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讓“黑科技”一詞深入人心。目不暇接的各種前沿技術,一再重新整理人們的認知世界。所謂“黑科技”,不僅僅要夠炫酷,更要有足夠的“生活溫度”,實現真正的人性化。十大“黑科技”創新產品釋出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舉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些“黑科技”的魅力吧。
ET工業大腦
(阿里雲)
突破傳統專家型機理模型的認知侷限性,將人工智慧與大資料技術嫁接到生產線,為製造企業打造智慧解決中樞。在不改變生產線設施的前提下,發現執行引數之間的內在關係與特徵,幫助工業企業實現生產流、資料流和控制流的協同,從而進行工業最佳化,提高良品率、降低能耗、提升生產效率。
3月29日,在雲棲大會深圳峰會上,阿里雲正式釋出ET工業大腦,讓工業生產線上龐大的鋼鐵軀體擁有智慧大腦。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表示,我們希望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發揮“中國智造1%”的威力。中國製造業如果提升1%的良品率,意味著一年可以增加上萬億的利潤。
在製造業發達的蘇州,ET工業大腦已經開始初步顯現“1%的威力”。2016年8月,ET開始入駐國內大型能源巨頭協鑫光伏的切片生產車間。
光伏切片生產有著十分精密的工藝流程:一根僅0.1mm粗細的鋼線不斷摩擦矽錠,最終切出一片片僅0.2mm厚的矽片。車間的溼度、溫度、砂漿上下部溫度、導輪上下部溫度等上千個引數在實時影響著生產。如此複雜的生產環境下,人工經驗很難100%地保障產品質量。
ET工作的第一步,是將標準化車間所有埠的資料傳入工業大腦,隨後透過人工智慧演算法,對所有關聯引數進行深度學習計算,精準分析出與良品率最相關的60個關鍵引數,並搭建引數曲線,在生產過程中實時監測和控制變數。
目前,透過ET工業大腦的幫助,協鑫光伏的生產良品率已經提升1個百分點,每年可節省上億元的生產成本,成為首個“中國智造1%”的威力範本。
協鑫的範本在工業重鎮蘇州引起了巨大震動。目前,ET已馬不停蹄地參與到新能源、化工、環保、汽車、輕工業、重工業等不同製造領域的工作中。除了協鑫外,徐工集團、中策橡膠、吉利等製造領域的標杆企業都在積極引入ET工業大腦,投入智慧製造的浪潮之中。
阿里雲人工智慧科學家閔萬里表示,與其他領域相比,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工業生產的複雜度更高。單從資料而言,一臺民用渦輪風扇發動機的轉速就能達30,000轉/分鐘,不同型號渦輪發動機轉動次數也不同,這相當於1分鐘內就可以產生海量不同標準的資料。
ET工業大腦的背後是阿里雲自主研發的雲計算作業系統飛天——可將遍佈全球的百萬級伺服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藉助飛天的計算能力,阿里雲ET才能勝任工業大腦的工作,指揮工業生產線上的龐大軀體。
閔萬里透露,目前ET工業大腦已經在流程製造的資料化控制、生產線的升級換代、工藝改良、裝置故障預測等方面開展工作。ET的目標是成為一個不斷吸收專業知識的“大腦”,可以指揮各種型別的工業軀體。“我們希望用21世紀的機器智慧,幫助人類更好地指揮20世紀的機器”。
8月1日,阿里雲終於對外發布了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
這是作為以驅動數字中國,促進中國製造業轉型發展為訴求的阿里雲的又一大舉動。
那麼,為何招募這麼多的生態合作伙伴?因為在ET工業大腦開放平臺上,合作伙伴們可以在平臺上輕鬆實現工業資料的採集、分析、挖掘、建模,並且快速構建智慧分析應用。而這些恰恰能夠幫助實現智慧製造成功案例的規模化複製,加速推動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之時,企業只有藉助工業網際網路提升整體競爭實力,才能實現數字化轉型道路上的換道超車。
未來的演算法專家一定不是在網際網路公司內部工作,而是在車間裡面寫程式碼。
——馬雲
作為第一家在車間寫程式碼的科技公司,阿里雲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每天都有科學家深入不同行業的生產車間,深刻理解了複雜的製造場景,並探索出一套用雲計算、人工智慧、大資料技術驅動數字化轉型的道路。

阿里雲機器智慧首席科學家閔萬里
工業大腦的目標是把人工智慧與大資料技術嫁接到生產線,幫助生產企業實現生產流、資料流與控制流的協同,提升產線效率,以自主可控的路徑實現自主可控的智慧製造。
構建開放的生態是傳統制造企業轉型的過程中關鍵的一環。
在助力工業數字化轉型中,ET工業大腦只做了基於資料的全域性決策,而產線資料的採集、分析結果與控制指令的實時下達則需要與生態夥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