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靈甫是怎樣死的目前有多種說法,至少有四個版本:
一 原華東野戰軍司令部參謀金子谷在一九八七年的《文匯報》上發表文章說,六縱的一個排穿插到了張靈甫躲藏的山東,張靈甫舉手投降,排長報仇心切,端起衝鋒槍將他擊斃。
二 張靈甫投降後,被六縱特務團的副團長何鳳山開槍擊斃。但何鳳山本人拒絕承認這個事實,真實性有待考證。
三 何鳳山自己回憶到,當年他確實率領特務團一營衝到了74師指揮部洞口,隊裡邊喊話要求他們放下武器投降,但遭到了裡邊人的拒絕,就開槍向裡邊掃射,很快就聽到裡邊人說不要打了,張師長已經被你們打死了。何鳳山衝進去一看張靈甫果然死了。
四 就是國民黨經常宣傳的自殺身亡。在這個版本,張靈甫在自殺前留下兩封信,一封信給了蔣介石,表明自己自殺成仁;另一封信給了他的妻子王玉齡,要她照顧好自己的孩子。同時安排自己的參謀化妝逃出去送信,把自己的後事照顧好。
根據陳毅後來的回憶,張靈甫確實是被華東解放軍的戰士打死的。當時特務團害怕承擔違反俘虜政策的責任,就向上報告張靈甫自殺。
陳毅對此表示懷疑,就派出專人進行調查。最終在1947年的5月29日召開的團以上幹部會議上,陳毅嚴肅的公佈了真相:張靈甫確實是被我們殺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騙了黨中央、毛主席和朱總司令。
人死不能復生,陳老總就命令六縱副司令皮定均厚葬張靈甫。皮定均就花了400塊大洋買了一口豪華棺材,將張靈甫下葬。被俘的9個國民黨將校前來送別,他們跪在棺材邊上嚎啕大哭。
從以上資料我們不能看出,張靈甫確實是被華東野戰軍戰士們擊斃了,並不是自殺。但答案遠遠不止這麼簡單,張靈甫的死和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密不可分,和他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
(1)
張靈甫的性格從小就不安分,原本師範畢業可以去教書了,但他選擇了報考北京大學,進了歷史系。後來因為缺錢就選擇了輟學,他選擇了到河南來參軍。
國民黨的元老於右任對他比較賞識,就推薦他報考黃埔軍校,並贊助了他一些路費。能夠考上北京大學,說明他確實天資過人,考上黃埔軍校就更加沒有問題了。
張靈甫在黃埔讀的是4期,他的同學中有自己的老鄉胡璉,也是他後來的好朋友。後來大名鼎鼎的林彪也畢業於黃埔4期,只是性格比較沉悶,當時不引人注意。
黃埔畢業後張靈甫就參加了北伐,從小排長幹起,到紅軍長征時期已經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一名團長,上司就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胡宗南。
原本有著大好的前程,卻捲進了殺妻案,被送進了南京模範監獄。這件事我們以後再詳細說,從這件事裡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傢伙。
既然連自己的親人的生命都不當回事,那麼自己的命也無關緊要,別人的命更是如此。這種人在戰場上往往就類似於亡命之徒,敢於衝鋒陷陣。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特赦張靈甫,讓他投身抗日戰場,為國效力。老長官胡宗南看不上這種有前科的人,他就只好投到了王耀武的門下。
當時王耀武是51師的師長,51師被划進了臨時組建的74軍,也就是後來74師的前身。在淞滬戰役的羅店戰場上,他們和日軍展開了浴血奮戰。但這個時候的張靈甫不過是一個參謀,除了帶工兵挖戰壕好像也沒有幹其他事。
淞滬戰役的羅店戰場是當時最慘烈的陣地,不僅士兵傷亡率高,軍官也同樣如此。正因為如此,張靈甫被提拔成了305團的團長。
張靈甫知道自己要戴罪立功,也非常感念蔣介石的特赦。從這時起的每一場戰鬥,他都衝在第一線,肩膀被子彈打穿了,都不願意下火線,這一切都被王耀武看在眼裡,派人把他拖下來送進了醫院。
在1938年的萬家嶺大戰中,七十四軍一戰成名,張靈甫所在的旅也得到了四等雲麾勳章。王耀武在向蔣介石彙報戰況的時候,重點提到了張靈甫,實際上這也是對他有意的提攜。
一九四一年,七十四軍憑藉歷年在長沙會戰中的功勞得到了蔣介石的肯定,張靈甫也被提拔為了58師的副師長,不久又成為了代師長,年底就轉為了正師長。
(2)
解放戰爭爆發後,74軍被改編成了整編74師,但仍然有三萬多人,實際上就是換湯不換藥,仍然是一個軍的編刻。
王耀武即將高升,74師師長的位置就空出來了。早就垂涎三尺的李天霞志在必得,因為他一直都是張靈甫的上司。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王耀武的推薦下,張靈甫竟然成了74師的師長。
從這時起,李天霞就把張靈甫當成了自己的敵人。為了平衡李天霞的怒火,蔣介石任命李天霞為83師的師長。這兩個師都劃到了湯恩伯的旗下,開赴了山東戰場。
山東戰場的最高指揮官就是蔣介石的五虎大將顧祝同,在這裡也碰上了一個超級強勁的對手,那就是在蘇中七戰七捷的粟裕。
在蘇北的戰場上,七十四師連戰連捷,配合友軍攻下了淮安、淮陰和漣水,一時間風頭無二。華東野戰軍吃了很大的虧,他們也把張靈甫的74師當成了頭號敵人。
但戰爭很快就推進到了山東解放區,經過連續的戰鬥,張靈甫的74師也傷亡近半,補充進來的新兵戰鬥力太弱。更致命的一點,七十四師是美械機械化裝備,在山東的山區幾乎是寸步難行。
張靈甫對此心知肚明,他希望自己的軍隊能夠調下去休整,但遭到了拒絕。他曾經悲觀的對自己的好友說:“匪軍無論戰略、戰役、戰鬥皆優於國軍。數月來,匪軍向東則東,向西則西。本軍北調援亡過半,決戰不能。再過年餘,恐死無葬身之地。”
張靈甫對自己的部下也抱怨道:“我們的機械化部隊在山區難以展開,繼續打下去就是去送死”。
說明張靈甫對自己的處境還是非常清楚的,但是性格決定了一切,再加上他成長的太快,並不具備一名高階將領的資格,接下來犯的錯誤才是致命的。
山東戰場是蔣介石重點佈防的戰場,因為這裡關係到南京的側翼安全,投放了數倍于山東野戰軍的兵力,再加上裝備精良,粟裕只能不斷的後退,在運動中尋找戰機。
(3)
很快機會就來了,孟良崮戰役即將打響。
導火索很簡單,一名被俘的國民黨軍官發現附近的一個村莊天線林立,他敏銳的感覺到這就是華東野戰軍粟裕的指揮部。
後來他又找了個機會逃跑了,湯恩伯就根據他的情報制定了一個斬首行動,命令七十四師主攻,83師和25師從旁協助,直接突擊這個小山村。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天衣無縫的計劃,三個師的兵力也非常強大。張靈甫也信心滿滿,希望能夠憑藉這場戰役一戰成名,擊潰華東野戰軍,好讓自己的部隊趕緊回去休整。
七十四師單兵突進,很快就靠近了粟裕的指揮部。但華東野戰軍的指揮部豈能讓國民黨軍隊輕輕鬆鬆的攻下,他們憑藉有利地形,與敵軍展開了浴血奮戰。
74師傷亡慘重,其他的華東野戰軍部隊也迅速向這一地區靠攏,張靈甫就只好率軍後退到了孟良崮。這時側翼部隊和74師拉開了距離,粟裕敏銳的捕捉到了戰機。
粟裕就計劃用15萬人打掉這次國民黨的王牌,打擊國民黨中央軍的囂張氣焰,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從而讓華東野戰軍從被動轉為主動。
這時候的張靈甫也感覺到了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戰機,他迅速向蔣介石報告了自己的處境。目的很簡單,就是讓自己來吸引華東野戰軍主力的目光,周圍的國民黨中央軍迅速靠攏過來,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主力。
這個計劃得到了蔣介石的批准,迅速傳達到了顧祝同的指揮部,具體由湯恩伯負責實施,要求只有一個畢其功於一役。
這時的張靈甫過高的估計了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為了減少部隊的傷亡,他帶著自己的軍隊主力進了孟良崮,把機械化裝備停靠在了山下的垛莊。
孟良崮是一個石頭山,最大的缺陷就是山上沒有水。這和三國演義裡邊馬謖失街亭是一樣的,沒有水軍隊就只能渴死,重機槍經過連續發射後,就需要用水來降溫,沒有了水就變成了一堆廢鐵。
張靈甫認為周邊的軍隊能夠迅速地靠攏過來,在七十四師斷水之前就能夠解決戰鬥,事實證明他過於樂觀了。
很快第一個打擊就來了,原本用於機動作戰的六縱一直故意在吸引國民黨軍的火力,希望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潛伏在山區數日一動不動。
結果並沒有遇到國民黨軍隊,粟裕就把他們派去攻佔山下的垛莊。張靈甫沒有料到華東野戰軍來的這麼快,山下的守軍並不多。
很快戰鬥就結束了,這樣一來張靈甫的後路被斷掉了,所有的重灌備也都被山東野戰軍盡收囊中。張靈甫被困在山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蔣介石下令作戰命令的時候是5月12日,到了5月15日中午的時候,張靈甫終於意識到自己犯錯了。其實早在孟良崮被圍的時候,參謀長魏振鉞就告訴他:困守孤山,兵家大忌,應該儘快突圍。但當時的張靈甫自信滿滿的告訴他,置之於死地而後生,投之以亡地然後存。
到了五月十五日的下午,粟裕發起了總進攻令。華東野戰軍發起了潮水一般的進攻,張靈甫迅速向各路友軍求救。讓人諷刺的是,來救援他的友軍反而向他求救。
在這個時候別人是指望不上了,張靈甫只好找自己的同鄉第11師師長鬍璉。但第11師和孟良固距離太遠,遠水不解近渴。
張靈甫只好馬上就向25師師長黃伯韜和83師師長李天霞求救。黃伯韜不是蔣介石的嫡系出身,多年來憑藉自己的軍功升起來的,聽到張靈甫的求救,自然不敢怠慢,但攻擊到了天馬山的時候就再也過不去了,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雖然他知道,只要佔領了天馬山,兩支軍隊就能夠兵合一處發起反擊,但已經無能為力了,再前進一步都變得非常困難。
83師師長李天霞原本處在最有利的進攻位置,但前面我們已經交代過了,兩個人之間有仇。李天霞認為報仇雪恥的時候到了,他命令自己的部隊假裝進攻,實際上是在按兵不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湯恩伯能夠坐鎮前線,那麼張靈甫還有一線生機。但當湯恩波前往前線的時候,碰到了從孟良崮逃回來的兵團副司令李延年。李延年告訴湯恩伯,垛莊已經被華東野戰軍攻佔,74師已經沒救了。這時候如果華東野戰軍掉頭南下,我們就倒大黴了,還是趕緊後退吧。
聽到李延年的話,湯恩伯就選擇了退回臨沂。其實原本張靈甫的計劃就讓湯恩伯非常憤怒,張靈甫把自己的打算直接告訴了蔣介石,跳過了自己的長官湯恩伯,這犯了大忌諱。這時候的湯恩伯也顧不上張靈甫了,直接把他送上了一條不歸路。
十五日的晚上,華東野戰軍發起了最後的猛攻。到了十六日凌晨,華東野戰軍的炮火已經達到了張靈甫指揮部的洞口,他已經意識到來日不多了。
蔣介石命令突圍的部隊,迅速向張靈甫靠攏,如果74師被滅,周圍的軍官嚴懲不貸。
這時25師、65師、83師才如夢方醒,迅速發起了猛攻。戰爭已經打到了最緊要的關頭,也是拼意志的時候了。
如果防線被攻破,張靈甫的74師就會和外國的軍隊會合並全面轉入反攻,圍攻的華東野戰軍將會遭受重創。在這個時候粟裕要求所有的軍隊扛住壓力,戰鬥必將在這一天結束。
到了十六日的下午,張靈甫給蔣介石寫了一封訣別信。在信中怒斥國民黨軍隊“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勝則爭功,敗不相救。”
十六日下午十七時,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特務團一營,攻到了張靈甫指揮部的洞口,開頭的那一幕就出現了。
在後來蔣介石的戰鬥總結中,這樣說道:“七十四師被包圍的時候仍然有六個團的兵力,如果師旅團長平時有高深的戰術修養,就能夠選擇適當的地形配置,兵力構成周密的火網,則不論敵人兵力如何雄厚,決不能在一天之內解決我們。其實不應該不守山口,只守山頭,而山頭又是石山,又沒有飲水,敵人炮火威力倍增,國軍傷亡更大。”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蔣介石對這場戰役的總結還是比較客觀的。張靈甫確實犯了兵家大忌,最後變成了失守街亭的馬謖。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因為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在最關鍵的時候不能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最終只能被各個擊破。解放戰爭的勝利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後來的華為也從中吸取了教訓,要求自己的隊伍要做到“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
七十四師被消滅後,蔣介石要求嚴懲相關的責任人,但受困於國民黨內部的派系複雜程度,也只能草草收場。
戰役最高指揮官顧祝同被免職,但苦於無人可用,沒過多久就重新擔任了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
前線指揮官湯恩伯在最緊要的關頭選擇了撤軍,直接葬送了七十四師,被蔣介石下令撤職,到了一九四九年又重新啟用。
被處罰最冤枉的就是25師的師長黃伯韜,因為他不是蔣介石的嫡系,所以救援七十四師的過程中最積極,但孤掌難鳴。他被蔣介石免職,隨後顧祝同為他求情,官復原職,在淮海戰役中自殺。
被處罰最不冤枉的就是83師的師長李天霞,他在戰場上公報私仇,救援不力,被移送軍事法庭,後來靠行賄才免於處罰。
特務團處決了張靈甫,雖然違犯了優待俘虜的政策,但他的事並不算特別冤枉。
首先是因為他在蘇北戰場上重創了華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的各個縱隊都想殺掉張靈甫報仇雪恥,得到了這樣的機會,肯定不容錯過。
最關鍵的一點是,在蘇北戰場和山東戰場上,張靈甫的74師都是衝在第一線,跟在他後面的就是還鄉團,還鄉團對當地的老百姓非常殘忍,經常活埋甚至下油鍋,引起了極大的民憤。
因此山東解放區的群眾,還有華東野戰軍的將士們,都把這筆賬算在了張靈甫的身上。陳毅和粟裕為了激勵士兵們,也一直希望能夠消滅七十四師。
因此張靈甫和他的七十四師就成了山東解放區軍民的共同頭號敵人,在廣大軍民的共同努力下,74師才會迅速敗亡,張靈甫也被殺。
孟良崮戰役對於山東戰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這以後國民黨中央軍再不敢單兵冒進,山東野戰軍的壓力就大大減小,最開始的戰略被動局面就開始改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