幾個月裡,父親似乎不知道是冷是熱,也不知道自己穿的衣服是否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媽媽去世後的第一個中秋節,一家人終於感受到了媽媽走後各種不習慣的生活。

因為桌上已經沒有媽媽早早做的五仁月餅,沒有人在桌上放瓜果梨桃,也不會再有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餃子了。
最後,為了全家過一個好的中秋節,親朋好友只好硬著頭皮模仿媽媽活著的樣子,開始拌餡、拌麵、包餃子、看在蓋墊處。提供不同形狀的餃子,可以品嚐不同鹹味的餃子餡。
他們這才意識到,他們家沒有母親的默默付出,彷彿一切都變了,不再是他們習慣的生活。
當你的父母可以和你團聚時,你必須放下手頭的東西,多和父母團聚,儘量不要缺席。

當父母還能陪你的時候,你要多花點時間孝順父母,珍惜父母所愛的生命,不要等到失去父母才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