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許多人玩過軍棋,都知道遊戲規則中司令吃軍長,軍長吃師長,師長吃旅長,旅長吃團長,依此類推。影視劇中我們也看到八路軍、國軍裡師長下邊是旅長,旅長下邊是團長。
但今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卻出現一個奇怪的局面,那就是師旅並存。
在大家的印象中旅長軍銜和級別低於師長,可現在師長卻無權指揮旅長。
那麼解放軍中的師和旅是怎麼演變的,為什麼今天師長反而和旅長平起平坐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
師和團地位分明,旅的存在感偏弱
自歐洲近代以來,軍隊中作為戰術單位的的營以下編制基本上比較固定;各個時期都是營-連-排-班模式。但是團、旅、師這3個高階戰術到戰役單位編制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同歷史時期地位差距太大。
按照從1927年建軍到本次軍改之前的解放軍軍語來看,團的地位最本質是最小的行政單位。也就是說每一個步兵團(炮兵團、坦克團等)都有獨立番號,團以下營、連、排都只有數字編號。
而師則是最大的常設單位,也就是說師以上的軍(集團軍)是可以打亂重新組合的。同時師又是最小的戰役單位,也就是說一個師要有能力獨立承擔一場小型戰役;這樣火力支援和後勤單位就一樣都不能少。
而在師和團之間的旅地位相對來說比較尷尬,因為除國共合作時期人民軍隊裡很少有步兵旅這一級編制。事實上從歐洲進入火器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演變來看,旅也是時有時無的。
直到在19世紀中期,歐洲終於出現了固定性質的師-團模式。基本上每師轄四團,師直屬炮兵、騎兵、偵察、後勤輜重單位;這和今天的師-團制已經非常接近了。
從後勤角度考慮每個師人數在一萬左右,這樣每個步兵團大約2千人。但是這個時候在戰場上出現了一個新情況。那就是在雙方步兵對陣時,如果把每個師四個團一線擺開,師指揮部與外側的兩個團距離過遠。
在當時沒有無線電和有線電話的情況下,單靠傳令兵和旗幟難以及時釋出命令,容易貽誤戰機。
於是各國在師-團之間設計了步兵旅,作為一層單純的指揮機構。
也就是說旅本身沒有自身的直屬隊,旅長唯一的職能就是協調本旅兩個步兵團的軍事行動,相當於師部的派出機構。這樣一來師長只需要指揮兩個步兵旅和師直屬隊,由倆個旅長分別指揮下面的兩個團。
但是旅沒有加強步兵戰力的直屬隊,所以沒有獨立作戰能力。這樣每師轄2旅,每旅轄2團大約5000人;這樣的師級模式也被某些人稱作“方塊師”。
近代歐洲軍隊
可時代的發展,最終導致了方塊師和傳統旅走向消亡。原來在一戰時戰場上機槍和迫擊炮火力大幅提高,之前靠堆人數來實現加強火力密度的辦法已經不再適用。
這樣在進攻作戰當中把四個團一次投入戰場會過於密集,讓敵人的機槍子彈更容易收割人頭。如果把四個團分兩批,又顯得浪費人員。而在防禦戰的時候,這個問題更加明顯。
如果把四個團都擺在第一線,那麼由於人員過於密集,在敵方的重火力攻擊下會傷亡慘重。同時這樣部署導致師旅兩級都沒有預備隊,有一處陣地被突破就非常被動。
可如果讓一個旅在前面,另外一個旅作為預備隊;或者讓兩個旅各用一個團,都存在的浪費兵力和第一線兵力單薄的情況。
經過幾十年的時間各國都認識到,“三三制”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也就是讓每個師直轄三個團,這樣師部就有一個團作為預備隊。
無論進攻還是防禦,都比“方塊師”要好得多。所以一戰後旅這個編制,在很多國家中消失了。
日軍率先用師團制,國軍在師-旅制中反覆
影視劇中除了國共兩軍,就是日軍的出場機會比較多了。抗日劇中經常會提到日軍有師團,師團下面有旅團,旅團轄步兵聯隊。其實這就是師-旅-團模式。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學習西式陸軍模式,從1888年開始組建師團[1]。
在抗戰初期日軍四單位師團,下轄兩個旅團四個步兵聯隊,步兵人數能達到1.5萬以上。再加上師團屬炮兵聯隊、工兵聯隊、騎兵聯隊和後勤單位,一個滿編師團人數能超過2.5萬人。
但是每個步兵旅團實際上只有指揮部和兩個步兵聯隊,人數大約在7000人左右。由於旅團本身沒有自己的支援部隊,所以日軍會給旅團升級為一個加強炮兵、騎兵、工兵和後勤單位的支隊;來代替整個的師團執行作戰任務。
日軍
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前後,日軍也感覺到四單位師團過於臃腫,況且日本也面臨人力枯竭的問題。於是所有的日軍師團都取消了旅團一級編制,由一個獨立的步兵團指揮部(不是我們理解的團)指揮下面三個聯隊。
但是日軍在華北又組建了一批獨立混成旅團和警備旅團。這些旅團直轄4個步兵大隊和少量的直屬隊,其人數只有5000人左右。
中國直到清末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才學習西式軍制,最終發展出來了北洋六鎮[2]。每一鎮有二協,每協有二標;其實就是每師二旅,每旅兩團。
北洋六鎮
1925年出現的國民革命軍人數偏少,再加上學蘇式步兵師模式,採用師-團模式。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一共有8軍16個師,但卻只有10萬人。顯然每師只有6000餘人,分三個團都略嫌不夠。
之後中國就開始了新軍閥混戰,國民黨軍隊逐步失去了統一的編制。為了儘可能擴充軍隊,各路軍閥隨意改編師和旅的編制。
於是國軍中每師2旅4團,2旅6團,甚至3旅6團的情況都有。這樣戰場上的雙方只看番號,都判斷不了敵軍一個師(旅)到底有多少人。
國民革命軍北伐
1935年開始國民政府為抗戰而進行“軍隊整編”,受中德軍事合作的影響,新編制又改回德式步兵師。
所有的步兵師一律改編為2旅4團,加一個炮兵營和其他直屬隊,人數大約1.2萬。但其他軍閥部隊還沒改編完成,抗戰就爆發了。
1938年11月下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衡山召開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不但確定了以後二期抗戰的軍事戰略方針,還對部隊編制和番號進行了調整。取消軍團、路軍、旅三級編制,每師直轄三個團。
也就是說1939年開始後國軍再無傳統模式的旅。
解放軍歷史上的師-旅制改革
人民軍隊長期以蘇為師,再加上需要迷惑敵人,故儘量使用師或軍的番號。畢竟一個師通常要比一個旅多一個步兵團,用師的番號更有威懾力。
在八一南昌起義時所有部隊皆為師-團模式,秋收起義時毛主席建立的工農革命軍的第一師也只有三個團。
隨後井岡山會師,朱毛紅軍合編為紅四軍,下轄3師9團[3]。可以說在整個紅軍時代,主力部隊基本上沒有旅。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紅軍主力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國民政府給予了3師6旅的編制。基本上紅軍每個軍團被改編一個旅;每旅兩個團5000人左右,和國軍的旅基本相當。
盧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
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有南泥灣開荒的359旅,《亮劍》裡李雲龍所在的386旅。
然而受《亮劍》的影響,有觀眾會認為既然蔣介石只給了八路軍6個旅的編制,而八路軍的人數又擴充的非常快,那麼後來的386旅有四五個團,每個團有幾千人,豈不是出現了一個有幾萬人的大旅?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八路軍129師在人數大幅增加之後,也自己造編制開始擴充。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1940年左右129師已經下轄7個旅21個團。
也就是說每個旅只有3個團,每個團的人數只有大概2000人左右,和當初八路軍改編時每個團人數基本相當。新四軍剛組建時只有四個支隊;在1941年後全軍改編為七個師和一個旅 ,當然這個旅的番號是完全自創的。
八路軍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和平協議,發動了全面內戰。這個時候人民解放軍總兵力達到127萬,可能夠同國民黨軍決戰的人數不過61萬而已。
於是主力部隊紛紛改編為野戰兵團(野戰軍),下轄野戰縱隊;而每一個縱隊下轄師或旅,都是三個團的編制。
簡單地說像東北野戰軍、華東野戰軍這樣兵源充足的每師三個團,人數和國民黨軍一個整編旅人數基本相當。而西北野戰軍這樣,全野戰軍最開始只有26000人;每一個旅雖然也是三個團,但是兵力就只有不到4000人了。
東北野戰軍
可能會有觀眾產生質疑,上文不是說1939年後國軍就沒有旅了嗎,陳賡怎麼還會有成功全殲“天下第一旅”這樣的戰績呢?其實這是蔣介石為了假和平並敷衍美國,搞所謂的裁軍。
把軍改編為整編師,那麼每個師就變身成了整編旅。這樣的整編旅下轄兩個人員更充實的步兵團和原直屬隊,根本就是師的模式。因此陳賡殲滅的,實際上是改頭換面的國民革命軍第一師。
1948年9月國共決戰之時,國軍也不再玩這種把戲,所有的整編旅都恢復了原來師的番號。而解放軍人數也有了足夠的增長,所有的步兵旅也全都改名為步兵師。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共內戰時所謂的步兵旅都只是小號的步兵師,旅長和別的師長是同級的。
1955年解放軍開始正規化建設,無論是歷史的慣性還是全面一邊倒向蘇聯,人民解放軍仍然保持了師-團制。但同時解放軍又組建了許多特種兵,或者說是技術兵種部隊。
由於當時人才缺乏,而且這些部隊本身強調靈活性,所以基本都是旅編制。有些讀者看過《絕密543》,應該瞭解到我國導彈部隊和高炮部隊有沒有團一級的編制,而是習慣於旅管營。
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當時全國也沒有多少作戰兵器,所以在廣闊疆域裡只能讓他們以營為單位進行獨立作戰;這樣由旅提供技術支援和後勤保障,比師-團制更加合適。
《絕密543》劇照
這個傳統延續下來,比如從俄羅斯購買的防空導彈,就是以營為單位裝備在防空旅。
此外80年代我軍組建的直升機大隊後來升級為陸航旅,海軍陸戰隊也有陸戰旅。再之後有舟橋旅,山地步兵旅,炮兵旅等等。
這些旅和普通的步兵單位根本沒有可比性,甚至類似於陸航旅這樣的的單位可能還沒有步兵一個團人數多。但是其地位和步兵師基本相當,旅長的身份自然和步兵師師長同級。
這種旅-營雖然早期只用在特種兵,但是現在也開始出現在陸軍作戰部隊。
新軍改組建合成旅,解放軍開始重建編制
為什麼現在解放軍會出現步兵旅旅長和步兵師師長同級的情況,因為現在這些步兵旅已經不是當年那種那種三級模式下的旅;而是在80年代之後解放軍在編制探索中,由原來的步兵師縮減成了步兵旅。
這種旅-營制的步兵旅在之前的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
蘇聯在二戰初期由於損失了大量的的技術裝備和指揮人員,於是倉促之間組建了大量直接下轄步兵營和炮兵營的步兵旅。但二戰後蘇軍仍然恢復了師-團制,對中國也沒什麼借鑑。
二戰後蘇軍
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裁軍的背景之下,解放軍也在探索如何實現質量建軍。步兵軍全部升級為多兵種合成的集團軍,但是全軍技術裝備和實際需要相比有具有較大不足。於是決定將一些乙種步兵師削減為步兵旅。
簡單地說就是把步兵團等縮減為營,重灌備不變。這樣人員人數減半,火力不變卻比乙種步兵師卻更有靈活性。
有意思是在冷戰前後,歐洲國家和俄羅斯也開始這方面的探索。模式幾乎一模一樣,都是將原來的步兵師縮減成步兵旅,原來的步兵團縮減成步兵營。但技術裝備基本不變,從而實現建設短小精幹陸軍的目標。
美蘇冷戰
但解放軍在削減人數的同時,其裝備是有大幅升級的。我軍在第二輪軍改當中,將原來的甲種步兵師也開始縮減成步兵旅。
畢竟大家都清楚現代戰爭已經不再是拼人數的時代,只要有同樣的火力和技術裝備,人數少一些反而更靈活。
近年開始的新一輪軍改當中,解放軍開始了最大規模的合成化陸軍的探索和改革。原來的步兵師下轄有步兵團,炮兵團,裝甲團和其它的直屬隊;改成步兵旅也不過是把步兵團變成步兵營,其他單位都降為營級而已。
裝甲團
而解放軍這次組建的合成旅,將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將之前的步兵連,坦克連,和迫榴炮連合編成合成營。再把合成營,加榴炮營,防空營等編成合成旅。
這樣一來集團軍-旅-營都實現了合成化,具備了不依靠上級支援的獨立作戰能力。
這樣一個合成旅人數和原來的一個步兵旅基本相同,但戰鬥力卻有了質的變化。這其實也反映出解放軍在機械化建設同時,推進資訊化和數字化建設。
榴炮營
之前在師-(旅)-團模式下,後勤和技術裝備由師管,團(旅)長只負責作戰。
但是現在將指揮和後勤保障都下放到了旅,旅部充當了之前師部的作用;這樣一來合成旅的旅長的素質要求,甚至要超過之前的步兵師師長。
再加上到目前我軍正團級上面就是副師級,旅長顯然只能掛後者。於是師長和旅長同級,自然就不存在誰指揮誰的問題。
中國人民解放軍
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解放軍會師旅並存
雖說解放軍這樣合成旅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創舉,但現在仍然是師旅並存的模式。難道師改旅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長期觀察?
師改旅到底是否合理,到現在國內外都有爭議。冷戰之後歐洲國家在削減軍隊員額的情況下,又不願意取消編制來影響一大堆將領的去留;把師改成旅自然很順利。可俄羅斯在師改旅就遇到了大麻煩。
由於今天的俄羅斯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國,守衛國土需要足夠的步兵員額。在2008年俄格衝突中,暴露了步兵旅戰鬥力不足的嚴重弊端。簡單地說對於大國來說旅的人數偏少,一旦出現作戰傷亡戰鬥力會迅速下降。
俄格衝突
如果一個旅戰力不行,把兩個或多個旅派到同一個方向,那還不如直接派一個師作戰合適。
俄羅斯趟了這個雷,解放軍顯然不可能完全無視。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假設,比如將來臺海發生衝突,第一波上陸可能是比較精幹的陸戰旅或者是合成旅。
但之後同反攻的美軍進行大規模交戰,恐怕還得把作戰師派上去。
中國人民解放軍
因此我們在組建更加機動靈活的旅面對小規模衝突的同時,不能放棄使用步兵師打大仗的準備。
所以在今後解放軍還會出現師長和旅長同級的局面,而且旅長的軍銜甚至有可能超過師長。
但這是解放軍發展的必然,我們應該為解放軍的長足發展而感到驕傲。
參考文獻
[1] 徐平.軍事史林-侵華日軍的部隊通稱號.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
[2] “竊國大盜”袁世凱發跡之路 小站練兵打造北洋軍基礎.鳳凰網
[3] 井岡山會師--中國共產黨新聞--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