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很多槓精和巨嬰的主要問題,是他不會調整自身的情緒。槓精和巨嬰的最大問題是低自尊,所以,當他在社交媒體被「拒絕」後,他會瞬間憤怒。
但是,其實社交被拒絕,是非常正常的事。成熟的人,應該學會正確的調整。
一個很好的方法是,進行正態思考,找回自己的社會歸屬感。
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這就意味著,感受到被孤立、被排斥是人非常恐懼的事情。從進化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在原始部落社會,如果被群體排斥,意味著失去食物、保護以及交配的權利,對於當時的個體來說,這與死亡相差無幾。這裡,社會性死亡約等於物理死亡。
這種潛意識裡對於死亡的恐懼至今延續,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人非常需要社會歸屬感的原因。而很多人逃避人際交往、害怕求助別人,害怕表露需要,只是為了避免體驗到拒絕所帶來的歸屬感缺失的痛苦。
但是,即使是現代社會,想要脫離社會生存仍是不可能的,只要有社交,被拒絕就必然存在,我們要做的不是因為害怕而自暴自棄,重要的是如何應對拒絕所帶來的痛苦,升老師給你四點可行建議:
1、識別自我否定的想法並進行爭辯。
很多人被拒絕之後的第一個情緒反應就是產生自我懷疑,進行自我否定。
有些女生在戀愛中,明知道自己和對方並不合適,但是在真正分手之後,還是會產生「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善言辭/長得不夠好看/性格內向才導致的分手?」類似這樣自我否定的想法。這個時候,你就要及時識別這些負面的想法,你可以將它們寫下來,跳脫出第一人稱的設定,用第二或者第三人稱的視角去審視這些想法,對這些想法進行爭辯,比如說「我們只是性格不同,他很活潑,而自己喜歡安靜」等等去解釋和質疑,當你不沉浸於自動負性思維的影響,從消極的想法中跳出來之後,你的負面情緒也會有所緩解,非理性行為也會減少。
升老師以前也有過失戀的經歷,但是失戀的痛苦從來沒有超過1天,去吃碗熱湯麵,立刻滿血復活。
2、尋求可控制範圍內歸屬感。
像前面說的,我們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就是認為自己是被孤立、被拋棄的。
但是事實上,你被拒絕只是一小部分的人和一小部分的事情而已,你在這個世界上並非孤立無援,你還有親人、朋友這些不會隨意就離你而去的人,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志願者被要求把親人或者名人的照片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然後回想自己遇到的曾經被拒絕的經歷,
結果,那些桌子上放名人照片的人,心情大幅下跌,而放置親人照片的人情緒則相對穩定。這個實驗表明,來自親人和朋友的支援,可以有效應對被拒絕之後的痛苦。所以當你感到痛苦時,懂得去尋求他人的支援和理解,得到來自親人和朋友給你的歸屬感,會好很多。
3、逆情緒行動。
當被拒絕時,如果由著自己的負面情緒持續發酵,就會越陷越深。所以想要改變,可以選擇逆情緒行動,具體做法是帶著這些不舒服的感覺,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能夠感到做這些能給你略微價值感的事情,比如健身、看書等等,做這些事情不需要太多的情緒,所以你剛好可以將這些事情作為你的一個情緒中轉場,將你的悲傷、憤怒透過體力去消耗,而不是讓自己沉浸與自我責備或者負面情緒中。
情緒其實是一個體力活兒,你把體力用在其他行動上,負面情緒就沒有體力了。
4、恢復自我價值。
你身處泥潭時,別人可以給你遞過來繩子,但你還是需要邁開自己的雙腿才能真正走出去。所以,為了減輕拒絕帶來的傷害,我們需要自我鼓勵,經常對自己說一些鼓勵和表示肯定的話,你尅下意識的去培養記錄的習慣,將自己每一個或大或小的成功記錄下來,在心情低落的時候讀一讀以前的成就記錄,往往可以起到幫助你逐漸恢復信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